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不回的投资人,不再是因为忙了
-----------------------
这年头,投资人转行已不再是什么行业新闻。
据一名知情投资人透露,上海一家知名投资机构,今年2月算完账,决定降薪20%,接下来可能要减员40%。而从去年开始,曾经的全国TOP美元PE,就已经开始无差别减员了。
投资机构赚不到钱,裁员、降薪都是常规操作,投资人赚不到钱,转行也就成了必然选择,可媒体总喜欢薅着最吸睛的去说,今天送外卖,明天干销售,想以此来凸显整个圈子的“没落”。但还坚守在投资圈子里的投资人们,依然还在兢兢业业地找项目,这一点始终未变,只是没那么忙了而已。
就拿前些年来说,创业者拿到一份《投资人联系方式指南》如获至宝,可拿到了又能怎么样?发出去的项目石沉大海,打过去的电话总在占线,一个标点符号的反馈都很难得到。
但那时候的投资人是真的忙,每天看几百份BP,每周见十几个CEO,每月投4-5个项目,好项目大把大把,口袋里的钱也大把大把,就算想反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也就短短三年时间,巅峰到低谷,职业忙碌也成了让人慨叹的行业过去时。
再看现在,如果你捡到投资人的手机,微信消息列表里依旧是满满当当,一半以上的已读不回中,已经不再是因为忙碌,有些是拒绝无效社交,有些是已经被大浪淘掉,而更多的是对现状的无奈和对新的投资方式的思考。
社交不是核心的投资方式,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
世界上没有随大流而发财的道理。
时间回到2015年,私募元年的第二年,投资经理的岗位炙手可热,热门影视剧把投资圈描绘的纸醉金迷,光怪陆离,那些穿着时尚的精英人士穿梭在各大投行、创业企业之间,动辄是高端的私募酒会,张口都是上千万的大金额。
那时候的投资人,普遍都有一个基本共识:社交才是投资的王道。
找对圈子,积攒人脉,打通内部消息的任督二脉,好项目自然不会错过,有钱大家一起赚,风险大家一起担。那几年,投资人热衷于参加各种会议,讲座,论坛,颁奖典礼,换名片,加微信,一场活动下来,微信里突然多个几十个人也是常有的事。
但很快,投资人们逐渐意识到:盲目社交不一定有结果,且还可能会遭到无效社交的反噬。
更严重点来说,无效社交甚至成了投资的绊脚石,冗余的消息增加了辨别筛选的成本,真正的好项目很可能被淹没其中,更讽刺的是,真有好项目的时候,就没有了内部消息,钱是别人赚的,累是自己受的。
你会渐渐发现,现在夸夸其谈的投资人变少了,面对老项目,他们更细心,面对新项目,他们更谨慎,一部分是因为钱紧,一部分是因为抛开了无效社交,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看好项目上。有的投资人以前收到很多创业者的邀请,还会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看看,但现在这种心态变弱了,不是特别有意向的项目,就不会再浪费时间去看了。
主动社交频率的降低,让投资人们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失去群体效应后,那些个性化的投资取向才得以彰显。
一位知名投资机构合伙人曾经透露:以前的自己也很喜欢追风口,赶热门,大家都这么做,自己也会跟着做,在投资行业最热的时候,也确实吃到了好几年的红利,但随着红利的消失,自身的缺陷就暴露出来,那些不了解的行业,没做好功课的热门赛道,当年随大流一猛子扎进去,当行业开始走下坡路时,才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
他觉得,对于投资人来说,什么时候进入很重要,什么时候离开也同样重要。
而对于投早期项目的投资人而言,最好的投资方式是陪跑创业者,共同成长,知根知底,这种投资方式能够让投资人更加审时夺度,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或提前退出相关资金,灵活处理风险。但当一窝蜂式的投资之后,自己的参与度反而少了,对项目的把控程度下降,最终导致失去了先决机会。
最近他看的项目数量虽少,但质量很高,几个是自己感兴趣的赛道,几个是经多方了解后实力不容小觑的项目。这种看项目的方式高效有用,剩下的时间用来学习提升。
另一位科技赛道的投资经理也坦言,自己每天早上都会收到FA准时推送的项目介绍,而这些项目大部分都是搂草打兔子,看到几次之后感觉是在浪费时间。
现如今,屏蔽无效干扰成了投资人节约时间的主要方式,投资人微信列表的已读不回信息变多了。
投资是少部分人能做好的事,但这话在前几年,是不成立的。
前几年,市场上的热钱多,很多嗅觉灵敏的人都搭上了早班车,那时候在股市里套点钱,或者找几个大佬凑点钱,几个亿的基金说成立很容易,市场上项目大把大把抓,把钱投出去也不难,但如果项目筛选不严格,钱烧得也是相当的快。
但这种满世界都是投资人的状态,是不正常的。
还是那句话,投资是少部分人能做好的事,市场的冷静期也是对合格投资人筛选的过程。
沈南鹏说:“我认为投资家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在长时间里,在中国的环境里,能够找出一些大的发展趋势,能够帮助一批中小企业成长。第一,这是个长期的事情,不是短期的事情。投机者可以短期,但是投资家必须长期。第二,你必须有能力预见一些大趋势、大方向,不然的话你的投资肯定就是碰运气。
以上两点,做到哪一点都不容易,一个看投资人的毅力,一个看投资人的天资。
