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温再升高一度之前|“再生”征选结果公布
经过单读和 WWF 的初步筛选后,有 15 份创作提案进入终选。最后,经由七位创作导师的打分和现场评议,基于与主题的相关度、创作提案的可行性、过往的创作经验、小组协作能力和传播影响潜力这几个维度,选出了五位 2023 年度的气候行动者,他们是常箩、许烨、勾食、华攸博和刘敏,前三者将展开漫画创作,后两位将展开非虚构创作。
五位气候行动者每人将获得 3 万元创作鼓励资金,并有机会赴海外参加第 28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除了围绕各自的提案如期完成创作之外,五位气候行动者还会形成一个关注可再生能源议题的小组,通过一起出席公共论坛、日常交流、实践其他小组活动机制等,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的内容创作种子团队,进而通过多元、有趣的内容影响更多人来关注双碳目标及气候变化议题。
进入终选但遗憾没能最终入选的朋友,也会陆续收到导师对创作提案的反馈,希望日后能以其他方式继续探索你们感兴趣的议题。
🌍
漫画作者、编辑。科普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学生时期。2011 年左右开始在“科学松鼠会”参与科普文章汉译审校与活动落地。2013—2014 年在科普媒体果壳网图书部⻔实习,任图书营销编辑。本科阶段以气候变化和转基因报道的真实性和政治性为题完成了毕业论文。参与漫画全职工作至今约八年。
随着⻛电设备的老化,许多国家即将或已经在面临⻛电设备回收的问题。但是,⻛扇叶片的强化纤维回收处理技术却相对落后。叶片回收问题,一个可再生能源问题的次生问题,是绿色能源的“不够绿色”之处。这种矛盾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也成了我创作提案的出发点。在漫画中,我希望专注于通过画面直观地呈现宏观与个体之间“大小”的悬殊:比如,大地与⻛⻋、⻛⻋与牧⺠、身体与塑料微粒、国家层面的碳积分政策与一个人手机软件里的一棵虚拟的树......希望让两种不同规模的矛盾在图像叙事中产生关联。
获选理由
提案从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可再生角度出发,不仅关注到能源在使用上应当绿色,更难能可贵的是提出了能源在整个生命周期上的“绿色”。创作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带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来开展创作,而且对创作内容有清晰的描述和规划,知道想象力应该怎样去支撑。作者过往的漫画作品展示出扎实的文本概念和脚本能力,画风优异,既有细节把握,又有整体排篇布局的考量。是一位注重与读者联系的创作者,以读者日常生活可能面对的问题为切入点,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许烨
来自福州市永泰县盖洋乡;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期间从生命科学专业转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曾任职于单向空间、2x4 设计工作室;后留学荷兰 Master Institue of Visual Culture, Situated Design(在地设计)专业,期间回到家乡与祖辈一起生活,重新认识这片土地,观察、记录土地上发生的事物和生命,创作了短片《嘎原》,提名荷兰 EKP Excellence in Research Award 2021、 展映于 Dutch Design Week、北京国际电影短片联展、 釜山电影节 Rolling 花卷亚太线上青年影展等。
创作阐释
我的家乡盖洋乡位于福州(闽东)、三明(闽中)和泉州(闽南)地界交汇的群山之中。我用方言将它音译为“嘎原”,以强调其区别于官方话语的本土性:不只是本土的人,更是本土的物种和生境。和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一样,嘎原的山民们依赖着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本土物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着。人是在与本土物种交互的过程中,拥有了关于自然的本土记忆和知识,作为一个族群逐渐成为土地的一部分。我想用嘎原的漫画故事呈现一种可再生的、资源自洽的真实乡村生活。
获选理由
以百科全书式的乡村生活叙事,讲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画作中有丰富的细节,能够非常准确地画出当地的地貌、农业和风物,体现着“永续”的农业概念——多种生态结构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间存续。漫画作品有很强的表现力和丰沛的专业知识储备。作品正契合当下年轻人想象山野生活的风潮,这种呈现在漫画中的更原生态、回到现场的生活,能够触动年轻人在环保、能源与再生上做出改变。在实际创作中,希望对乡间生活的描摹能更多地体现对能源的使用,与“再生”主题更直接地相关联。
勾食
独立漫画作者。2019 年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实验雕塑系,后于广告公司任职动画导演与分镜师,现为央美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图像与符号语言研究。擅长图像叙事、可再生材料手工、自然材料装置,作品探讨方向多为人与环境、自然演变过程中的视觉化呈现。
