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684年,主动请缨的士人曹刿指挥鲁国军队在长勺“一鼓作气”大败齐国军队,史称“长勺之战”。根据中学语文老师对《曹刿论战》的标准解读,曹刿无疑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的民间奇才,而长勺之战则是弱国抵抗强国侵略的正义之战。
然而,中学老师没有说明的是:第一,“齐师伐我”中的“伐”不是“攻打”,而是“奉辞伐罪”,可以说齐国军队是正大光明地攻打鲁国,声讨鲁庄公。第二,在这次战胜齐国以后,“军师”曹刿再也没能复制长勺之战的奇迹,鲁国三战三败,并自此成为霸主齐国的仆从国。
那么问题来了:曹刿到底是鲁国的救星还是灾星?曹刿的军事谋划水平究竟如何?曹刿后来怎么样了?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春秋十日谈》中的相关篇章。作者通过剖析《左传》中关于齐鲁长勺之战的记载,以及出土文献《曹沫之陈》中关于曹刿政治军事思想的记载,重构曹刿从民间奇才到庙堂肉食者的转变历程。文|刘勋
本文为节选,原刊《春秋十日谈》
▴ 作者荐书|刘勋《春秋十日谈》
按照《左传》的记载,曹刿和鲁庄公见面之后,有如下的问答:
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迎战齐军。
鲁庄公说:“我所喜爱的衣服饮食,不敢专有独享,一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刿说:“这类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广大民众,民众不会因此服从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我不敢妄自增加来粉饰太平,一定以诚信的态度对待神灵。”曹刿说:“祝史祭祀时这点小诚小信也不能取信于神灵,神灵并不会降福保佑。”
鲁庄公说:“大小刑狱案件,我即使不能保证明察秋毫,也一定尽力按照实情进行裁断。”曹刿说:“这是算得上忠于职守的善行,可以凭借这个与齐国一战。等到交战的时候,我就请求跟随您。”
《左传》里记载的这段对话非常值得玩味。
见了鲁庄公,曹刿一开口就不同凡响——他没有按照“君问臣对”的正常套路来为鲁庄公分析战与和的利弊,而是反过来“臣问君对”,要求鲁庄公自己说凭什么与强大的齐军作战。
首先,通过这样一个翻转,他这个士人“军迷”一下子成了居高临下评点君主的“上师”,在心理上已经占据了上风。第二,曹刿如果在战前就把“两军击鼓时使诈”的战术方案说出来,鲁庄公是不可能相信的(因为即使在鲁国战胜之后,鲁庄公也是听了曹刿讲解才明白);而基于硬实力的理性分析又必然会推导出“应该求和”的结论,所以曹刿也只能让鲁庄公自己说,然后随机应变。
接下来,鲁庄公在曹刿的诱导下说出了“善待身边官员”“依礼对待鬼神”“据实审理案件”三条理由。冷静地看,它们都是鲁庄公搜肠刮肚硬凑的“好人好事”,根本不足以证明鲁国能取得眼前这场战斗的胜利,如果在“肉食者”面前说出来只会遭到批驳和嘲笑。鲁庄公其实也清楚,鲁国硬实力不济,所以也只好拿“君主善行”这种软实力来碰碰运气。曹刿敏锐地捕捉到了鲁庄公的意图,于是顺水推舟,从这三类事迹中“以小见大”提炼出“惠”“信”“忠”三项君德,然后用“国君有德就能抵御强敌”的“远谋”来奉迎和怂恿鲁庄公。
实际上,曹刿无法知道鲁庄公的三个理由分别会是什么具体内容,他也不需要知道。鲁庄公最后说的是“据实审理案件”,曹刿就说,这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如果鲁庄公最后说的是“善待身边官员”,曹刿就会说这是“惠之属也,可以一战”;如果鲁庄公最后说的是“依礼对待鬼神”,曹刿就会说这是“信之属也,可以一战”。反过来说,如果鲁庄公第一个说的就是“据实审理案件”,曹刿就会用“小忠未遍,民弗从也”将其否定,让鲁庄公再说两个。
总而言之,曹刿通过否定前两个理由显示出自己绝不是曲意奉迎,通过夸大第三个理由来迎合国君想要抓“救命稻草”的心理,把凑巧撞上的“忠”德封为鲁庄公需要的那根“救命稻草”。这种针对鲁庄公心理“量身定做”的话术,无疑俘获了鲁庄公的心。
