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王暖暖被丈夫俞晓东推下悬崖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这件事发生之前,她是一个被父母呵护在手心长大、身边都是善意、不知伤害为何物的普通女孩。后来,她成了“2019年泰国孕妇坠崖案”的受害者,电影《消失的她》故事原型。“看到李木子被独自留在深海的笼子里,我想到我躺在崖底那种绝望的感觉。”和电影结局不同的是,她没有“消失”在海底,而是幸运地“重生”在人间。但后来她接受的所有采访,主题都离不开:与伤痛和解。她说:“老天让我在绝境中活下来,一定希望我能做一点什么。我希望自己活成一个警示牌,能给更多人带去警醒。”她温柔平静地讲述自己被“PUA”的经历,提醒大家找对象要擦亮眼睛;即便遭受这么重的情伤,她却“仍然相信爱情”,因为她觉得爱情和婚姻没有错,错的是欺骗和辜负,她对未来充满期待。有人的经历抑郁症的折磨,疗愈后什么事情都看开了,觉得只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一切都可以重来。有的人和疾病抗争多年,脸上却总是一副打不垮的乐观模样,觉得只要还活着,一切都有可能。有的人成长于不幸福的原生家庭,无人疼爱,童年灰暗,却成为了一个温柔善良的人……为什么有些经历创伤的人,反而会生出更强大的内心力量?人们常常以为,经历疾病、离婚、失恋、暴力伤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创伤事件,会变成困扰一个人一生的伤疤。但心理学家史蒂夫·约瑟夫经过数十年研究,对“创伤即诅咒”提出反驳,认为压力或创伤经历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和发动机”。“灾难来临时,人们常会感到自己内心的一部分被击得粉碎。有人感到沮丧无力,也有人选择接受现实,发展出更高的适应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但你也可以捡起花瓶碎片,拼成一副漂亮的马赛克,改变自己的未来。29岁生日那天,王暖暖接受了相识才2个多月的俞晓东的求婚。他没有钱,离过婚,有多个前科,欠下高额赌债,向王暖暖求婚是他精心编造的“杀猪盘”。她从34米高的悬崖摔下去,全身17处骨折,缝了200多针。之后,王暖暖一边在疼痛中复健;一边与俞晓东对峙周旋,和律师沟通官司细节。她的身体里有100多个钢钉,连抬腿都很费力,医生笃定她这辈子都不可能站起来,只能坐轮椅。可是,经过两年多全身心投入的复健,她竟然能够站起来行走了。如今,俞晓东被判刑33年,她心底的噩梦也逐渐散了,也终于可以打离婚诉讼了,可以开始重新面对生活。每一天,她都感到自己又愈合了一点点,努力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用力地活着,让自己尽快好起来”。心理学家在针对各类创伤事件的研究中发现,有一部分经历过长期的虐待、绝症、至亲离世、战争、恐怖袭击等创伤事件的人们,会谈起生活中的积极变化。书籍《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中写道:43%的幸存者,会用一种全新的、更积极的眼光看待生活。例如更加重视友情和亲情,更有归属感,更主动地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理解;认识到了个人的弱点和局限,也更能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和潜能,开始探索新的兴趣爱好、学习新技能等;意识到生活的可贵和脆弱,更清楚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更珍惜每一天的时光,享受当下……人们常说,“要感谢那些曾经伤害你的人,因为他成就了今天的你”。但我想说,我们不需要感谢伤害自己的人和事,而是感谢那个没被打倒的的自己,敢于面对现实的自己,敢于探索未来的自己。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觉得撑不下去了。然而,压力情景带来的不可抗力,也会激发人的勇气和力量,触碰到过去从未触碰过的新经验,促使我们“更新换代”,重启人生。“大多数人的心理韧性,都足以对抗突然降临的悲剧、不幸和灾难。创伤,既会给人带来压力,也会助人成长。人们可能会凭此找到修复创伤的方法,把创伤变成优势。”但过去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如何看待创伤,如何看待未来?二战时期,精神科医师弗兰克尔被送进纳粹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遇难,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后来,他写出《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有段话令我特别触动:”一个人若能接受他的命运,及其附加的一切痛苦,背负起自己的十字架。那么,即使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一样有机会深探生命的意义。人须守得住勇敢、尊严和无私的品质,否则在自保的残酷战争中,他很可能失去人性尊严,变得与禽兽无异。艰难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寻求精神价值的机会,要么紧抓不放,要么彻底放弃。”这种“紧抓不放”的精神,被弗兰克尔总结为:悲剧乐观主义(tragic optimism)。它是指:即使知道人生来就要经历痛苦、内疚和死亡,还是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将痛苦转换为成就,将内疚转换为力量,将死亡转换为对珍惜当下。她先天患有罕见病,无法靠自己进食,只能通过鼻子里插着的一根营养管,进行鼻饲。她称自己是“质量不太好的人”,很容易就会骨折、受伤、多器官受累,必须靠心脏起搏器维持生命。“只要可以客观地看待,也甘心活下去就好。