创作阐释
陕西省的铜川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市,也因煤而衰。曾有人说,那里下的雪都是黑色的,直到土地再也承受不住,人们才开始逐渐把煤矿关停,重新开始修复生态环境。土地受了伤,比人需要更长的时间愈合。而当我们向自然去索取什么的时候,总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我计划通过各处停产的煤矿及周边生活区人们的口述史,围绕着废弃煤矿及周边地区,采用“写生”式手法边走边画,制作一部漫画游记。
获选理由
在生态、环保议题上有丰富的叙述经验和多样的过往作品,作品技巧纯熟,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案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看到能源转型中煤炭和矿工的命运,注重创作与实践相结,内容扎实丰富。但煤炭行业及工人应如何完成转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创作者如何去把握提出了挑战。希望作品能够不只是展示社会问题,在回顾、反思过往的同时,也可以呈现可能的解决方案,被废弃的煤矿如何完成土地的“再生”,被淘汰的劳动者如何完成个人命运的“再生”等等,这样会更打动人。
华攸博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与实践家;“INFINITE VALUE 创新思维事务所”创办人。多年社会创新、社会企业、循环经济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项目执行,具有丰富的田野调查、社区营造和策略规划经验,主要协助在地参与者发掘应对全球挑战与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也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在台湾 “换日线平台” 担任专栏作家,以书写、摄影、社会设计等方式来呈现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创作阐释
气候变化与每个人都有关,却又与个体每日生活和消费选择上有距离。因此,寻找个体行为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底层逻辑,并挖掘其价值是重要的命题,也是促成行为改变的关键。应对气候变化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生活,与周围世界互动,并与身边的人谈论。我希望“把自己作为方法”,从自己出发进行个体生活形态改变的实验,并将办理面向公众的工作坊,与同行者共同挖掘个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将一组“个人”的行动、理解和方法经验化,形成一份适合公众阅读的研究随笔。
获选理由
创作者对能源与环境领域有很长时间的专业 投入,且社会活动能力强。创作提案能以直接的方式为每个人提供一份具体的行动指南与生活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加入环保与“再生”的行动。过往研究的议题,如苏格兰的水源问题等,都有很吸引人的视角和切入点。相信作者的工作生活经验能带来一些全球化的视野,为项目提供更丰富的视角。
刘敏
前社会新闻记者,目前为自由撰稿人。长期关注野生动物保护问题,曾撰写过山西华北豹保护、新疆雪豹保护、秦岭大熊猫保护、卧龙大熊猫繁育问题、坦桑尼亚象牙盗猎案件等报道。也撰写过北京柳絮泛滥原因、鄱阳湖水坝修建争议等生态相关报道。
创作阐释
今年 2 月,在香港参观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时,我第一次听说了「恢复生态学」这一概念:从香港仅剩不多的原生产地,采集这些原生植物的种子,把它们批量培育,再回到那些被破坏的野外环境中,重新栽种下来,做生态恢复。这种生态修复在大陆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比如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和西双版纳保护区的一些本地居民,正在做类似的工作。这种使用本土物种做森林修复的尝试,是离普通中国人最近的生态故事。也是普通人面对气候变化,能理解、能支持、能加入、也能传播的有趣的现实案例。
获选理由
创作者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过往作品体现出作者优秀的深入报道能力,直入问题核心,且行文语言平实、浅显易懂,在专业话题上深入浅出,有能力将深度议题以合适的角度呈现在大众面前。在创作提案中,作者已经展现出对科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对问题的描述已相对全面、完整。在后续创作中可以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思考:“恢复生态学”理念是否有相应机制支持;已经生长多年、逐渐“本土化”的植物,与曾经原生却已经退出环境多年的植物,二者之间是何关系;原生植物的恢复对本地的生态和经济会产生何种影响;“恢复生态学”和能源转型之间有怎样的具体联系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