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先锋创作单元|未来之前
在电影语言更迭演变的进程中,短片始终以先锋的姿态拓展着影像可能性,于汹涌中发现变革的力量。以其自由和实验性的基因,短片更解放了前卫的创作精神,引领创作者们纵横于未知领域,开垦世界影像的多样风貌。
在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再度与BMW携手,进入先锋创作单元的世界,发掘青年导演在短片形态中寄予的个性与创意,鼓舞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创作精神。伴随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期待能更加清晰地勾勒出先锋精神的独特轮廓。
本年度共有17部短片作品入围先锋创作单元,其样本序列对“先锋”的阐释,在不同程度打破了电影的固定秩序。有限的篇幅中,作者的自由意志激活了动画、真人短片、纪录的形式特点,为影像带来了全新的想象力,亦呈现出当代青年创作者的电影实践切片。
入选短片中,独立制片占比近70%,其中学生创作占比36%,就读及毕业院校涵盖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香港演艺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国内外艺术院校或专业。
来自学院系统的技术训练,为先锋创作积淀了深厚的土壤;同时,广阔的地域分布也带来了多元的教育及创作背景。自投递影片涵盖的样本看来,国内的创作者更善于从风格影调或叙事媒介出发,搭载具有隐喻或象征的内容表达;海外的创作者则更善于平衡影像实验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视角更着重落在被忽视或边缘化的个体/群体与当下的环境。
从创作者年龄结构来看,入围本年度先锋创作单元的导演出生年代分布于1980-2000,其中90后在创作群体中占据中坚位置,95后创作者占比56%,新生创作力量不容忽视。
部分作品以寓言形式包裹叛逆的叙事话语,在精悍的、戏剧化的情节中承载着对社会议题的讽刺与批判,在荒诞中带来思考的深度与力量。《完美之城:最勇敢的小孩》以纸张与金属的物理属性为切入点,反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借由符号建构从物理到生理的映射关系,指向家庭中那些隐秘的角落。《乒乓》将集体压力与个体命运用一种极简的方式组合排布,以乒乓球的运动为线索,所有事物都在循环往复中漫无止境地坠落,隐喻在当代社会压力下个人意志被粉碎的命运。《一,二》运用极简的对白和画面,讲述了一位无名女子的隐秘抗争,营造出一种世界性的隔离情境,直指现实存在的异化和规训。《假如公交车走错路了》在真实影像中融入表演元素,对伪纪录片形式进行了戏谑的解构,揭开现代社会秩序的某种运行机制。
先锋创作单元入围影片海报(滑动查看)
一些创作者以自省的姿态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个体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状态的细微捕捉,呈现当代个体的生存状况和情感体验。《一个散步的夜晚》将镜头对准凌晨漫步在空荡街道上的一对男女,以细腻影像捕捉到一种当代情感,爱情的步伐在游荡中踏出回响。《明天的派对》戳破日常喧闹的生活场景,展现出当代都市青年的一种疏离与虚无的存在状态,以及对亲密情感既拒斥又渴望的内心。《鸟类的飞行轨迹》尝试用影像复刻记忆,却在对回忆的挖掘和重建中获得了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真实”,进而回归对个体生命和经验的关注。《是日仿古》将个体视角搭载于无人机之上,在探索未知境地的途中与他人建立了偶然的交流,意在关注当下个体间的隔阂,透视人与人的交流状态。
先锋创作单元入围影片海报(滑动查看)
多变的形式开发出多义的影像空间。以不同的感官、节奏和画幅呈现出的画面,延伸短片捕捉世界的视角和无尽想象力。《第十三夜》打破视听叙事逻辑,利用单一的声音叙事冲撞观众的感知阈值,在私密的电话叙事中探析人性和社会,复现一种近乎耳畔的、沉浸式的诡异真实。《摇篮曲》中,一对母女的生活在分屏的影像形式下被建构,并置的两个画面由彼此独立到浑然一体,也揭示了这段关系和情感由对立走向和解。《九龍皇帝》在全然变化的时代语境下,搬演港式惊悚喜剧风格,传递具有当代性的主题。《银幕》以新颖的材料赋予银幕和影像真实的身体,在感官与材料的互动中,完成对主体与物的关系的探讨。
先锋创作单元入围影片海报(滑动查看)
