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深度:从全球博弈的视角,重新审视日本“失落30年”的原因

深度:从全球博弈的视角,重新审视日本“失落30年”的原因

公众号新闻



作者:马行空不空

来源:马行空不空(ID:wx13093091133)


前言


2023年一季度,日本汽车出口量跌至第二名,被中国反超,从增长趋势来看,2023年中国成为汽车出口量世界第一大国几无悬念,日本自1980年登顶汽车出口量世界第一以来,稳居宝座已经40多年了,如今终于来到了跌落神坛的时刻。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30多年时间里,在制造业领域,日本相继在家电、消费电子、造船、轨道交通、工业电气、芯片制造等行业被打得溃不成军,败下阵来,汽车行业是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中体量最大的一个,而且日本的机床、工业机器人、芯片设备、工程机械、化工材料等产业,也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岌岌可危了。


日本“失落30年”不仅是肉眼可见的,在数据方面也可以得到证实,30年前的1993年,日本人均GDP是3.5万美元,最高年份是1995年的4.4万美元,到了2022年人均只有3.4万美元了,要知道美元购买力是一直在下降的,30年下来可能连一半的购买力都不到了,这么巨大的落差,被30年这么长的时间差不多给抹平了,有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


30年前的日本,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占世界17%以上,到了2022年,这个占比下降到了只有4.3%,就相当于四分之三个日本的GDP份额,在30年之中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


综上,日本“失落30年”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想要洗白绝对是困难重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洗白的说法还会被一次又一次地打脸,一次又一次地破产。


刚进入21世纪那会,人们就开始讨论日本“失落10年”的原因,主流的意见是日本接受了让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这是一个坑,上了欧美的当,后来央行在应对泡沫经济时,还犯了错误,把急性病治成了慢性病,总的来说,普遍认为日本是败在金融方面。


过了10来年,人们发现经过金融调整之后,日本经济依然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又开始讨论起“失落20年”的原因,这一时期人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日本老龄化、少子化方向,由此形成的高储蓄、低消费现象,是主要原因之一,还有日本的企业文化和国民性格方面,造成创新变革和员工积极性的缺陷,总的来说,就是内需不足,企业缺乏活力造成的。


到了现在,又是10年过去了,来到了“失落30年”的时刻,之前日本照方抓药,治病救人,30年下来毫无起色,说明这些方子有问题,这就表明,没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是浮于表面,当然也就贻误病情了。


(一)GDP的本原到底是什么,

是支出还是收入?


我们知道GDP的统计方法有支出法和收入法之分,我国主要采取的就是收入法,理论上这两种统计方法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只是原理和统计过程是不一样的。


由于话语权掌握在西方经济学家手中,我们对支出法比较熟悉,也就是脍炙人口的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个GDP“三驾马车”理论,各种论文铺天盖地,对收入法的研究却基本无人问津,这是很不正常的,感觉就像是故意要误人子弟似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的解释,收入法的核算公式是: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如果要取个名字的话,我觉得叫“四轮驱动”比较形象一点。


下面分别就“四轮驱动”来分析一下,没耐心的小伙伴可以直接看结论,不过我还是希望大家仔细看一看,有没有错漏的地方,在此表示感谢!


决定劳动者报酬的,是劳动者技能的稀缺性,在劳动者供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需求端就成了决定性因素,这应该不难理解。


举个例子,如果挖掘机驾驶员的数量不变,土建工程增加了,人员需求增加,挖掘机驾驶员变得稀缺了,那么工资薪酬就会水涨船高,反之,报酬就会下降。


大多数国家劳动者供给都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大起大落,所以劳动者报酬其实取决于需求端,这个需求端包括工作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当数量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之后,就要看具有稀缺性的高薪岗位的结构比例了。


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多多少少都有贸易协定在身,生产和销售是一体化的,虽然不是完全的,但影响绝对不容忽视,劳动者技能的稀缺性要放到全球范围内去比较。


也就是说,在全球市场中,要有一定的份额,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升高薪岗位的结构比例才有意义,否则的话,在高薪岗位占比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却有大量劳动者失业,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是无法拉动GDP增长的。


有的国家靠国际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来提高就业率,有的国家靠高毛利率提供更加高薪的岗位,通过提高消费,间接提升服务业岗位数量,达到充分就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要想拉动GDP增长,提升市场份额或者提高毛利率,至少得靠一头,不能两头都不靠。


