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与哲学
转自:美的旋律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今早快递送来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他首次把英文“hmorous”译成“幽默”,这个翻译如此成功,以至我们已经忘记了“幽默”是外来语,这对于所谓“汉语哲学”,是极好的启示与教训。他和鲁迅是“两极”中国人,鲁迅激进,林语堂悠闲。鲁迅因为中国人不争气而生气进而奋笔疾书,林语堂活出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们不能只读鲁迅不读林语堂,我们不能只识一种中国人而不识另一种中国人。
鲁迅在《秋夜》中这样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如果用这话与人交谈,就是幽默的废话,但写成文字发表,就有神秘的优雅。同样道理,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中国人,异质的。林语堂曾经与鲁迅关系极好,但以关系破裂告终,只有肤浅的人才追究分手的具体原因,深入的探讨应该将这分手视为私人关系往来的“心理学”,即宽容到什么程度?以往我们过于相信革命或改变社会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它完全不适用人心最暗处。
这最晦暗的地方,与国人生活于100年前还是今天,与职业、性别、有无文化,几乎无甚关系,说它是道德问题,似乎也说浅了,因为当我们谴责某种想法不道德的时候,忽视了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林语堂还著有《吾国与吾民》,他的好友赛珍珠给该书作序。赛珍珠是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人,十分喜爱中国,她以描写中国人生活的小说《大地》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她在《序言》中不乏对国人心理现象的描述(写于1935年),摘抄几段:
“现代的中国知识青年,就生长在这个大变革的社会环境里头,他们被灌输一些科学知识,又被灌输一些耶稣教义,又被灌输一些无神论,又被灌输一些自由恋爱,又来一些共产主义、又来一些西洋哲学,又来一些现代军国主义,实实在在什么都灌输一点,倾身于顽固而守旧的大众之间,青年知识分子却受了各种极端的教育……这些游移不定的青年,自然很容易接受许多革命领袖的宣传,认为所谓中国之落伍,乃出于外国的政治和物质底势力伸入之缘故,中国底守旧,却把世界拿来了做了替罪羊,倘不承认中国自身前进之迟缓,那很容易大声疾呼:倘非外国的侵略,中国在物质条件上早已跟列强并驾齐驱了呢。”
“倘西洋能继续其繁荣而保持和平,中国人的心理又将若何,殊不易言。不过西洋却未能如此顺利持续,也就够了!中国人好像狠着劲儿地欣赏世界大战之爆发,企业繁荣之崩溃、不景气,以及科学家尝试挽救此等厄运之失败,时而感到满足,他们于是说,中国毕竟还是不坏。”(林语堂 著《吾国与吾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第2-3页)
以上,她有些话说得很重,联想到她这些话是1935年说的,现在呢?过时了吗?现在不是有人把心里话这样说出来了吗:世界上就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外国。这明显的井底之蛙心理,认为天就只是从井底所看见的那样大,甚至以为离开了自己,地球就不转了。严峻的现实是,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即使没有人类,地球也照样转。
以上的重点,在于国人的心理现象本身,我并不想反驳她说中国人并不都像她说的那样,其实她还停留在泛泛而谈。在这一点上,鲁迅比她,比林语堂深刻多了。鲁迅看到国人对于恶行已经麻木,于是放弃手术刀,弃医从文,以笔作为精神手术刀警醒国人已经麻木的神经。但现在改变了吗?如果我们说,时至今日,仍旧对同胞的嫉妒心强,只宽容外国人,不宽容本国国民,如果这些都是心理事实,就不应该算说得过激。
我觉得好奇,人心的想法之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德里达说他对神秘的心理感到好奇,但他并不曾真正在中国生活过,他也写不出一本关于中国人心理生活的书,林语堂倒是写了《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但他在书中坦白,说自己从来不读哲学书。你不读哲学书,就不会往德里达那个方向想问题,包括不会去解构国人的心理生活——这没人写过,我现在也没有能力写。只是临时想到,觉得是个真问题。
