平均每2分钟助人一次?你可能不知不觉地“日行100善”
对人性可以再多一点点信心。
2023年4月《科学报告》上的一个研究发现,人类真的很爱互相帮助,平均每2.3分钟就互相帮助一次。
当然,这样的帮助经常是“举手之劳”,比如帮躺在床上的人关电灯,为厨房里的人递个碗拿口锅,给生病的人倒杯温水拿颗药……
科学家们观察了5大洲8种文化里的人类互动 | 论文[1]
这些微小的日常“摇人”互动(又称招募事件, recruitment events),有两个特点——
①频繁成功。
人们非常频繁地发出“来帮帮我”的请求,而且这些请求大多会成功。
基本上来说,一个小请求,获得帮助的几率有79%,被忽视的几率有11%,被拒绝的几率有10%。
成功率高达八成!
而且,当对方同意时,通常默默无言地直接帮忙。偶尔对方拒绝时,拒绝方在74%的情况下会给出一个理由。(某意大利人:“自己的刀自己拿!” 某波兰人反问:“为啥要开灯?”)
睡在这里的大学室友,总是会帮大家关灯的对吧|编辑供图
换句话说,帮助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解释的;而拒绝反而是有条件的,需要解释的。
②“文化差异最低”。
也就是说,全世界的人们与自己亲近的人合作方式都差不多,这是一种人类的共性。
大家每天都会不假思索地、频繁帮助自己的熟人。
真实的合作:低风险、低成本
关于互惠、利他、合作的研究已经满坑满谷,但是此前的很多研究有几个问题——
• 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对象经常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
• 选择那种“日常里很少出现”的合作,比如高成本、高风险的“分战利品”型合作,涉及的物品价值可能高达一天或几天的工资。
• 合作对象是未来不需要频繁打交道的人,有时甚至是在匿名情况下。
也就是说,这时候选择“背叛/不合作”,并不会伤害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名声。
结果是,这样的“合作”,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大。
这个新研究就另辟蹊径——
• 观察真实的人的日常生活录像,这些真实的人来自世界各地——英格兰、意大利、波兰和俄罗斯的城镇居民,厄瓜多尔、加纳、老挝的乡村居民,还有澳大利亚的原住民。
• 分析这些视频,看看善意行为发生的频率,人们在被请求帮助时伸出援手的频率,以及拒绝帮助的原因,看看涉及的人是否为家人有没有差异……总的来说,目标是更全面地了解人们每天如何在小事上互相帮助。
• 关注人们如何发出“来帮帮我”的信号。
有时候,人们会直接开口;还有时候,是明显的“我遇到困难”的肢体信号,比如努力去够一个放在高处的物品。
• 低风险,打交道的往往是家人或者熟人。低成本,付出的往往是举手之劳。
结果是,这样的“合作”,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小。
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基本上都是“获得帮助的几率”是“被忽视的几率”的6倍,是“被拒绝的几率”的7倍。
人类是爱合作的动物
研究者说,这个结果表明,助人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能,伸出援手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反应。
合作最常出现在人们齐心协力,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比如说,大家一起做饭,一起做家务,一起玩游戏,一起修理某样东西。
此外,任务里参与的人越多,人们就越频繁地求援或提供帮助。研究发现,整个互动里每增加一个参与者,“摇人”的间隔就下降52秒。
任务里参与的人越多,人们就越频繁地求援或提供帮助|图虫创意
我们习惯于日常里频繁的互动和合作,习惯于向别人求援,也帮助别人;麻烦别人,也被别人麻烦;需要别人,也被别人需要。
也许,这就是人类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动物”,最本质的原因。
参考文献
作者:海色天痕
编辑:黑jio妹妹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