在此基础上,曹刿又说“战则请从”,也就是告诉鲁庄公,自己不仅能庙堂论战,还能临阵指挥。从《左传》记载看,曹刿并没有任何指挥国家军队作战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向鲁庄公陈述任何具体战术方案,而鲁庄公竟然就放心任用他指挥这次战斗。很明显,曹刿“有德就能抵御强敌”的理论贴合了鲁庄公自己本来就有的侥幸心理,使得鲁庄公不但重拾信心决定出战,还决定豪赌一把,让这个没有任何实操记录的士人奇才全权指挥战斗。曹刿敢于请求指挥此次战斗,说明他心中必然已经有了胜敌之策。曹刿的真实策略是:硬实力不济的情况下,鲁军战胜的唯一出路就是靠榨取软实力——当然绝不是什么通过公正审理案件体现出来的“忠”德。鲁国是西周开国功臣、制礼作乐总设计师周公旦的封国,在诸侯中守周礼最为谨严,这就包括交战时守军礼、讲规矩。在曹刿看来,鲁国“谨守周礼”的国际声誉就是可以榨取出军事价值的软实力。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从不耍流氓的老实人突然开始耍流氓,头一回肯定能占到便宜。根据周代军礼,两支战车部队正面遭遇,交战双方必须同时击鼓,车兵才能冲锋交战。因此,曹刿指挥的鲁军就是通过违背“双方同时击鼓然后同时进军”的军礼,取得了气势上的优势,从而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而齐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齐人根本没料到自己撞上了鲁国第一次在战场上“耍流氓”。战胜后的鲁庄公,就像一个绝地翻盘大赚一笔的赌徒,一方面自信心爆棚,另一方面也非常感激和崇拜曹刿。之前一直没有透露战术思想的曹刿此时趁热打铁,为鲁庄公做了这样一场“化诡诈为高明”的战术思想分析:曹刿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时就衰减了,第三次时就穷竭了。对方三次击鼓后勇气穷竭,我们首次击鼓勇气充盈,所以打败了他们。大国(指齐国)难以捉摸,担心有埋伏。我察看他们的车辙混乱,远望他们的旗帜倒伏,确认不是假装撤退,所以建议追击。”
这番论述说得正义凛然,有条理、有洞见,让曹刿的“神机军师”形象在鲁庄公心目中定型。至此,曹刿的军事才能已经得到了实战验证,他在战前表现出的“迷之自信”被证明不是狂妄,而是奇才本色。就这样,一个血气方刚、不愿认输的年轻君主,和一个自恃远谋、想以鲁国为赌本大干一场的士人奇才正式结成了联盟,开始一起做一场“战胜齐国、成就霸业”的春秋大梦。至此,鲁庄公已经被曹刿彻底“洗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曹刿在战前克服了自己身份地位低、无实操经历的硬实力劣势,利用鲁庄公“病急乱投医”的非理性心态,以诈谋话术俘获了国君的信任;在战场上又克服了鲁军不占理、不强大、刚战败的硬实力劣势,利用齐人认为鲁人必然守礼的惯性心理,以及延后击鼓出战能积蓄气势的战场心理,以诈谋战术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实力不强,攻心为上”,这就是曹刿制胜诈谋的实质。
鲁国在长勺之战击退齐国之后,又马上主动出击入侵宋国。这应该是出于曹刿的怂恿,因为仗打得越大,曹刿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就越多。前684年夏六月,先后被鲁国打败的齐军、宋军前来报复,打到了鲁都近郊的郎邑。这时,鲁大夫公子偃请求出战,鲁庄公没有答应。公子偃就在夜晚私自出城,率领一支军队蒙上老虎皮偷袭宋军。鲁庄公得知后,也将计就计率军跟进,在乘丘大败宋军。齐军见势头不妙,于是班师回国。从这次郎之战的情形可以看出,自从曹刿在长勺之战中以诈谋取胜之后,鲁军中出现了一种藐视君威、想干就干、热衷于靠诈谋取胜的风气,而一心争霸的鲁庄公对这种风气采取了一种默许甚至迎合的态度。接连战胜齐国、宋国之后,鲁庄公对自己的整体战略有了更大的信心。