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重读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学会冷静的看待投资
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的思想,从现在起直到100年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
——沃伦·巴菲特
作为价值投资理论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生于伦敦,长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一生著有《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这两本书皆被认为是“里程碑式投资圣经”。
格雷厄姆是沃伦·巴菲特研究生导师,当年青涩的学生巴菲特,毕业后曾申请到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无偿工作,竟遭到拒绝。三年后,他最终进入格雷厄姆公司,期间,他坚持写信给格雷厄姆,汇报自己的投资见解,最终得偿所愿。他跟着格雷厄姆做投资、两年时间就把个人资产从9800元做到17400元。不只巴菲特,格雷厄姆对于价值投资的理解和投资安全性的策略,还影响了内夫、卡恩、艾维拉德等在内的整整三代著名投资人。诚然,当下国际、国内的投资环境与那个时代已大不相同,但大道至简,格雷厄姆所建立的投资原则,于当下的投资者仍堪称经典。
书中诸如“股票并非是一个交易代码,而是表明拥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企业所有权;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不依赖于其价格”;“每一笔投资的未来价值是其现在价格的函数,你付出的价格越高,收益越少”。划重点,作为曾参与此书第四版修订的巴菲特,对此书如此评价,“如果你遵从格雷厄姆所倡导的行为和商业准则,那么,你将获得不错的投资结果。能否获得优异的投资成果,这既取决于你在投资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知识,也取决于投资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
《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声名远播,但是很少人细究书名。
《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格雷厄姆明确地给出过定义:
“聪明”这种品质与智商或学术能力评估考试毫不相干,与其说是表现在智力方面,不如说是表现在性格方面。它的确切含义是,要有耐心,要有约束,并渴望学习。此外,聪明的投资者还必须能够驾驭情绪,并进行自我反思。
书中举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一群数学家、计算机专家以及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管理的对冲基金)倒闭,以及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南海公司股票上失手这两个例子,来证明高智商或较高的学历并不足以使投资者变聪明。
一、成功的投资
1、成功的投资 = 稳妥的知识体系 + 自我情绪控制。
2、投资能够获得的成绩 = 个人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知识 + 市场的愚蠢程度。
3、A股的市场愚蠢程度很大,历史上平均5年左右就有一轮牛熊,控制好情绪,再加上努力就有机会获得非常不错的收益率。
4、投资的悖论:回报和付出不成正比。
5、对一般的投资者而言,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结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简单;要想获得非常好的结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难。
6、遵守约束,并一贯坚持自己的行为。拒绝改变自己的方法,即便这种方法已不再流行
7、大量思考的是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而很少去关注市场情况如何。
二、投机
1、心理上:预测
投机是预测市场波动,并期望通过交易从中获利,是主动的提前行为。
相反:投资是利用市场波动,按合适的价格购买、持有、卖出合适的股票,是被动的应变行为。
2、时间上:做短线,赚快钱
预测:期望通过预测个股或市场的短期变化赚快钱。
低估:大幅低估的蓝筹股也不能保证短期获利。
3、空间上:加杠杆,赚大钱
对于胜率较大的股票,融资加杠杆。
也许方向是对的,但是忽视了时间因素,可能死在黎明前。
三、普通(防御型)投资者
1、二者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其实是殊途同归:
格雷厄姆:分散购买30只以上的低估蓝筹股。
巴菲特:购买标普500指数基金。
2、寻找几个自己非常有信心价格大大低于价值的股票,以便在一定时期获得令人满意的总体结果:
“价格大大低于价值”代表买入价格的安全边际。
“一定时期”代表需要持有一段时间,而不是马上上涨。
“总体结果”代表即使做了认真的分析,也有好有坏,但是整体收益不错。
四、专业(积极型)投资者
1、目前不太受欢迎的大蓝筹。
2、严重低估的股票。
3、高股息率的二类企业(非行业龙头的普通公司 或 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
五、价值投资