投资并不是有钱就行,也不是有眼光就行,更不是有运气就行,做长期的投资人,坚持下来的毅力是建立在对专业能力的考量之上的,投资机构裁员跟普通企业裁员没有区别,业务能力差的就成了出局的第一批。
拿投资的“募投管退”四个环节来说,其中投资判断一直都是非常专业的工作,投资人要在项目早期有预测项目未来是否能做大的能力,这非常考验投资人对行业的理解和对创始团队的判断。而如何以五倍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从被投项目中退出,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注册的GP大概有2万家左右,但真正持续活跃的,保持看项目的,可能大概三五百家。
现在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多投资人不怎么活跃了,这跟大环境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投资本身就不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好的事情。
被大浪淘掉的第一批投资人,已经没有回复微信消息的机会了。
而那些真正的专业投资人,不论是头部机构还是黑马机构,始终都饱有持续看项目的热情,深耕行业和企业,做行业研究,这帮人一直都没有变。
OpenAI创始人前段时间在接受采访时说:”三五年前融资很容易,因为市场上钱很多,但除了融资之外,其他所有事情都很难,招人很难(工资很高),竞争激烈,因为阿猫阿狗都进来了。”
是的,在市场钱热的几年里,投资人队伍快速膨胀了,这其中水分颇多。一些人耐不住寂寞,也缺乏对行业的热爱,会慢慢退出,这是正常的市场反馈。
创业投资相比二级市场而言,规模并没有那么大,但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却很大,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作为投资人,要永远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否则做不好一个合格的投资人。
仰望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创业者同样掌握话语权
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话语权正在明显降低。
其中部分原由是近几年投资机构的谨慎投资,降低了行业热度的同时,也让其曝光量骤减,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业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除了国内顶级的投资机构,大多数腰部及以下的投资机构,很难帮助创业项目实现质的突破;投钱只能解决燃眉之急,真正健康的商业模式还得靠自我造血。
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角色位置终于回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才是真正平等健康的创投环境。
去年,很多投资机构都集体蜂拥跑去新加坡见LP,只为一个事:搞钱。
哪怕搞不到,也要告诉LP,我还在。
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行业境况的报告显示,2023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完成资金募集的基金数量和新募资规模都在下降。
投资人的日子一样不好过,囊中羞涩的情况跟前几年的创业者如出一辙。
所以说,这年头不能说谁比谁更高冷,好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依然被众人追捧,好的项目和创业者也不分伯仲,至于市场上越来越多投资人不回创业者微信的情况,其实是投资人和创业者各有各的难罢了。
做投资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广投”,要纵向深入产业,产投结合,专注自己的领域,不懂的、不熟悉的行业不参与。投资行业也正在经历大洗牌,机构对投资人的要求是更加专业化、精英化、产业化,把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才有机会获得正向的结果。
某知名基金管理合伙人表示:因为投资环境变化,这行也不好干了,投资人压力越来越大,身边陆续有投资人转行。去年因为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判断不清,我也有些迷茫。到年底,我马上进入出差状态,迫切需要了解市场动态,跟进创业者的需求和想法。
当创业者的需求和想法真的被放到投资人的考量范围内的时候,说明市场已经回归到了良性的发展状态。
永远不要在市场热的时候找平等,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相互理解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的创投市场永远需要,更专业的投资人与更具契约精神、胆识与智慧的创业者,这才会有下一个十年。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