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不回,是一种冷暴力吗?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人的回答是:要删除。
在讨论中,很多人的情绪也在流淌,大家不约而表示不理解和愤怒,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 而删除这个行为,又意味着什么呢?
TA不回应你,让你很受伤
有人说,她向朋友分享了一本好书,还诚挚地发了一大段话。但对方到第二天都没有回复微信。本以为她没看到,却发现她发了好几条朋友圈。
也有人说,她好像无法融入周围的圈子。尽管她对同事非常热情,甚至没话找话来维持话题,但总是感觉他们不爱搭理自己,她时常陷入“尬聊”。
还有人说,自己的丈夫总是一回家就玩手机。每次想和他说说话,他却总躲进房间打游戏,对自己爱答不理的,无从亲近和交流。她感受到排斥和拒绝。
而“不回应”,无疑会在很多人心中翻起风浪。
在工作中感受到被同事冷落的人,总是不断反刍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反复思量自己为什么不受他人欢迎,很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把嘴闭上。
在婚姻中得不到丈夫回应的妻子,心也越来越冷,彼此渐行渐远,很可能最终会走到离婚那步。
听起来,人与人间的不回应是一件杀伤力很强的事情。
就像婴儿是在母亲的眼睛里感受到自身的存在、逐渐形成自我的。未被充分看见和提供情感反馈的生命,可能会形成自恋发育缺陷,成年之后容易在他人的眼睛里找价值感。
这和母婴期的感受是相连的。很多淡漠的、养育功能差的母亲会无视婴儿的哭闹和需求不作回应。
TA不回应你,不是你的错
而事实是,很多人有着自己的人生课题,使他们不容易对他人做出回应。比如说有客体关系一元期特征的人。
就像一位男性,他奉行的婚姻理念是对自己的妻子“看不见听不着”,以躲避关系中的纠纷和烦恼。
同时,自恋特质的人也不容易对他人做出回应。
就像有位来访者遇到的困扰。他在工作中遇见迎面而来的同事,总是会对他们笑。但是,一些人好像总是不为所动的擦肩而过。
他有些受伤,但也很羡慕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做到不用在乎他人的感受。
我自己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扰。我曾经有位很欣赏的朋友,总想和她分享感受、求教问题,但好几次对方都不回微信。
不仅如此,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也不喜欢回应他人。
有位女生说,她的男朋友做了一件事,使她一想起来就有心结。
女生非常难受。除了这件事,在平时点滴的小事上,她总感觉自己像被冷暴力了一样难受,就像一腔热情一直被泼冷水。她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感到很痛苦。
回避型依恋人格特质,形成于早年和母亲的互动方式。当他们和母亲分开的时候,并不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等到母亲回到孩子身边时,他们也不会寻求亲近。
由于母亲无法及时有效的回应和满足孩子的需求,为了远离失望、保护自己,孩子会保持距离,以获得稳定与安全。
成年后,他们也很难对他人形成有温度的依恋。
面对寂静
得不到回应会让人受伤,于是有些人会有相对应的行为。
而最极端的行为,让我联想到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尔晴。
由于傅恒娶她的时候有自己的心上人,对她便有一种自然的淡漠。但她内心是渴望融合性关系的,想要专注的被爱,却求而不得。
于是,她开始虐待接近他的宫女,勾引皇帝给老公戴绿帽,变得又刻薄又恶毒,甚至歇斯底里。
她的行为背后,是对关系的渴望。她真实的愿望是与另一个人更近一点,却换来更深的疏远和厌弃。
这样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见诸行动”。
见诸行动,即在未觉察的情况下,用冲动性的行动表达情绪。见诸行动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缓解内部焦虑状态的侵扰。
当婴儿还没有学会说话时,只能用行动和父母互动,比如用哭的方式来获得成人世界的保护。
但行为是一种基础功能,语言是一种高级功能。这也意味着,心理成熟度越高的人越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果一些人的创伤在前语言时期,在感受到情绪和压力时,会更容易用见诸行动的方式表达,而不会试着去体验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生活中,见诸行动的例子也很常见。
就像有一个男生经常控制不住地删微信好友。只要对方很长时间没有回复,他就会删除对方,这使大量关系中断破裂,无法维持。
究其深层原因,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不回应激起的羞耻感。而删除的行为只是对受辱感的防御,想要表达的是:是我先抛弃你的。
也有一个女生,只要男朋友两天没联系自己,就删微信、威胁分手。
但她并不是真的要分手,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验证男友是否会加回她、挽留她、哄回她,以证明自己是被爱、被在乎的。
还有一位妻子,经常埋怨丈夫晚归,忽略自己。只要丈夫有事出门、不陪自己,她就报复性的出门游乐,也用晚归、不管家里的方式表达愤怒。
但是,就像一位精神分析前辈说过的那样,生活中的大量遗憾往往就来自于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并不能实现愿望,而是对愿望的背离。
这就意味着,要应对关系中的不回应以及由此唤起的焦虑和痛苦,首先要让自己留在“不行动 ”的位置上。
在行动化之前,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唤起模式,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去感受和疗愈背后的无助、弱小和被抛弃感,才能以更圆融的方式留在关系中。
关系中的寂静是可怕的。对于一些人来说,哪怕是短暂的寂静也令人无法忍受,可以将人扔在一片黑暗中。
对于特别难耐受无回应焦虑、又容易“见诸行动”的人,特别容易撕裂关系。它使关系失去了向前发展、走向深入的可能。
另外,人无法永远有求必应。对一些人来说,“不回应”带来的痛苦被放大了,本质是源于对融合感的渴望。
这时,长程的精神分析咨询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补充缺失的情感体验,更可以让人学习在关系更加独立,耐受寂静。
最后,回应别人,是关系和生命中的光芒。就像心理学家弗兰克说,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降临了。
对于回应能力缺失的人,往往也意味着“爱无能”。而只有关系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让自己在关系中成长,学会照亮别人,终是在照亮自己。
让回应发生,愿每个人最终都能彼此照亮。
安利时刻
社长主理的【30+岁新个体个人发展深度思考群】继续邀请中,分享社长老梁对于「自我管理、内在成长、工作和亲密关系、新个体IP」等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判断~
如果你对此感兴趣,不妨加下方社长老梁微信,邀请你入群,请发暗号:个人发展深度思考。
还有见面礼盲盒哦,包括:小课、好书解读或者闭门会精华PPT。扫码收获超多干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