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节俭,吃人造的苦,才是最毁孩子的教育
文 | 米粒妈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米粒妈频道(ID:milimaPinDao)
先问大家个问题,你们的家里人,因为抠门节俭付出过什么样的代价?
上个礼拜,米粒妈办公室小伙伴小贝的妈妈进了急诊室。
接到消息的她慌忙请假赶了过去,到医院的时候,小贝的妈妈脸色苍白,虚弱地躺在床上打着吊瓶。
一问才知道,妈妈是怕浪费,吃光了前天剩下的豆角、忘在角落里烂了一半的桃子,还有孩子吃剩的半块香瓜。
为了“打扫”了这些剩饭烂果,把自己吃出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实在挺不住了,才在邻居的搀扶下去了医院看急诊。
小贝后来给我讲的时候,又心疼又无奈。
可以理解老人本意是为了俭省,结果不仅钱没省下,人还遭了大罪,得不偿失。
米粒妈想起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主讲述的经历,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答主和男朋友谈了几年恋爱,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开始跟对方的父母接触、磨合。
结果才相处没多久,女生就被对方父母的“节俭”行为惊呆了。
家里的马桶用了很久,年久失修,水箱坏了,盖子也没了,坐便圈早就坏了拆掉了,只剩下一个光溜溜的马桶。
两位老人为了省钱,也不让修缮换新,就对付着用,每次上厕所都得扎个结结实实的马步。
结果有一次,男生的妈妈马步扎太久腿麻了,起身的时候整个人摔进了马桶里,年久松动的马桶被压倒摔碎,人也被摔成尾椎骨折,马桶的碎片还割伤了腿。
这一摔不仅人遭了罪,去医院治疗下来,医药费花了一万多,足够换好几个新马桶了。
等给家里换好了新马桶之后,碰巧小区里也新建起了一间公厕。
为了给家里省水,老两口又开始风雪无阻地出门上公厕。
毫不意外,悲剧又发生了。
在一个深冬寒夜里,男生的爸爸急着出门上厕所,天黑路滑,台阶上的积水又结了冰,老爷子一个没留神,直接滑倒。
导致手腕和小腿骨折,医药费又花了两万多,足够交十来年水费。
诸如此类的行为数不胜数,看似节俭,结果钱不仅省不下,还要多受罪。
接触了一段时间下来,女孩自知改变不了环境,更不敢加入这样的家庭,只好跟男朋友分了手。
两位老人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家里条件差吗?
其实并不是。
这位前男友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师,待遇也不错,家里就一个独生子,从小规规矩矩从来没让父母额外花过钱操过心,整个家庭也没什么负担。
可他们就是对这种自以为节约的行为和吃苦、过苦日子有一种情有独钟的执念。
从小就灌输给孩子一个观念:咱家穷,要节约,不要注重生活享受。
可就从女孩说的那些事情来看,他们家连最基本的生活质量都不能保证,更何谈“享受”呢?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家长对这种“吃苦”教育趋之若鹜。
哪怕现在条件变好了,生活里没有苦难,他们也要硬造出些苦难来给孩子吃。
米粒妈之前看过一条热搜,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出门,不选高铁不选动车,特意选了一趟最慢的火车,还带上了一饭盒的剩饭。
冷风天中,妈妈带着自己也就7、8岁的女儿,蹲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吃着剩饭。
保温桶中,还装着半桶让人看了毫无食欲的糊糊和菜。
之所以这样做,这位母亲表示,是为了早点让孩子吃吃苦,懂得生活不易,让孩子知道节俭和珍惜现在的生活。
和她有着一样心态的父母并不在少数,因为自己就是穷过来的,所以相信苦难磨砺的孩子才能成才。
可他们却忽略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再适合这种苦难教育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家长热衷于带不爱学习的孩子去捡废品。
经常看到这样的视频:烈日炎炎下,孩子站在垃圾桶前,一边翻找着桶里的瓶子、纸壳,一边抽噎着。
镜头外,家长念叨着,在家里开着空调让你好好读书不读,就是日子过得太舒服。
可没多久,就有家长现身说法,说自己试过但根本没有用,也有人说“孩子越捡越有劲,甚至捡上瘾了,现在看见垃圾桶就两眼放光”。
真是魔法打败魔法。
还记得《变形计》中,被称为“改造最成功”的城市孩子易虎臣吗?