我不希望因为生病这件事,把自己搞得很狼狈。我希望别人看到的我是精致的,是还在好好对待生活的。”她热爱做掐丝珐琅手工,还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她俏皮地称自己是:全职病人。弗兰克尔认为,有的人之所以能从悲剧和不幸中,寻找到积极意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会让人意识到:没有痛苦的生活似乎并不等于幸福,将注意力从悲观转向乐观,人才会感受到幸福真的在发生。失去,使我们痛悟生活的多变性,越发珍惜当下,过好当下。心理治疗师为PTSD患者治疗时,一定会关注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只要一闭上眼,我就会做噩梦,但最近我做噩梦的时候,开始给自己打音乐节拍了。”她在一年内连续经历两次重大创伤事件,平静的生活被完全打破,如果不处理好创伤,正常工作都做不到。创伤期间,人的内心会产生巨大变化,而正念冥想,能够帮助人在变化中创造好的体验。经历创伤后,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感受好一点,正念冥想是一种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取悦自己,听歌、看电影、逛公园、看夕阳、发呆……心理学者针对911恐怖袭击,抽样询问一些成年人:你是否觉得911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什么?这些答案揭示:创伤发生后,一部分人的自理性增强了。开始更快地积极生活、更多地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且加深了自己和外界的链接。正如过去三年的特殊经历,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记,但度过那段时期后,也有很多人也学会了更好地照顾自己。自己学做菜、学做饭,锻炼身体,珍惜正常的生活,重视当下拥有的一切……加上一点悲剧乐观主义,就能把质变导向好的化学反应。第一类,趋近性应对策略(approach orientated):将注意力集中于外部情境变化,在外力帮助下控制情绪;比如,心情不好找人聊聊天,描述自己有哪些苦恼,寻求共鸣;或者倾听别人相似的苦恼,了解别人是怎么渡过难关的。第二类,回避性应对策略(avoidance orientated):刻意回避外部事实,无视情绪。比如:明明被欺骗了感情,却为对方开脱:“他不是故意的,他还是爱我的”;明明心里很不舒服,却因为担心引起冲突,故意忍着不表达。短期来看,这能暂时掩饰痛苦,但长期会变得麻痹,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长远来看,多采取趋近性应对策略,直面痛苦,痛苦才能真正升华成为幸福。比如:经历灾难之后,学习有助于控制灾难的技能,或者参加团体互助活动,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论伤痛。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个应对策略特别有效,也不妨大胆采用。然后,尝试写情感日记,用表达性写作来揭露最深处的情感、隐性伤痛,也可以给精神“放毒”。比如直白地抒发感受:今天是那件事发生后的第261天,我还是感到很痛苦,觉都睡不着,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烂人,为什么生活对我这么不公平?对于很多不善于向别人表达情绪的人,用文字宣泄内心的愤慨,是一种很好的诚实对待自己的方式。最后,如果无法自行缓解,也可以尝试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例如,心理咨询中的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已经形成的可怕记忆,消除对恐惧、痛苦、愤怒等情绪的条件反射。我以前曾经溺水过,特别害怕游泳,带小孩去学游泳期间,我反复改变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说:“你害怕的不是水,而是溺水的体验,这两者是不同的。”“你会游泳,可以冒出头呼吸,你没有那么容易溺水。”改变这些认知后,等小孩学完游泳,我也可以在水里待上几十分钟了,虽然内心还是有些不安,但比之前已经大幅好转。有的治疗师会还采用虚拟现实,让患者戴上便携式显示器来重现创伤情景,比如火灾、车祸、水池现场。一边在暴露中重现伤痛,同时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行为,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就能慢慢放下对刺激源的紧张不安。
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相关材料里,也为遭遇创伤的人提供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分别是: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真实姓名:李心洁。[1]《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史蒂芬.约瑟夫;
[2]《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
[3]《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范德考克.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从炼狱中逃出,写就了神作《活出生命的意义》。
如果你想要了解生命的终极命题,对抗虚无,推荐你读这本书。希望这颗“定心丸”,能够帮你抵抗不幸,收获创伤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