买入股价和仓位:
给公司估值
情绪控制(市场先生)
安全边际
六、两种投资策略
1、施洛斯:低估买入,合理或高估卖出(例如:烟蒂股):
“按接近于熊市的低价买入,按接近于牛市的高价卖出”。
2、巴菲特:和企业一起成长,分享利润(例如:可口可乐,茅台):
“长期持有相对稳定的证券组合获取长期升值”。
七、分散和集中
1、对巴菲特这样不容置疑的技巧型投资者而言,广泛的分散化是愚蠢的行为。
2、对普通的基金经理或个人投资者而言,不采用分散化将是愚蠢的行为。
八、评价管理层
1、绝对的赚钱能力:公司的经营业绩本身不能令人满意。
2、相对比较赚钱能力:公司的经营业绩比类似环境下的其他公司的要差。
3、市值管理,股价表现:公司的股价长期不能令人满意。
九、股息政策
1、重视股息率:
长期分红,大比例的分红,是净利润真实的最好证明。
股利是熊市的保护伞和牛市收益加速器。
不分红再投资却很可能被浪费或损失掉,这在美股200年历史上比比皆是。
2、市场对于股息的判断:
价值型公司,看重股息支付率。
成长型公司,看重预期增长率,不太关注股息率。
十、重点风险
1、付太高的价格购买优质股的风险(尽管是实际存在的),并不是普通的证券购买者面对的主要风险。
2、投资者的主要亏损来自于经济状况有利时期购买的劣质证券。
3、证券购买者把当期较高的利润当成了“盈利能力”,并且认为业务兴旺就等同于安全边际。
十一、成长股的投资风险
1、安全边际总是依赖于所支付的价格。
2、成长股计算安全边际时,以预期利润取代了以往的利润记录。
3、如果股价缺乏适当的安全边际,那么对于成长股的投资,即使采用分散化购买策略,也不会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十二、安全边际更加适用于低估证券
1、安全边际可以吸纳计算失误或情况较差所造成的影响。
2、低估证券的购买者尤其重视其投资能够抵御不利影响的能力。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不会对公司的前景抱有实际的热情。
3、但是,对于真正的差企业,前景肯定不好的企业,无论证券价格多么低,投资者最好还是不要去购买。
4、低估的证券大部分来自这样的企业:该企业的未来既没有明显的吸引力,也不是明显没有希望。
“理想投资者”画像
本书首先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其次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本书还对基金投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关系、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选择、可转换证券及认股权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本书后面,作者列举分析了几组案例,论述了股息政策,最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
常见的一种理解指的是在智力和知识上,认为聪明的投资者,就是那些掌握了正确信息、方法和理论的人;另一种理解指的是以结果来论聪明,凡是赚钱的人就叫聪明的投资者,而亏钱的人就叫愚蠢的投资者。
但实际上,这两种理解都非作者本意。
按照《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的评释作者贾森·兹威格的说法,格雷厄姆在这本书第一版时曾给出过关于书名的讨论,“聪明的投资者”这个词其实与人的IQ或SAT成绩毫不相干。
聪明的投资者——“它只是意味着投资者要有耐性、有纪律、有渴望学习的态度,还必须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懂得自我反省。”格雷厄姆解释说,这种“聪明”(intelligent)主要是指性格方面的特质,而不是指智力方面的。”
就此来讲,部分繁体译本将《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译为《智慧型股票投资人》,也就是把intelligent译为“智慧”而非“聪明”,似乎也很有道理——五项素质都具备的人,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人智力高不高,但智慧肯定不会低。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定义可视为格雷厄姆心目中的“理想投资者”的画像,也是一张投资者的自我审视的清单。
所以诸位读者不妨问问自己,是否能够做到:
有耐性
有纪律
会渴望学习
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
懂得自我反省
同时,这个定义也映照出《聪明的投资者》的一个隐含的基调,即始终相信:投资成败主要取决于投资者自己。
因而,不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价值投资的功课都在于投资者自己本身,所谓“君子求其在己。”
书中格雷厄姆试图说服读者:尽管未来不可知,股价也无法去预测,但只要我们自己做好功课——采取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理性地思考,以及做好我们的情绪管理——我们就可以无惧未知的明天,就不用害怕喜怒无常的市场暴君,尤其是情绪管理这一点。
格雷厄姆说:“那些在投资操作过程中能够做好情绪管理的‘普通人’,比那些没有做好情绪管理的人,更有机会赚大钱,也更加能够保留住钱财——虽然那些没有做好情绪管理的投资者,可能拥有比较多的金融、会计和股票市场知识,但终究比不上情绪管理来得重要。”
所以,就如格雷厄姆反复劝诫的那样:“亲爱的投资者们,问题不在于我们的命运,也与我们的股票无关,而是在于我们自己……”。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