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陆陆续续有朋友和我诉苦,说给孩子报名小学,结果被刷下来了,只能等教育局调剂,但是调剂的学校一来离家远,二来口碑以及对口的中学,确实差了一个档次……当然也可以等等原本报名的小学会不会扩班,不过大概率是没希望的!
为了孩子能进一所大差不差的公立小学,有的妈妈特地调换了工作,有的家庭则掏空了积蓄升级学区房。收到这么一个结果确实太心塞了。我原本还感知不到今年入学有多紧张,因为OK入学前后那两年,身边小伙伴不管是进家门口的公立,还是摇民办,都满顺利的。这两天看了新闻才晓得,今年居然是近30年来小学新生入学最多的一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2016-2017年是生育高峰期。有好多学校不得已,把落户年限精准掐到了具体的几几年几月几日。来自一个北京家庭。妈妈,是北大理工科本硕;爸爸,是北大理工科本硕博连读保送。他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差异,没有那么重要。还从自身经历总结了5个关键点,只要抓住这几个关键点,即便是在菜小泡6年,到了中考高考一样能逆风翻盘!如果你给娃报的小学,也不那么符合预期的话,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给到大家很多启发。
作者 | 果儿他妈
来源 | 小花生网(ID:xiaohuasheng99)
我们住在大北京伟大的西城区的大椿天(大栅栏、椿树街、天桥),传说是西城垫底的学区,没有之一。各大微信群里,曾流传对西城学区的文字分析(还挺长的),我耐心地滑动着手机屏幕,想看看到底是咋评价我们所在的学区的。前面对每个学区的分析都洋洋洒洒很多字,到了大椿天,就一句话,如下:“恕我冒犯,不想得罪这里的妈妈们,但西城最差,太多非京调剂了。”淡定如我,心中冒出一个念头“大椿天再差,能差过我和我家队友小时候的学校吗?”。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学校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身啊。我简单分享一下我的修行之路,我概括为“伪学霸”的成长简史。
在我小时候,全家搬去了另外一个“十八线小城市”定居。百度百科显示该地方2004年总人口6万人。上小学前,我每天和周围的大小朋友出去爬枣树、掏鸟窝、玩弹弓,连幼儿园都只上了一阵子……一天天下来,我晒得连我亲妈都认不出。到了可以上小学的年纪,因为不知天高地厚,开学第一天,我就向老师提出要求“我想当班长”。老师欣慰地看了我一眼,拒绝了我这个合理的要求,但是赏赐给我一个学习委员。哇塞,大小也是个官呢!而且还是学习委员,我的学习热情瞬间被激发了。开学没多久,语文老师布置任务,要求小朋友们每天都要写一篇日记。我回到家,在那昏黄的灯光下,一晚上捣鼓出来十余篇日记,标题我到现在都记得“我的铅笔盒”、“我家的小花猫”、“我家的仙人掌”……第二天,老师表扬了我,并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一篇篇的念了一遍那些日记。后来,我又参加了学校范围内的讲故事比赛,我的故事题目是“狐狸和葡萄”。故事最后,我慷概激昂、声泪俱下的说了两三遍“妈妈,你在哪里啊?妈妈,我想你了。”……这和如今选秀节目博同情的招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凭借此,我莫名其妙得了一等奖。很感谢那个老师,也感谢我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由此就形成了很好的正反馈机制。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我一直都名列前茅。正反馈很重要,可以带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自驱力。每个孩子天生都喜欢赢,可以从孩子的擅长的领域着手培养“自驱力”。上学以后,我还是挺喜欢看书的。毕竟也没有各式各样的好玩的玩具,也没有任何补习班;课余生活中,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学校很普通,课业负担也不重。那会儿小伙伴们还喜欢比赛谁做作业更快。所以我经常都是在课间时就把作业全做完了。回家后,除了和小伙伴疯玩之外,就是在看书了。我们家虽然不是书香门第,爸妈都没上过大学,但是家里书还是有一点的。他们会给我有意无意的买一些故事书、作文书等等,家里原本也有一些很可能是二手的四大名著,还不吝给我订阅了一些杂志,包括《故事会》。无论是充满了各种离奇爱恨情仇故事的《故事会》,还是让我暗戳戳学习写作套路的《优秀作文大全》,还是激发无穷想象力的《科幻杂志》,抑或是我自己买的《呼啸山庄》、《茶花女》等,以及金庸小说大全,我都能从中吸收一些有益的元素。那个年代还没有“大语文”的说法,也并不要求必读四大名著。但是我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主动积极的把除了《西游记》之外的其他三大名著全看完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都看了很多遍,翻的书都烂了。高中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对我特别的关照,不但要求我背诵所有英语课文,还借给我很多本的简版英语名著,限期让我看完。当我把他的书全部看完后,英语水平真的有进步哦。今天我才发现,这不就是弱化版的原版英语阅读嘛。那时,我虽然看的书比较多比较杂,但是有些囫囵吞枣。比如,遇到不确定读音的字,我不会去查字典,反正也不影响阅读嘛。但是,高考的时候就吃了大亏了。语文考试第一部分有一些基本字词的考察,包括多音字考题,我就答错了三个题目,扣了整整九分。好在阅读题目做的不赖,作文满分,勉强扳回一城。阅读挺重要的。尤其是现在重视大语文,语文的重视程度被提升到历史从未有的高度;还流行原版英语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与此同时,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也都需要重视基础;比如最基本的字词、语法和拼写等等。每年寒暑假到来之前,母上大人都会找高年级家长借来下学期的课本。但是她也没有逼过我,只不过我很自觉,都会花个半天一天或者两三天的,一口气把课本全看过一遍,似乎大致就都会了。
