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来了吗?通胀或许来的更快!
CPI接近0!
大宗商品为何涨得冒烟!
尤其是能源化工产品:原油创一个月新高,玻璃甲醇一周上涨10%!尿素三日上涨10%!最熊的纯碱也终于迎来绝地大反弹。
这样的上涨合理吗?
如果只看当下的基本面,商品的行情可以说是情不知所起。
首先,PMI不算企稳,地产投资、房地产销售表现下行、城投债务压力浮现。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年初我们期待的开工、销售、消费的火爆场景似乎都没有出现。备受瞩目的五一和端午两个小长假,看似到处人山人海,都在释放压抑了三年的旅游热情,但消费力却不太给力。这也就给现在惨淡的宏观数据更压上了一层阴云。
现在网上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对比日本衰退时期的资产负债表收缩。在这“失去的四十年”里,日本全面通货紧缩,全国范围内的需求衰退。即使基准利率降到负数,也没法刺激日本百姓消费投资。
这很尴尬,但却是我们现在的经济数据可能面对的事实。
其次,如果看刺激政策的话,可以说大家对全面刺激和地产方向的更强刺激原来抱有很强的预期,但这样的预期也已经渐渐回落了。类似于4万亿这样的大手笔刺激很难再见到了。
那么商品的这波强反弹,到底在交易什么?
第一,目前是新一轮PPI和库存周期的拐点。
复盘历史,每轮物价和库存周期,大约持续19个月。这一轮国内PPI周期,从21年12月开始下跌,直到今年6月企稳,表明去库已经接近尾声。这使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动能减弱。这个拐点,大多数商品是在6月初开始的,并经过7月初的这一轮突破,得到确认。确认之后,中下游企业开启了补库节奏。
第二,输入性通胀的考虑。
汇率通常是输入性通胀的来源!大贬值一般跟着的是大通胀。本国的货币贬值,就给了外部资本强势输入的可乘之机。市场上的热钱一多,通胀也就随之而来。老美的经济其实一直不差,显示衰退的两年期和十年期国债利率倒挂指标,每个月被拿出来说事,每个月都失灵。所以说,老美的房地产超意外走强,消费数据展现出足够的韧性,都在反复打脸传统的衰退逻辑。所以,这一轮的上涨,首先从依赖进口的农产品——白糖、棕榈油、豆油,以及工业原料铁矿石开始,接着是原油接棒,随后带动了一众下游商品的反弹。
复盘历史的话,资产负债表收缩,CPI、PPI不断创出新低,在2014年-2015年就发生过。当时,我们是如何走出通缩陷阱的?
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
在投资层面,国家进行了新一阶段的基建扩张,同时推出地方棚改和公路建设,刺激“周期之母”房地产行业。
在消费层面,通过货币调控工具,广泛增加流动性,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2015年,央行累计降息75个基点,降准150个基点。同时,取消了商品房的限购措施,从需求侧进一步刺激地产行业,帮助产业去库存。
自加入WTO后,出口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强项。而在2015年,人民币正式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这标志着人民币作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货币登上了国际舞台,这对于中国的出口以及资本输出是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在这一方面,国家对信息技术、新能源车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强力支持。这既拉动投资,又推动新技术发展。
同时,通过地方债和市政债的转化,化解一部分地方政府杠杆,降低风险。
总体来说,15-16年走出之前的通缩陷阱,就是一手可持续地发钱,一手可持续地全民花钱。
当下来看,PPI和库存周期走到了拐点。那么过去的这些政策和基本面现在都有对照吗?
其实已经陆陆续续落实和兑现了。
宏观层面的货币宽松和债务置换的思路已经明确。年初开始,央行就已经稳步通过降息降准和MLF等工具进行货币调控,市场流动性很充足。民间的金融机构也更加规范化,扼制过去的野蛮生长。同时,通过展期等方式化解风险,加速去杠杆也摆上了台面。
投资方面,充电桩、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也在稳步投资建设。而且这一次是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要建设,一改“四万亿时期”的粗放式投资。
创新层面,半导体芯片的各项核心技术正在逐步被攻克。加之我们手上有全球最先进的镓、锗提炼技术。未来的半导体产业格局,或许就会是现在新能源车的产业格局。
过去最能拉动投资的地产业,目前也有保交楼等政策救市。虽然不像08年和15年这么强力,但也是在贯彻供给侧改革的基准下推进的,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
所以说,目前的整体发展策略是“旧瓶装新酒”。整体策略大同小异,但突出了精准。有了这样的组合拳,走出“资产负债表收缩”的顽症并非不可能。
那么在理清思路后,商品大反弹后,将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金九银十的消费验证。我们预计商品反弹高度,仍然会有波折,但是四季度乃至明年初,消费-就业-经济增长的正向循仍然是很值得期待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