他从小在父母的骄纵下长大,到了青春期更是跋扈,逃课、打架稀松平常,挥霍、攀比也是家常便饭,提起他来,没有老师不头疼。
节目组把他带到山村吴家,他跟着吴爸爸山上采油脂后懂得了赚钱的不易,回来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
交换结束,易虎臣回到自己家后,也没有再开口向父亲讨要手机,甚至在学校也收敛了脾气。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易虎臣和其他一些参加过《变形计》的城市孩子一样成了网红,有了大批的粉丝,还时不时做好事。
然而2017年,粉丝却曝出易虎臣借粉丝钱不还,还把他告上了法庭。
2019年,易虎臣正式被法院列入失信人名单,成了老赖。
可见,即便经历了人造苦,他们也无法真正理解人间疾苦,彻底脱胎换骨。
如今孩子们要吃的苦,早已不是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人造苦难。
王小波曾在《人性的逆转》中写到: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而且还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这种苦,都没“苦”到点子上。
罗振宇说,我们一般理解,吃苦就是受穷或者受累,但那是物质匮乏时代的概念,在我们今天的丰裕社会,吃苦的本质,变成了长时间为一件事情聚焦的能力。
米粒妈深以为然。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你被人为制造的苦难绊住脚步,疲于应付时,怎么会有精力再去探寻更有意义的事呢。
米粒妈曾经写过一位海淀妈妈李琦,她的教育观念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与共鸣。
李琦当年跟李开复同机回国,是谷歌中国的创始员工之一。
李琦的队友,是央企设计院研究员(教授),从小被一路保送,就是李琦口中的鄙视链顶端的人吧,一路保送到八中的初中,又保送到八中的高中。
学霸跟学霸强强联合,儿子小帅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牛娃”,这让李琦适应了很长一段时间。
小帅喜欢玩游戏、编程、攒电脑、剪视频。
但他的成绩,用李琦的话说,班里只有5-10个同学(一共40个孩子)能稳定排在他后面,很多科目,他达不到班里的平均分。
但是妈妈并没有执着于眼下的成绩,并且更看重对孩子更深层次的教育。
她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的“吃苦”,是明白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放弃你自己很多的自由才能换来的。
比如,她让小儿子学琴,目的就是让孩子去做一件自己可能不那么喜欢的事。
这一点,米粒妈很认同,很多时候,“兴趣”“爱好”只是锦上添花,但不能支撑人的一生。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一生中至少一半时间都做着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事。
不喜欢就不做了吗?就放弃吗?就绕道而行吗?
不断逃避的人生,是很艰难的,比迎难而上更艰难。
从小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即使你不那么喜欢,但只要多练习、多尝试,一样可以把它做好。
没有孩子天生喜欢练琴,但如果你陪着他们坚持下来,或者不是学琴而是其它任何一件事(运动、跳舞、下棋……),以后他们再遇到艰难的事,就一定会有信心去找方法,尝试把它做成。
我们让孩子吃苦的初衷,不也就是希望做点什么,能让孩子战胜自己的惰性,变得坚韧有毅力吗?
正如犹太作家弗兰克尔说:“苦难本身毫无意义,是我们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是抵得住诱惑的定力,耐得住寂寞的心境,以及自律与专注的毅力。
去陪伴孩子,去相信孩子,他们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而不是用那些毫无意义的“人造苦”,消磨掉孩子的眼界与生命力。
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畅销书作者,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火热上市!5-12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
“英国养娃那些事儿”诚意推荐
欢迎转发分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