尤其是语文、英语,看的相对更超前一点。比如,我初三毕业时就把高中英语课文全部看过了(但是远不能和如今的小朋友相比)。但这样也有个弊端,我从小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很容易就走神了……比如为了能更好的阅读,可以让孩子提前认识汉字/拼音,但是最好不要要求会写;毕竟现在写字的笔顺也变了,家长也不一定搞的定。我的小学和中学都十分普通,小学前面提过,就两三个班。高中人也少,平均一个班级二十出头个小朋友,一个年级6个班。
尽管如此,在我之前,有几届也有个别考上清北的厉害的孩子,其中一个还拿到了文科的全省第二名。在我之后,似乎就再也没有考上TOP2的了。我虽不能空前,但是成功的绝后了。当然,更多是因为好老师和好学生都去了“更大点的城市”求学了,人口在进一步减少。在他们的鼓舞下,我内心也升起了希望的小火苗。母上大人买了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和《我在北大等你》。前一本书对于十八线小城市的我,似乎有点遥远;但是后一本书,我反复翻看了几遍,里面的师兄师姐男帅女靓,都在向我微笑;于是我做梦都梦到北大和清华在向我招手。然而,我觉得如果就把目标定在考清北或者藤校也不合适。因为,其实不乏上了岸就有所松懈的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帮助孩子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人生路漫漫,坚持到终点的才是胜利。高中时期,我各科都比较均衡,没有短板,也没有特别擅长的。我指的“特别擅长”是指理科竞赛拿到全国范围的一等奖。我只有写作文拿过几次稿费、数学英语省级奖项,比上不足呀。
各科成绩均衡这一点,只要孩子努力、踏实,其实都可以做到。做不到“特别擅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自己。就像阅读时不喜欢查字典,我做数学、物理题目的时候,也有很不好的习惯。理科里比较基础的题目对我来说都还比较简单,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做出来。但是,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大概只能思考5-10分钟,然后就会着急翻答案。这还没结束,翻了答案之后,我觉得“恩,懂了”;然后就会在题目上用铅笔画个大圈,美其名曰下次可以再看一遍。诚然,一本辅导书,第一次看画了n个大圈,逐步把这些大圈消灭的过程,也是有成就感的。但是,真正的学霸,大概不会这样做。他们喜欢钻研难题、自己思考,也许为了一道题就能够死磕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表面上看,这些人似乎“浪费了时间”,没有我“效率高”;但是他们思考的过程,就是把知识内化的过程。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学通了各个知识点、真正懂得了这些难题,他们大概再也不会遗忘。试问,有多少人还能清楚地记得高中的各个知识点,甚至记得大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呢?学而不思则罔,爱学习,还需要爱思考。要培养孩子锲而不舍攻克“难题”的信心和习惯。这里的“难题”并不一定指的是奥数或者其他竞赛题目,而是相对自身水平来说的“更难点的题目”。打败自己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我的队友,虽然语文有阅读障碍,英语也奇烂无比,但是他就是喜欢死磕难题的那种人。所以才能从一个省会城市的极差城中村小学(一个年级只有9个孩子),一步步靠着竞赛,敲开了TOP2的大门。他小学时,偶然得到一本奥数书,就如痴如醉的全部自学完成了。按他自己的话说,小学奥数学好了,对思维训练有极大的帮助;小学奥数一定程度上其实比高中数学还要难。本人参加过几次奥数,都不太理想,对此没有发言权。刚升入初中,他就获得了华罗庚数学省一等奖;初中毕业时,考入了当时全省最好的高中(没有之一),然后数理化都获得了各种大小不一的奖项,顺利提前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以上看起来像是流水账一般的叙述和灌的几大碗鸡汤,说明了“烂学区”、“普通学校”并不必然意味着没有出路。
当然,我也不是说学校完全不重要。家长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但是,良好的自驱力、阅读习惯、适度预习、定目标和死磕难题的精神,都更多的是靠自己,不是吗?以北京为例,虽然小学和初中都大搞平均主义,但是想要考取好高中,不还是凭借成绩说话吗?
本文转载自小花生网(微信号:xiaohuasheng99),一个专注分享国内外先进而实用教育资源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