劳动者报酬是如此,生产税净额的道理也是一样,要么多生产一点,薄利多销;要么毛利率高一点,单价卖得越高,同等数量下,生产税净额就越多,总之也是不能两头都不靠。


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核算方法,一种是直线折旧法,一种是加速折旧法,顾名思义,加速折旧法的折旧金额比较高,适合在科技进步比较快的企业实行,否则缺乏可持续性,就是寅吃卯粮的做法。


适合运用加速折旧法的也是两种情况,要么原来科技基础比较低,进步空间比较大,有可能速度比较快地完成技术迭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发优势;要么科技总能成功地向上突破,而且速度要快,否则难以为继,成功案例就是摩尔定律的实现,抑或两者兼而有之,总之,也是至少得靠一头,不能两头都不靠。


营业盈余也是两种策略,一种是以量取胜,打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靠提高数量来增加盈利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效应;另一种是以价取胜,提升产品附加值或品牌价值,抓住特定的高价值人群市场,靠提高单位产品毛利率来增加盈利能力。


结论来了,说简单点,就是只有高毛利率和低毛利率两种基本策略,相当于是地位最稳固的两个根据地,其它所有的策略都要依附于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想靠走中间路线取胜,既不想打价格战,又无力去提高毛利率,是行不通的,迟早会被两头挤压,最后丧失市场生存空间,最好的结局也就是被收购。


以上通过对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这个“四轮驱动”挨个分析,可以总结出成功的GDP玩家应该怎么玩,其实就只有两种玩法:


一种是低毛利率玩法,占据低毛利率根据地,稳固住基本盘,逐渐向上挤压,把原先的高毛利率通过价格战给打下来,将市场份额占为己有,GDP就能不断增长了。


另一种是高毛利率玩法,占据高毛利率根据地,高举高打,不断向上突破,以达成更高的毛利率,如果暂时向上突破受阻,还可以向中等毛利率市场进军来救急,或者叫向下挤压,降低毛利率以抢夺市场份额,GDP也就能不断增长了。


(二)日本依靠品牌和科技突破的

经济发展之路被打断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升值,日本基本上就宣告了放弃低毛利率玩法,取而代之的是“亚洲四小龙”,以及之后的“亚洲四小虎”,最后接力棒到了东亚巨龙手中,被玩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搞成了白菜价,现在还在努力向上挤压,否则,又得交棒了,印度、越南、泰国,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都在排队等着接棒呢。


所以,日本只剩下唯一的玩法,就是高毛利率玩法,刚开始,日本可没少在品牌和科技上下功夫,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品牌简直就是如日中天,风头直追欧美品牌。


从根本上上来说,品牌靠的是什么,是产品质量还是广告投入,是企业形象还是时间效应,其实有一定作用,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归根到底就是舆论媒体的主导权,或者叫话语权,其它都是假的,或者说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小时候只能听到父母讲话,这就叫话语权,于是只会说母语,而且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无论说什么都没关系,全盘接受,长大后也很难改过来,一代又一代传个上千年都有可能。


同样的,只要拥有了话语权,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你说好就是好,你说不好就是不好,反之,你说得再好,再有道理,也没几个人能听到,更不要说为你叫好了。


在不掌握话语权的情况下,可想而知日本品牌会有什么结果,曾经知名的大众消费品牌,如索尼、东芝、松下、日立、夏普、佳能、三洋、大金、TDK、奥林巴斯、爱普生、富士、先锋、麒麟等等,现在都已式微,甚至已经消失了,国际化的消费品牌,只剩下丰田、本田等汽车品牌还在苟延残喘,江河日下。


这样大面积的日本品牌衰退,就不能用偶然因素来解释了,要说没有被系统性地、有针对性地打压或遏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特别是拥有话语权的欧美国家,难逃罪魁祸首的嫌疑。


在高科技战场上,日本也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比美国还要着魔,还要发狠,科技研发强度常年保持在3%以上,高于美国和欧盟,位列第一,只是在最近几年,才被另一个科技狂魔韩国所超越。


