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我不生气,是因为我有定心丸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看点:
一年级的孩子应该考多少分?不知道大家心里是怎样的答案。
前几天,我跟朋友聊天,她说,一年级的儿子考了91分,家里爸爸很生气。因为在他的眼里,一年级的孩子都能考100分。
以前,我也这么认为的。
曾经有一个姐姐跟我说,他们家孩子一年级能考100分,二年级90分,三年级只能考80分了。
我当时觉得,这种三年级滑到80分的,一年级都能考100,那不是基本上人人都得考100么。
娃上了一年级之后,我才知道我天真了。
周五
思维 🌏
全文共4044字,阅读时间11分钟
🌿🎨🌏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分数
娃第一次带卷子回来,是一张90多分的数学卷。当时觉得,虽然没有100分,但90多也不错。
第二次带回来的,还是数学卷子,成绩是70多分。当时我就跟队友说,我小学六年的期末考试,都没考过这样的分数。
然而,更刺激的还在后边。
端午节前一天,大家一起吃饭,聊到了考试。
娃一本正经地说,今天我考试没及格,考了52分,我们老师说,考三四十分要打屁股,幸亏我考了50多!
这话一出,我也真是始料未及。
50多分这成绩,别说小学,我是这辈子都没见过啊。果然,养娃总是不断地刷新我的人生体验。
不生气,不是因为我想躺平
我跟朋友聊起孩子的成绩时,她问我,你生气了吗?
实话说,无论她是考70多,还是50多,我都没有对她表现出过生气。
这也是为啥,她考50多的时候,能够非常直接地告诉我们。
但是,我不生气,并不是因为我完全躺平了不在意。
哪个家长会拒绝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呢?我也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考上好的大学。
只是我想要的,不只是一个考上好大学的孩子,而是一个具备自我管理能力、有目标感和自驱力的孩子。
如果自己看到孩子的成绩就生气,也许能够让下一次考试分数有所提高,但对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好事。
我上学的时候,父母没怎么管过我。他们很少会过问我的学习方法,也不怎么会问我遇到的困难,但是他们会在意结果。
小学时候,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
第一件事,大概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做练习册,做完后,我爸要求我拿给他看。
印象中,练习册有A4纸那么大,满满一整页都是口算题。那一次,我做错了3道题。
我爸非常生气,让我在院子里罚站,直到我妈回来才让我进屋。
第二件事,是在小学五年级左右。
我小学成绩非常好,用其他同学的话说,我在班里基本上一直都是第一名,还是把第二名甩很远的那种。所以小学的时候,我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抽测考试。
那一回,我又去参加考试了,整个过程我都觉得挺轻松的,回家也有点得意。
我爸在教育系统工作,在学校还没发成绩之前,他就打电话问判卷老师了。
我还记得,那时候的电话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我爸打电话询问,听筒里传来的答复是68分。我在旁边顿时脑袋就懵了。
我爸听完,放下电话,理都没理我,就走了。
我纠结了很长时间,决定出去跟我爸认错。
我追到厨房,跟他说,我错了。他扭头白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又走了。
这两个场景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以至于每次回忆起来,我都依然觉得害怕和有压力。
可是,他们对我有帮助吗?
从成绩上来讲,确实是有的。
不管是因为口算被罚站,还是因为考得太差被冷落,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害怕做得不好再次被惩罚,我做作业和考试都更仔细了,错的少了,得的分数自然就高了。
而害怕父母不高兴,也成了之后驱动我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力,甚至促使我考上了大学。
但是从长期来看,负面的影响比提升分数可能更大。
一方面,因为害怕犯错,我变得畏首畏尾。我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担心自己做不好会被别人“差评”,面对很多机会,连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
另一方面,“害怕父母不高兴”这个驱动力,在高考之后戛然而止。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迷茫,之后又花了近二十年时间去探索自己想要做什么,至今也没有想要的答案。
如果只是想要一个孩子的高考成绩,利用家长权威对孩子的影响,用我们的情绪去控制孩子的行为,让他好好学习,也许可以达到目标。
但如果想要培养一个独立的人,就需要让孩子去感知自己的情绪,分析事件的影响,总结教训,调整偏差,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有这些,都是从孩子能够感知到自己情绪开始的。他感受到了挫败、丢脸、沮丧和失望,这些情绪虽然听起来很负面,但背后反映出的是孩子想要做好的愿望。只有孩子充分体会了自己情绪的流淌,才能在之后思考如何去做得更好。
如果此时家长的情绪比孩子更大,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家长身上,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我感知的机会,也失去了后面一系列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解决方法才是定心丸
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家长生气的背后,更多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
我们对孩子吼的背后,其实内涵的声音是,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没效果,我该怎么办?