我们周围不乏从来不读哲学书的聪明人,或者他们读了,其实没有读进去,他们赞同林语堂先生的想法:去读“人生”这本大书,混迹于各类人等之中,以朴实眼光看人民之朴实。所谓“人民”者,词或字眼是容易骗人的,当你深入接触真实的个人,你最终学会的是与人打交道的经历与经验,它肯定不朴实,而是“圆滑”。“圆滑”不是贬义词,不圆滑几乎无法生存。有各种各样的圆滑,比如有的圆滑,以很朴实的样子,呈现出来。只读人生,太强调生活经验,出不来哲学思考,因为哲学是“非同凡想”,圆滑是哲学的“敌人”,而真正的哲学家几乎不圆滑。我说“几乎”是说哲学家的圆滑因素,与其思想创造性无关。海德格尔的圆滑根本就赶不上我们时下学者的圆滑。如果我们哲学界的学者著书和为人是两张皮,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精神性格以圆滑为主,我们不可能成为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珍贵的品质是天真,而不是圆滑。
以往有所谓“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之说也。我们嘲笑书生气。如果从来不读哲学书,无论你多么聪明,你的智慧,只是生活经验的某些变形,这些变形无论有多复杂,都不会是曾经的生活中不曾存在过的心理生活。以上赛珍珠的话,主要是针对30年代中国的知识青年,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其中不乏革命的学生或知识分子,左倾,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自己在年轻时所反对的那种人。如果地位的变化果真能改变一个人内心的信念,那么他对于自己当初信念的理解程度、质量,成熟与否,都是有待我们重新思考的。也就是说,从年轻时候起,他们所在乎的,就非常有可能是自己嘴里说的东西之外的东西,即使对此,他们当时并不十分清楚,但他们的身体最诚实,没有欺骗他们。换句话说,他们混淆了“相信”与“信念”,他们其实只相信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心之所往,但嘴上却说另外一套空话,这空话原本也是他们相信的,就像他们曾经相信恨人是为了将来爱人,相信自己是好人而别人是坏蛋——但是他们在这个时候的这个心理,尚属于幼稚阶段,因为这也算是一种理想,空的理想毕竟也是理想。换句话说,他们真信,即使是自欺。后来,发生了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就是自欺没有了,他们开始说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只是装着很相信,而且他们也知道人们不相信他们说的话。这种情形,借用经济学词汇,我称它是心理生活的“通缩”,它在经济学中的原义是人们不敢消费,商品卖不出去,市场暗淡。但人们的交流成为无效交流或者虚假交流的时候,就相当于说出的话没有落实,没有被听到这些话的人真实地消费。换句话说,“话”就像钱一样,没花出去。
中英双语
《牛津通识读本》
最新全套130本
点击下图购买
【已出书目】
总计128册
第一辑20册
古典哲学的趣味
人生的意义
历史之源
设计,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心理学
哲学的思与惑
美国总统制
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
尼采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大众经济学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
资本主义
文学理论入门
海德格尔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
卡夫卡是谁
天文学简史
社会学的意识
康德
第二辑20册
西方艺术新论
简明逻辑学
缤纷的语言学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佛学概论
科学革命
广告
数学
叔本华
笛卡尔
全球化面面观
法哲学:价值与事实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选择理论
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
福柯
维特根斯坦与哲学
科学哲学
印度哲学祛魅
克尔凯郭尔
第三辑20册
基督教神学
犹太人与犹太教
现代日本
马基雅维里
全球经济史
进化
性存在
量子理论
牛顿新传
国际移民
罗兰·巴特
哈贝马斯
医学伦理
黑格尔
地球
记忆
法律
中国文学
托克维尔
休谟
第四辑20册
分子
法国大革命
丝绸之路
民族主义
美国政党与选举
美国高等法院
纪录片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无神论
美国国会
科幻作品
罗素
领导力
罗马共和国
民主
英格兰文学
现代主义
网络
自闭症
德里达
第五辑20册
浪漫主义
批判理论
德国文学
儿童心理学
电影
戏剧
时装
俄罗斯文学
腐败
现代拉丁美洲文学
古典文学
医事法
卢梭
大数据
癌症
隐私
洛克
植物
电影音乐
幸福
第六辑20册
《抑郁症》《胡泊》《免疫系统》《微观经济学》《传染病》《银行学》《希腊化时代》《拜占庭》《景观设计》《知识》《司法心理学》《环境伦理学》《神圣罗马帝国》《发展》《美国革命》《农业》《亚历山大大帝》《大流行病》《第二次世界大战》《巴比伦尼亚》
第七辑9册
《元素周期表》《气候》《人口学》《特洛伊战争》《社会心理学》《中世纪》《河流》《动物》《工业革命》《战争与技术》(13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