最近30年的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获奖的日本人达到了20人,其中不乏重量级的科学成果,有些已经形成千亿美元级别的大产业,比如日本人发明的发光二极管,被授予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在照明和平板显示器领域被广泛应用;还有开发锂离子电池,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开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被授予2012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等等。


如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被大量使用的二维码,最早也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人还发明了闪存,这是革命性的,堪比诺贝尔奖级别的发明创造。


这些都形成了很大的产业,日本却一个也没能抓住,原因就在于国内市场狭小,极度依赖国外市场,偏偏日本的国家自主性严重缺失,影响力微弱,完全不具备全局掌控能力,被别人稍一打压,就承受不了崩溃了。


1986年,日本存储器公司一统江山,牢牢占据了世界第一,马上被美国商务部裁定为存在不正当竞争,加征100%关税,到1991年,日本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美日新半导体协定》,硬性规定日本公司让出部分市场份额,同时,美国扶持韩国的存储器公司,跟日本打价格战。


日本公司不堪价格战,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别联合成立新公司铠侠和尔必达,到了2012年,尔必达也受不了价格战破产了,被美国美光公司收入囊中。


仅剩下一个铠侠公司,也被韩国三星和海力士两大存储器巨头压得喘不过气来,还有中美两国的存储器公司也在发力抢夺市场,铠侠的倒掉,只是时间问题。


日本的存储器行业由盛转衰,是科技突破并取得市场成功之后,无法转为本国GDP持续增长动力的典型案例之一,原因说通俗一点,就是这个局太大,日本掌控不了。


要说谁应该吸取日本的这个教训,韩国和台湾省首当其冲,其次,中国大陆也不具有全局掌控能力,要引以为戒,中国有巨大的本土市场和独立自主能力,未来应当值得期待,只有美国才具备全局掌控能力,才能将科技突破并取得市场成功之后的利润一口吞下。


如果要说日本只是遭遇科技天花板的一个孤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就看看中国的华为公司,在5G芯片和手机芯片设计技术突破之后,遭到了怎样的打击,就知道绝不是偶然了。


华为手机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幸好国内市场够大,国家和人民支持,还不至于破产倒闭,总算守住了自己的尊严,换作日本公司,早就跪地求饶了,两者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也就是说,玩高毛利率策略,没有全局掌控力是不行的,当然,找个干爹爹干爷爷,当贤子孝孙,寄人篱下,把命根子交给别人也行,否则,走低毛利率策略是唯一可行之路。


靠科技突破实现经济增长之路,被打断之后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既然向上有天花板,那么也就只能死了这条心,就算千辛万苦,砸千百亿资金搞出来高科技也没用,何必呢。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日本的遭遇是可悲的,但这又能怪谁呢,用现在的上帝视角来看,日本争取战后国家民族独立的最好时机,是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被打回38线以南,最狼狈不堪的的1951年初,错过了这一时机,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


如果那时拉起一支队伍,跟美国来个越南战争式,或者阿富汗战争式,或者伊拉克战争式的游击战争,给美国大兵来个10年、20年的钝刀子割肉,而不是舔美国人的屁股,帮着美国打朝鲜战争,现在早就把美国人赶出去了,既然选择了下跪做奴才,以后的苦果当然只能自己吞下,这不是活该是什么。


(三)经济发展空间遭遇上下挤压,

把日本逼入困境


死了心的日本还能干什么呢,当然只能在天花板之下,搞搞微小创新了,于是创新成果倒是不少,但很大一部分属于点歪了科技树,只能搞搞行为艺术,毫无商业价值。


比如索尼公司在存储半导体兴起的90年代,还在搞MD(迷你CD)和蓝光CD等机械存储介质,结果可想而知;日本汽车公司押宝氢能源汽车,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破千万,氢能源汽车只卖出了2万辆,占比不到0.2%,妥妥的行为艺术。


还有一部分属于过度创新,不计成本地追求极致性能,曲高和寡,自己把自己生生逼到一个非常小众的境地,越逼越狭窄,最后死路一条。


上文说到的尔必达破产,原因居然是技术过于先进导致的生产成本飙升,当时尔必达的生产良率可以达到98%,而韩国三星的良率只有70%,但是成本只有尔必达的三分之一,算下来综合成本不到尔必达的一半,被三星打败也是必然的。


