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为主的危险
先入为主意味着带着某种立场进入认知中,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就像看翻译的国外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姓名的翻译上,我们通常习惯第一种翻译,就像海贼王中,我最先接触到的是“路飞” 、“乌索普”、“山治”,然后看到“鲁夫”、“撒谎布”、“香吉士”这样的翻译就感觉到十分别扭。
上面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和明显的,但生活和实践中更多的先入为主的情形,则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导致我们根本无法及时发现,完全意识不到,甚至还觉得是“个性”、“独立性”等等。
一、先入为主思维模式的起源
从某种角度来看,先入为主是进化的结果,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类群体的整体生存率,这种思维足够直接,行动效率很高。
我们先看看导致行动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感性方式,信息—共鸣—行动;另一种是理性方式,信息—理解—相信—行动,(这条路径之前思想钢印说过)。显然感性方式的速度更快。
站在社会整体角度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试想下,如果这个社会都是些理性思考者,那么谁来做事情呢,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决策,管理者都需要让每个人理解这个行动的必要性,这样,当所有人都理解和相信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人的一生的成长,是一个由感性逐步走向理性的过程。年轻人更喜欢用感性的方式,相信直觉,同时很容易接受暗示,当然,不乏有创造性挑战者,但是更多的还是听人指挥的人。所以,我们看各国的领导人,大多数都是中年以上,思维能力的积累、威望的积累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先入为主在投资领域的弊端
以上说明,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有其价值,适合听别人指挥的工作场景,但是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需要逐步提升理性度,否则在职场上很难混出名堂,毕竟体力不及年轻人,还没有思维能力,只是按部就班地行动,很容易成为首先被裁的那个群体。
而在投资领域,先入为主可以说是只有弊端,没有好处,做投资跟一般的程序性工作不同,需要我们的独立思考,需要我们尽可能地认识到公司和市场的本来面目,避免被任何事情都蒙蔽。
所以,当我们有某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觉得某家公司好、某只股票好、当前形态好、现在市场不会再跌了、这只股票没戏了等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法正确地看待外物了,市场怎么走,跟我们“觉得”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强行将自己的想法加诸在市场上,往往是我们的亏损根源。
认知需要“用心若镜”,也就是内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如实地反映外物;而先入为主意味着,外物才是一面镜子,看到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成见,类似芒格经常引用的谚语,拿着锤子,看到的都是钉子(To a man with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三、改变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
先入为主是一种思维模式,其改变也要从思维着手。
我们从过程上拆分,可以分为第一次面对某个观点或事物的态度,以及再次面对同类观点或事物的态度。先入为主表现为,第一次接触到的观点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以致难以快速改变。
因此,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第一次碰到就抱有开放形态,不对此形成执念,这种方法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二是如果心中已经形成某种观念,识别这些观念,并对此保持有意识的控制,即有意地放空心态,以免再次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不能接受不同的观念。
固有观念的影响也有两种类型,一是盲目否定外部的新观点;二是盲目否定自己的观点。前一种情况更加常见,叫做“固执”;后一种情况相对隐蔽,比如当看到一些权威性的观点时,没有质疑这些观点的勇气。
而思维模式问题,虽然第一步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但是要形成习惯,得从实践入手,反复重复之后,逐步形成稳定的习惯。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