所以,平息我们对孩子成绩的怒气,不是要求家长都要平常心,躺平不要求成绩,而是找到帮助孩子提升成绩的方法。
托住情绪,找回目标感
追求成功,想要做好,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所以,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他们自己就会陷入失望、沮丧,一时不知所措,甚至想要否定自己。
此时,如果我们能做到情绪稳定,孩子就有机会让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帮助大脑重新回到理性思考的状态,也找回学习的目标感。
孩子告诉我考了52分的那天晚上,临睡前我们俩的二人时间,我和她又聊起了这件事。
我问她,这件事对她有什么困扰吗?
她说,觉得考试不及格很丢脸。
我理解她觉得丢脸的背后,其实是很想要做好,并抱着她希望能给她一些安慰。
过了一会,她跟我说,考得不好是因为口算做得慢,看来她需要多练习一些口算了。
其实,在考试之前,我也提出过做一些口算练习,但因为她本人意愿并不高,所以也没多强求。
但随后几天,她每天都会计时做一张60道的口算题,甚至有时我还没回家,她就已经完成了。坚持差不多一个礼拜,她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就已经慢慢上来了。
不过,我觉得更关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对学习的所有安排,都是源于她自己想要去做好的力量,而不是我们要求她怎么样。
因为感受到了自己的失望和沮丧,也让她看到了自己想要更好的目标。而当属于自己的目标感归位,就是她学习最强的动力源泉。
明确问题,解决最后一公里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考得分数低,就会想要孩子刷题。觉得多做卷子,就能考高分了。
实际上,相同分数的背后,有不同的原因。
有些是知识点没掌握,有些是不理解题目要求,而有一些可能就是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了。
这些问题,是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的。像题目理解和专注力问题,其实是需要靠日常积累和习惯养成来调整的。
而知识点的掌握,则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情况,走完学习的最后一公里。
在我查看孩子数学卷子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她掌握不太扎实的知识点,她在多次考试中,都因为这个点失了分。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给出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提出和这样组合数字有关系的问题。
比如,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和是8,问这样的两位数有几个,或最大数和最小数分别是几。
回答这样问题的基础是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构成,以及要牢记个位数和十位数之和这个前提。
对于我们家娃来说,这个问题多少有些抽象,就题目讲题目她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于是,我找到了几颗瓜子,画了两个圈,一个代表十位,一个代表个位,然后跟她一起讨论这几颗瓜子在两个圈之间分配有几种组合,怎么样能达到最大,怎么样能达到最小。
这样的演示,让她更直观地理解了这类问题,在之后的卷子中,当又一次出现同类的题目,尽管问的问题和之前不一样,她自己也能顺利解答。
老师在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偏标准化和统一的,并不一定符合所有孩子的发展阶段,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对孩子的了解,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这也是家长应该在孩子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复盘总结,做到授之以渔
期末考试环节结束之后,我跟孩子聊了聊关于学习的问题,但不是关于学习好不好,而是关于学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
期间,我们也谈到了,考试的不理想,畏难的情绪,甚至是粗心大意。
聊天中,孩子自己总结,什么事情只要是多多练习,都会做得越来越好;觉得困难的时候,就自己调整一下心情,再开始做。
虽然这些答案确实是我想听到的,但其实我并不确定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可以做到。
直到上周我出差,有一天和孩子视频,她告诉我,她自己把口算做完了,其实做之前她有些害怕,担心做不快、错得多,然后她就自己回房间安静了一会,等心情好了,再出来完成。
如果直接下命令让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刷题做口算,事情可能会很简单,效率也更高。之所以如此费尽周折,是希望她能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而不只是能够按照别人的命令去学习,也希望她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自己调整状态,学会如何去应对。
这样的能力,不只是在她做口算时有用,也不只是在一年级有用,在她以后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帮助克服畏难心理,迈过一个又一个坎。
我的同事曾经非常善意地提醒我,孩子快乐固然重要,但将来上学也是一场硬仗。
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拒绝加入卷的队伍,也没有想要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去做一股清流。
我只是相信,有形来自于无形,好的成绩一定源于好的内核。
我希望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内核,激发她自己想要变好的主动性,最后作用在成绩上。而不是在要求成绩的过程中,让孩子失去了自我。
好的亲子关系,才是一切的根本。
孩子不可能自己长大,家长的陪伴和共同成长最为重要。
不要说“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而应该说“如何让我和我的孩子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下方1元,加入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共学社群,我们一同交流,一通寻求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都越来越好,最终到达「知行合一」。
作者 | VIVI
6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互动话题
当孩子在生活或者学业上的表现达不到你的期待时,你是怎么应对的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