再比如日本的家电产业,被中国公司所打败,也是很典型的案例,要说日本品牌家电的性能,绝对是刚刚的,但是价格就不那么美好了,除了追求极致生活的小众人群,有谁愿意为此买单。


类似这种不计成本地追求产品的高性能,不仅有日本,还有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这不是偶然的,是上有天花板压制,下有地平面上升,不断挤压空间,迫不得已而为之造成的,如今这个赛道正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不好混了。


这个空间缩小的压力,迟早也会降临到韩国乃至中国头上,这是不可阻挡的客观规律,到那时候,有没有建立起全局掌控能力,能不能打破天花板,就成了GDP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我们现在坚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走独立自主的路线,哪怕美国对我们发起各种制裁,付出极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为对抗而对抗,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误入歧途,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可控的一套新的体系。这个话题说来话长,以后有机会再聊。


只有一小部分工业中间材料和精密机械,日本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像芯片制造材料、锂电池材料、高强度复合材料等,以及燃油车发动机和变速器、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伺服器、半导体设备等。


不过这些东西,要么市场规模太小,无利可图,别人不想做;要么别人起步比较晚,暂时还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绝对壁垒的概念;要么是别人也能做,无非就是做的人少,各有千秋而已。


照这样下去,一种可能是被新的技术所取代,比如燃油车被新能源车所取代,另一种可能是不断受到低毛利率挤压,以及老对手的竞争,直至丧失生存空间,比如韩国的半导体、德国中国的燃油车、荷兰的光刻机、德国瑞士的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美国德国中国的工程机械等,最后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小众产业,维持老牌工业国的体面。


总结


日本的“失落30年”不是偶然的,也不是自身不努力、不明智造成的,而是必然的,早已经命中注定的,是不可挽回的,以后还会有下一个失落的10年和20年,而且不单单是日本,欧洲其实也已经失落15年了。


这个原因就在于科技发展向上遇到天花板,无法突破,只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精益求精式的科技研发,导致投资效益越来越差,同时遭到不断抬高的地平面的挤压,市场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并且还要直面相同市场空间的对手,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犹如一头困兽一般,连挣扎的勇气都没有了。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格上财富:十五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日本家电遗珠:大金如何躲过“失落的三十年”?“失落”的建筑设计师们ICCV 2023 | 金连文团队提出:从数据角度重新审视场景文字识别深度:从3000亿巅峰到濒临破产,只因为公司跟错了老板AI时代临近!作为产品经理,我要重新审视我的职业规划了!深度 | 美国开始更恶毒的计划,什么才是大国博弈的底牌?安筱鹏:AI是大国博弈的下一个战场,错失云计算的日本、欧洲还有机会?ICCV 2023 | 通过可靠、多样和类平衡的伪标签重新审视跨域三维目标检测低欲望的日本人,正在走出“失去的30年”重返中亚,中美博弈的关键一步!为了你走遍草原 第十六章死与新生:外资如何买下日本“失去的二十年”《Nature》刊发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最新成果 盛赞:重新审视气象预报的未来深度 | 这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也可能是全球博弈的转折点重新审视高血压性心脏病,这些新兴诊断和管理策略你了解吗?春来正是读书天这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也可能是全球博弈的转折点乌尔善,当代视角,重塑封神传说美中博弈俄乌和谈(上)某教培巨头再爆惊雷,教育为何沦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垃圾场”?华为大模型登Nature正刊!审稿人:让人们重新审视预报模型的未来几十万入门,即买即收租?好多人开始重新审视日本二手公寓的投资价值……ICCV 2023 | ReDB:通过可靠、多样和类平衡的伪标签重新审视跨域3D目标检测周小平:向全国政协正式提案,将日本“福岛”名称修订为日本“辐岛”,并暂停赴日旅行~美国开始更恶毒的计划,什么才是大国博弈的底牌?关于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一点看法诗里诗外打爆 React 泡沫,重新审视前端技术选择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揭秘:用利益的视角,看茅台冰激凌的热销某教培巨头再爆惊雷, 教育为何沦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垃圾场”?【直播预告】芯片战争,理解未来大博弈的钥匙|对话《芯片战争》作者克里斯·米勒《人生如戏—寻找另一半自己》五《俯瞰地球》: 带孩子沉浸式体验太空旅行,在苍穹之上重新审视我们的星球!南京街头打人,流民博弈的演化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