多元素混合的世界中上下求索,完成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并进。《蚂蚁》用剧场舞蹈激活电影语言,从肢体的律动中感知空间的情绪。表现出个体的觉醒以及对自由不灭的渴望。《另一面镜子里的梦中之梦》借助胶片和3D打印技术,令人对视障者的世界感同身受。《历历如画》将叙事主体由人转向画作,将画作放置于被异化的场域中,观察社会的各种景观。《一种情况》探讨媒介载体在公共话语体系中的位置,并在真实世界和摄影镜头的来回跳转中,思考事实真相被不断拆解和重组的深层原因。《记忆通道》将游戏媒介与电影叙事结合,讲述了一个通过沉浸式的游戏治疗心理创伤的故事,提示人们珍视当下生活的美好与温情。
先锋创作单元入围影片海报(滑动查看)
随着先锋创作单元的入围片单产生,本年度先锋创作单元迎来由策展人Anna Henckel-Donnersmarck、演员王传君和导演张大磊组成的独立评审团,从多维度的审视与评价中出发,以前瞻性、国际化的眼光和审美,发现更加敏锐的创作精神,为同行者照亮道路。
电影制作人、视频艺术家和电影策展人。她为戏剧、歌剧、舞蹈和音乐会创作视频投影,也为展览和博物馆创作视频装置。她在艺术学校任教,并作为策展人、主持人或评审团成员为电影节工作,至今已有20多年。自2019年以来,她担任柏林电影节官方短片竞赛的负责人。
作为柏林电影节短片单元的策展总监,多年来Anna Henckel-Donnersmarck 在短片领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策展、选片、评审经验,从短片形式出发,以跨界、跨文化的视角,洞悉全球青年创作生态,面对来自华语的先锋创作者生态,期待她能基于多年从业经历,贡献对于短片、对于先锋创作的真知灼见,丰富我们对先锋影像的多向度理解。
中国内地著名影视演员,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正式进入演艺圈,先后演绎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影视剧作品。2018年,参演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凭借在该片中的精彩表现,王传君获得了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第10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由其主演的电影《孤注一掷》即将上映。
从《我不是药神》到《罗曼蒂克消亡史》《兰心大剧院》和《无名》,王传君在众多探索意识明确、美学风格独特,又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作品中,贡献了令人难忘的表演。他主动挑战新的角色类型、新的表演方式,表演路径与先锋创作的立场和态度不谋而合。希望他的加入能给予我们对青年电影生态前瞻关注的视角,也为更多先锋创作者们带来激励。
导演、编剧、剪辑、艺术指导。代表作《八月》《蓝色列车》《平原上的摩西》《我的朋友》《下午过去了一半》《法兹》。其中《八月》提名第 10 届 FIRST 影展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演员和最佳艺术探索;获第 35 届中国台湾金马影展最佳剧情片、最佳新演员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下午过去了一半》获第 7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短片评审团大奖,《平原上的摩西》入围柏林电影节剧集单元;《我的朋友》入围第 73 届柏林电影节短片单元及数十个国际电影节展映。
张大磊以短片开启创作生涯,拥有横跨长片、短片和剧集的创作经验,在《我的朋友》《平原上的摩西》《下午过去了一半》《八月》等代表作中,张大磊以创新的影像和叙事方法复归生活世界,获得广泛赞誉。希望他能从创作一线视角,贡献对先锋影像的鲜活理解。
先锋性绝不意味着某种讳莫如深、无法言语的影像格调,抵达未来的道路,由无数前后相继的足迹组成。在本年度的“先锋召集短片”中,先锋召集人易烊千玺从17部入围短片中撷取锐利的影像切片,为先锋精神寻获一片自由意志的宿地,并向每个人发出邀请,寻找生活中的先锋瞬间,完成一次影像共创。
第十七届FIRST先锋召集短片
(音乐:花伦乐队-《Tempus》,创意:放射能工作室)
以先锋创作单元为锚点,FIRST与BMW持续关切并鼓励位于探索前列的创作力量,为ta们的进展欣喜。从上一届获奖作品《大桥遗犬》《有羽毛的东西》到 “先锋创作荣誉”获奖导演汤厉昊的戛纳先锋之行,再到本年度影展期间即将开启的一系列全新观看场景和主题活动,这些来自短片的世界影像构成了当代生活的多义抒写,也是创作者们的坦诚自白。
未来之前,先锋者即是道路本身。
*第十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观影证件注册将在7月13日于FIRST官网开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