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先生与学生的交往育儿2023-07-19 10:07今天3月份分享过一篇短文,讲大学问家侯外庐先生的自述。侯先生回顾自己人生几十年,信条只有一个字,那便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个伟大的字——“韧”!写那篇分享,是因为当天在北大红楼参加研讨会,纪念侯外庐先生诞辰120周年。侯外庐生于1903年,20岁出头时,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决定读德文原文,翻译资本论。大钊先生就义后,侯外庐到法国勤工俭学,下定决心奔赴心中的志向。他从零开始一个拼音一个拼音地学德语,一年后,开始试译《资本论》,那年他才25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太多不懂的内容,再学习、再补课……艰难困苦,历经艰辛。三年后辗转从莫斯科回国,因国内的恐怖,完成的部分译稿还只能留在法国,不能带回。回来后,在哈尔滨、北京,继续翻译……他致力于史学五十余年,成为贡献卓著的史学大家,与郭沫若、翦伯赞等一起被尊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这个“韧”字,让人受鼓舞,也让人感到惭愧。我们要时常思考这个“韧”字,真正领会,时时践行。那天晚上已近零点,我的推送还没写,也是在这个“韧”的鼓舞下,依然强打精神,硬是零点前23:57完成了当天的推送。今天上午给北大医学部学生工作研讨会做了个题为“李大钊的青年工作”的报告,下午又在校园里给北大实验室和设备管理部与海淀区环保局的联合党日活动讲了大钊故事。这让我想起来,那天时间仓促,这位侯外庐先生与李大钊先生的故事并没有讲完。今天我就从侯先生回忆中摘录一些文字出来,继续回顾先生与青年的故事。今天下午在北大校园大钊像前讲先生们的故事侯外庐先生是山西人,因为山西老乡北大学生高君宇的介绍,认识了李大钊。初见报刊上的大人物,侯外庐眼里的大钊是什么样的人呢?侯先生回忆:“第一次见面,大钊同志和蔼的态度、深邃的思想,立刻使我感到亲近而又折服。他对我们几个年轻人很热情,既谈思想,又谈学术。我向他讨教对中国革命前途的认识,和对各种理论的见解,他都一一作答。”亲近而折服。我认为,这是学生回忆老师最可宝贵的词。古人说老师高山仰止,那确实很高,但太远,也不亲近,我以为还不能算是个最好的老师。杨辛先生写泰山最妙:“高而可登,雄而可亲”,可谓至理至真。如果不可登、不可亲,泰山肯定没有今日的地位。侯先生继续回忆道:“自那以后,我便经常设法去见大钊同志。在他面前,我既没有拘束之感,更没有掩饰之心。”“我向他借书,他借给我的书中,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事布哈林的《唯物史观》英译本。当我向他连连提出疑难问题的时候,大钊同志曾赞成我探求真理的认真态度,鼓励我加深理论研究,同时,也批评过我对无政府主义的幻想。与大钊同志的接触,使我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开始以更高的自觉性和更大的热情参加学生运动。从他那里感染到的对理论的浓郁兴趣,对我一生都有影响力。”他还专门记载了大钊先生为帮助这位青年学生,求别人出手相助的故事。一次是关于研究的问题。侯外庐回忆说,自己对政治没有经验,对理论却很有兴趣,很想先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大钊先生不仅没有责备我辜负他的期望,反而极其宽厚、恳切地说:“先从理论下手也好。”并教导他要从原著入手,汲取真谛。因为学生请教的问题太多,大钊先生太忙,他专门介绍一位北大青年教授陈翰笙跟侯外庐认识。并且推荐说,陈翰笙教授“对马克思主义很熟悉”。现存北大图书馆的8本“亢慕义斋”图书,李大钊指导学生们学习和研究的外文著作另一次,1926年,侯外庐要筹办刊物,经费不足,找大钊先生求援。大钊先生那时的工资应该至少是280元/月了(1924年已经280元,如下图),但他的收入既用于革命工作,又经常拿来资助学生,自己生活也很清苦。但大钊还是想办法帮忙。他特地向住在邻近的李石曾借来一笔钱,还特意嘱咐学生说:“这是李石曾太太的钱,你一定要还。”1924年的李大钊工资条,半月140元,薪水很高,但拖欠太久,11月领取2月上半月的工资。“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身边有好老师,真是幸运,要好好珍惜。同样,有好学生,好青年,好孩子,我们也要好好珍惜,尽一切努力,做点鼓励,多点帮助。不敢说俯首甘为孺子牛,哪怕在孩子们青年人成长的路上,多一声加油,也好过冷漠和无视,更不要说打击和羞辱。我相信,好老师很多的,好学生也很多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自己也能做个好学生。高而可登,雄而可亲||胡萝卜画2022.6.19推荐阅读:老师到底教什么? 争取每天18:18推送,欢迎关注,一起成长。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