从此之后,内政基本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提升的鲁国走上了靠“曹氏战法”在东北(对齐)、西南(对宋)两线作战的穷兵黩武之路。前683年夏五月,宋国为报复去年乘丘战败而入侵鲁国,鲁庄公在鄑地率军抵御。这一回,宋军还未列阵完毕,鲁军就“抢跑”发动冲锋,再一次出其不意大败宋军。从作战风格来看,此次战斗应该又是曹刿指挥的。然而,依靠“花式”使诈获得战术优势的“曹氏战法”对于宋国虽然管用,但对于实力强大、思路灵活、人才济济的齐国却不再奏效。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这位“神机军师”再也没有重现长勺之战的奇迹,鲁军在接下来的对齐战争中三战三败,丢失了汶水以北的大片领土。最终,在前681年冬天,鲁庄公被迫前往齐国,在柯邑与齐桓公会盟讲和。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柯之盟现场发生的惊险一幕: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完成盟誓之后,曹沫(即曹刿)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左右没人敢动,问:“你想做什么?”曹沫说:“齐国强、鲁国弱,但是大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城墙坏了就会压在齐国边境上,贵国君主请好好盘算一下!”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许诺之后,曹沫扔下匕首,跑下土坛,面向北站在群臣里,面色不改,正常说话。
齐桓公很恼怒,想要背弃刚才的约定。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利以求自己痛快,将会在诸侯面前抛弃信用,从而失掉天下的援助。不如按约定把土地给他。”于是齐桓公最终放弃了侵占的鲁国土地,把曹沫三次战败丢失的土地都还给了鲁国。
暴力劫持、勒索齐桓公,是曹刿为了挽回“曹氏战法”给鲁国造成的巨大损失而采取的一次狗急跳墙式的无耻行动,而曹刿也因此成为《刺客列传》中记载的第一位刺客。鲁国虽然收回了失地,但自身“谨守周礼”的国际声誉遭到进一步的破坏,而且曹刿这种歇斯底里的行径充分暴露出这样一个事实:齐国才是有实力、有胸怀的大人,而鲁国在齐国面前就是个输不起、输了就撒泼打滚的孩子。更让鲁国绝望的是,在管仲的沉着处置下,这次劫持事件被巧妙地转化成为一场树立齐桓公霸主形象的“路演”,齐国从中获得的战略利益其实远远大于得而复失的鲁国土地。也就是说,齐国才是这次盟会真正的大赢家。最终,“肉食者”们当年的求和“近谋”被证实是正确的“远谋”,而曹刿靠诈谋甚至恐怖活动武力争霸的“远谋”被证实是导致鲁国在军事上彻底失败、在国际声誉上严重受损的“乱谋”。曹刿这个奇才到底给鲁国带来了什么,到这时已经非常清楚了。
至此,鲁庄公企图通过重用奇才曹刿与齐国争霸的计划彻底破产,他也终于从自己和曹刿共同编织的梦境中醒了过来,决心放弃争霸幻想,转而谋求与齐国联姻修好,从而在齐桓公的仆从国体系中占据一个对鲁国最有利的位置。前672年,齐鲁商定了两国联姻事宜。同年冬天,鲁庄公亲自去齐国送订婚财礼。前671年夏,鲁庄公应邀到齐国观摩祭祀土地神大典暨阅兵仪式。这时候,已经十年不见于历史记载的曹刿又站了出来,他一本正经地劝鲁庄公说:“不可以。礼制,是用来整顿民众的。所以诸侯集会是用来训示上下间的规则,制定向周王交纳财用的标准;朝见周王、友邦国君是用来端正班次爵位的大义,遵循长幼的次序;征伐是用来讨伐不守礼的行为。诸侯朝见周王,周王巡视诸侯,是郑重演习这些礼制的场合。如果不是这些情况,君主是不能轻举妄动的。君主的举动一定会被史书记载下来。记载下不合法度的举动,后嗣看到的是什么?”这回鲁庄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曹刿的谏言立场端正,开口闭口都是礼制法度,与他先前靠破坏军礼来克敌制胜的思路判若两人。这说明,此时的曹刿已经“野鸡变凤凰”挤入了鲁国的卿大夫序列,成为一位“肉食者”,于是也就模仿着其他“肉食者”的路数,说起守礼持正的话来。一言以蔽之,曹刿这个当年嘲笑体制内人士“未能远谋”的人,最终也被“体制化”了。
