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城》韦斯·安德森正迷失在自己的风格里
2014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上映,韦斯·安德森“一战成名”。
此前,他因其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而被文艺青年称为“韦氏美学”。无论是细致复古的世界构建、高饱和的色彩与对称式的构图,还是冷幽默式的陈述、机械式的语调都备受大家津津乐道。
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这种强烈的个人特质更是被推向顶峰,也让他从小众导演跻身为商业与艺术兼顾的获奖导演。
然而,近年他的两部电影《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虽然都在戛纳风光首映,却接连遭到评审团、影评人冷眼对待。
甚至此前的《犬之岛》都一直深受影迷喜爱,而如今为什么韦斯安德森口碑严重下滑了呢?
通过这部《小行星城》,我们一看究竟。
依然精致的剧作结构
《小行星城》的开场是黑白画面的电视节目现场,主持人对观众强调,这是一部关于舞台剧“小行星城”的幕后制作片。
于是镜头对准剧作家埋头创作“小行星城”,剧中的角色与场景被一一介绍,好戏开场,画面从黑白转为彩色,观众被引入“小行星城”中。
全片便在不同的画面比例,彩色(虚)与黑白(实)间来回切换,分割不同的层次的叙事,并反复提醒观众电影的后设意图,并强调“小行星城”的虚构性质。
一如以往韦斯·安德森将电影分成数个章节,这次影片以舞台剧的形式分成三幕与若干场次,来呈现剧本内容,将一场场戏章节化,而剧作家、导演以及演员们的爱恨纠葛也在戏外呈现。
所以电影不只有戏中戏,还有戏里外戏,虚虚实实、层层叠叠。
韦斯·安德森也在采访中表示,这是关于戏剧如何被创造、如何被观看、如何被演出的电影。于是,戏里与戏外,虚构与现实的互文,成为《小行星城》无法忽视的母题,甚至角色间彼此也分不清楚是戏剧设定还是真实自我。
所以,电影的美术置景看起来都是假的,让人有种不真实的奇异魔幻感,而电影中的后台能够与舞台剧互通,糖果色的沙漠小镇,瞬间就能切换到黑白相间的纽约。
在舞台剧中我们可以看见,有的角色为提早出场,结果被其他角色发现,只好尴尬离开;男主角奥吉也可以突然离开舞台,走到后台质问导演,这场戏想表达的意义是什么;扮演外星人的演员说这是对我们生活的隐喻;
被删除台词的女演员,只能通另一个场合说出原本的对白;以及片尾所有角色对观众重复“要想醒来,先要睡去”......
或许,韦斯·安德森就是要用粗糙的廉价置景,毫无顿挫波澜的语气催眠观众,去理清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依然的“韦式哲思”
韦斯·安德森曾坦言,他电影中出现的所有角色,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参考原型,而电影中的构思与想像,都是源自于他的个人哲学和生活背景。
这次的《小行星城》,就被形容是韦斯·安德森“对生命意义的诗意沉思”。
即使以喜剧定调,韦斯·安德森电影却常见悲剧情节,例如《法兰西特派》《穿越大吉岭》等电影,都是以“死亡”作为通篇开场,《布达佩斯大饭店》也以“死亡”作为推动剧情的重要转折。
有别于说教批判,或过分满溢的情感倾泻,他巧妙克制人物情绪的收放,用“用轻盈、诙谐来诠释沉重”的议题。
《小行星城》也是如此,在“外星人降临”这个荒诞的背景下,韦斯·安德森镜头下依然有角色在互相取暖、互舔伤口,例如不被普通同学接纳的天才儿童一起玩游戏;
天才儿童的家长集体感叹,照顾子女的不易;失去妻子的男主角奥吉与被家暴的女主角米琪发展成新的关系,虽然大家被困在“小行星城”看似痛苦,但也收获了新起点。
即使外星人的造访犹如一场梦,最终片中的人都需要回到各自正常的生活,但在这段时间的经历,某种程度上都抚平了这些角色的内心伤痕,在这段看似没有意义的被困经历,反而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解脱。
虽然影片是荒诞不经的,充满奇思妙想,走马观花的大牌明星相继登场,让我们始终无法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只有人设的角色和程式化的主题,我们无法共情人物的感受,看不到他们的秘密和本身的欲望,很多疑问找不到答案,甚至韦斯·安德森本人也借角色之口,不想给出要答案。
他们更多的是充当了导演的“工具”,来辅助导演,来完成这场梦的建造。大量不知所云的台词,使电影看下来好像什么都说了有什么都没说,没有故事只剩形式。
可复制的网红属性
近几年随着手机软件上的AI生成影像的流行,“韦式美学”陷入了一种高度重复,又人人皆可抄的尴尬境地,甚至成为了一种不看电影的人也知道的“网红”风格。
从海外到内地,抖音、ins、小红书创作者不约而同地使用对称构图、高饱和度的色彩,以及古怪的表演方式搭配复古跳脱的配乐,拍摄出一部又一部的短视频极受欢迎。
徐峥曾表示《我和我的父辈》之《鸭先知》单元,就受到韦斯·安德森的影响。《犬之岛》的摄影指导崔斯坦・奥利佛就曾表示“要模仿韦斯很简单。”他认为有许多电视广告确是如此拍成,而且拍得草率敷衍。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很容易走向懒惰商业操作的风格,韦斯・安德森为此也付出了代价。“他的特质和美学观是如此诱人,连他自己都成为了受害者。”
这种重复可以理解为过去这十几年来其视觉风格没有进步,使他的电影看起来越来越相似,进而陷入一种“自我复制”的困境。而当精雕细琢的美艺风格凌驾于内容和情感之上,也不利于电影中情感的传递。
特别是近几年,韦斯·安德森本人也过于沉迷于这种风格,甚至把“韦氏美学”塞满每个角落、推往极致。
更糟的是,为了突出“形式”,在《小行星城》这样有着较为复杂的叙事结构的故事里,电影牺牲了对观众的情感共鸣,空洞的情感,让他的电影剩下的仅仅是美术设计。
作为一个曾经喜欢过韦斯·安德森的人,如果他永远只会用“同一种”风格拍片,最后或许就迷失在自己的建造的迷宫中,完全与观众脱节。
目前,对韦斯·安德森的喜欢,或许就停留在了《犬之岛》,毕竟没有了新鲜点韦斯·安德森,只剩下审美疲劳。
好 课 & 好 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