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来袭,河狸帮大忙了
河狸应该不知道,自己只是在努力搬砖养家的时候,居然就收获了好几个响当当的头衔——生态系统工程师、杰出的水坝工程师、优秀的森林消防员。
一只美洲河狸(图/Steve)
为了躲避狼和熊等捕食者,河狸使用树枝、木头、石头和泥浆等材料修筑水坝,围出一个池塘,然后在池塘中间或岸边搭建小屋。小屋很难进入,因为入口在水下。
(图/r/Environmentalist,汉化:Cloud)
在搭建家园的同时,河狸也放慢水流,储存水源,扩散河水,从而创造出一片土壤相对肥沃的湿地。
而这也造福了附近的许多生物。因此,河狸也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keystone species)。
现在,河狸似乎又多了一个身份——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盟友。
河狸“搬砖”(图/Nature on PBS)
防火
虽然不会主动出警,但河狸仍能帮忙控制山火。
202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发生山火的时候,和没有河狸坝的小河相比,有河狸坝的小河受到野火的影响明显更小。
河狸坝周围的植被没被烧毁(图/参考资料[1])
研究人员指出,在森林火灾发生时,河狸在保护河岸植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狸筑坝的河流储存了很多水,附近的植被保持了足够的水分,和干燥的植物相比,它们更难被点燃。于是,森林大火烧到河狸家园附近就减速了,或者停止向前蔓延。
河狸坝能存更多的水(图/Konrad Hafen)
在被大火扫荡的山林里,河狸的家变成了一个宝贵的绿洲,为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等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临时避难所。
抗洪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除了高温干旱,还有洪涝灾害。
在遇到强降雨时,没有河狸坝的河流会形成非常强的水流。而在有河狸坝的地方,水流被拦截了,其中还有一部分能被周围的土地吸收储存。
一个河狸坝(图/Patrick Mackie)
河狸坝其实是可穿透的结构,水坝内部有空隙。水经过时不会倾泻而下,而是被缓慢地释放,这让下游的水流更容易被管理,从而降低洪水风险。据估计,河狸减少了60%的洪水量。
净水
河狸坝还是一个天然过滤器。
在水流入下游之前,河狸坝能过滤掉许多沉积物和污染物。2018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研究了一条水道上的13个河狸坝,发现这些河狸坝截留了超过100吨淤泥和沉积物,其中70%来自上游农业用地的土壤流失。
河狸拦截的沉积物里还含有大量的磷和氮,这些物质如果大量存在水中,会对附近野生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流经河狸坝的水变得更干净了(图/Alan Puttock)
一项历时八年的研究发现,有河狸迁入的地区,蓄水量增加,河流温度下降。
对于一些对水温敏感的动物而言,全球变暖是致命的威胁。例如虹鳟幼鱼需要不超过25℃的水域,但在夏天,水流的温度经常会超过这个限度。
在当地迁入了河狸之后,许多虹鳟获救了。有了河狸,这里的水温就很少超过25℃。而在没有河狸的溪流,水温则上升了0.8℃。
一个河狸家庭,中间两只在互相理毛(图/Mercury Freedom)
此外,河狸创造的湿地也更加凉爽,因为水变成水蒸气时需要吸热。还有一些研究指出,河狸的池塘能储存大量的碳。
勤劳的河狸
河狸看起来毛茸茸的、胖嘟嘟的,四肢较短,有橘色的坚固大牙,还有一条扁扁的尾巴,能像船舵一样推动河狸快速游动。遇到威胁时,河狸会用尾巴拍打水面,用拍水声提醒家属有危险,快回小屋躲着。
河狸甩动尾巴拍打水面 | Garth Kroeker
河狸的尾巴 | Tony Alter
它们主要吃树枝树叶,有时候也啃食树皮。为了更安全地获取食物,它们还会修建运河,将自家池塘和附近的森林连接起来,或者让两个池塘相连。
河狸修建的运河 | Allison LeBlanc
“河狸在水里觉得最安全,因此它们会将水流向林中食物的方向延伸,”生物学家尼尔斯·安德森(Nils Anderson)说道,“让木头漂浮着回到小屋,比拖着木头走过陆地更容易。”和河狸坝相比,河狸运河目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
河狸非常勤劳,水坝建好之后也会不停地维护、修理。难怪英语里用“像河狸一样忙碌”(busy as a beaver)来形容某个人非常努力,或者擅长处理多任务。
作为关键物种,河狸也造福其它动物。在河狸打造的湿地,可为动物提供食物的重要植物数量至少增加了33%。在这里,25%的动物的生存完全依赖于河狸的活动。
忙到没空刷牙,牙都黄成这样了?
不,“铁牙”就是这么个颜色(河狸的牙釉质含有铁) (图/Sylvain Haye)
在过去,河狸的毛皮被用来做衣服和帽子,而且当时河狸还被认为是有害的,河狸因此被大量捕杀,差点灭绝。一些地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执行和河狸重新引入的努力才让它们的数量得以慢慢恢复。
在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在,河狸究竟如何应对、缓解气候变化,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或许我们也可以助其一臂之力,试着帮忙维护河狸坝,或者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
撰文 | Cloud
审校 | Skin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