马上复制淘口令 5👈¥JTZ8dm7HPb5¥ 将《春秋十日谈》加入购物车🛒 |
✢ 为什么孔子编撰的《春秋》能使“乱臣贼子惧”?为什么孔子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不是温柔敦厚的《诗经》,不是洁净精微的《周易》。 ✢ 为什么孔子到了人生最后几年才讲《春秋》?若非看透人性的复杂与统一,若非经历百死千难,他绝不能开出这样一门耐人寻味的历史课。 ✢ 《左传》研究新锐学者刘勋博士,以科研学者的严谨,细致剖析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中人物与事件,又以人文学者的通达,试图重构残破不全的历史真相并提出崭新见解,身体力行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
《春秋十日谈》
目录
前言 I
【甲子】
天作之合:《左传》开篇的谎言和真相
《左传》开篇:姻缘天注定,鲁侯再娶妻
效法周公:鲁隐公的摄政与遇害
《史记》异说:哪有天注定,就是抢儿媳
《左传》蹊跷之处之一:春秋贵族圈的夺妻事件
《左传》蹊跷之处之二:鲁宋关系的跌宕起伏
重构“鲁惠公再娶夫人”事件
简评鲁隐公:观过,斯知仁矣
【乙丑】
齐女文姜:中国首位女外交家的跌宕人生
齐女嫁鲁,姻亲相争
旧情复炽,鲁桓横死
文姜摄政,对齐亲善
文姜强势,鲁庄隐忍
文姜退隐,鲁庄奋起
文姜复出,齐鲁联姻
救赎 vs内应,动机成谜
【丙寅】
鲁士曹刿:从民间奇才到庙堂肉食者
长勺之战的真实背景
奇才曹刿的洗脑话术
军师曹刿的制胜诈谋
曹刿的军事和政治理论水平
“曹氏战法”的冰火两重天
刺客曹刿的无耻勒索
曹刿终成“肉食者”
【丁卯】
狂人宋襄:信天追梦的商王后裔
宋襄公“闪亮登场”
齐桓公“悬崖勒马”
商周时期的“天命”信仰
模范诸侯的“画风”突变
匪夷所思的称霸闹剧
顺应天命,复古兴商
“我有一个梦想”
【戊辰】
装神弄鬼:公子重耳夺权大业的“第二战场”
晋惠公即位后的晋国政局
第一波攻击:批判晋惠公
第二波攻击:搞臭“太子申生改葬”
第三波攻击:炮制“太子申生显灵”
第四波攻击:抹黑晋怀公
“敌后第二战场”功臣的结局
【己巳】
顾全大局:晋国首届六卿领导班子的酝酿过程
晋楚决战在即,晋国决定成立首届六卿班子
狐偃屈居第四,赵衰拒绝君命一让到底
老臣顾全大局,引导君主构建和谐卿班
谦退积蓄德望,赵衰以退为进终成卿官
【庚午】
智取州县:大国博弈背后的跨国资产运作
和谐的表象:一次增进晋郑友好的土地赏赐
第一层内幕:大国“文斗”与代理人之争
第二层内幕:晋国三大卿族围绕州县的博弈
韩宣子资产运作第一步:将州县转移到“自己人”手中
韩宣子资产运作第二步:将赐地转变为“土地占有额度”
红海 vs蓝海:六大家族的地缘发展战略抉择
【辛未】
四国大火:星象解读背后的跨国纵火行动
前奏:上天垂象,火灾预言四起
爆发:四国大火,子产强势应对 1
背景:人道渐兴,占星术日薄西山
分析(一):四国大火是人为纵火
分析(二):纵火行动有高层介入
分析(三):纵火行动的动机和酝酿过程
分析(四):子产的认识过程和应对策略
拼图:四国大火的来龙去脉
串并:郑国的两起恐怖主义事件
【壬申】
高明柔克:痛骂追杀背后的贵族教子之道
劈头盖脸:郑国正卿怒骂“博出位”儿子
急踩刹车:子国怒骂子产的原因分析
暴打追杀:晋卿范氏世代相传的教子方法
下手为何这么狠?放任后果很严重
高明柔克:贵族高官这样调教继承人
【癸酉】
营建章华:大兴土木背后的楚王天下雄心
营建章华宫:大兴土木,收容亡人,备受诟病
收容亡人新解:招揽体制外人才以共图伟业
营建章华新解:建设乾溪新都邑的楚王宫殿
迁都乾溪:反转战局,摆脱束缚,建设东都
功亏一篑:楚灵王的失败和乾溪东都的结局
前仆后继:与楚灵王迁都“押韵”的历代君王迁都事件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 查看完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