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的楼顶:我们都是小丑
沉默的注视 无法离开的教室
生活在经验里 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 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 淹没心底的景观
“一切都是天注定,你们要怪,就怪老天爷。”
1
《黑雾》里面,王志文说:“我们都是小丑,一生都在玩五个球,家庭、工作、健康、朋友和灵魂,五个球只有工作这个球是橡胶做的,砸下去还会弹起来,其它四个球都是玻璃做的,砸碎了再也不会复原。”
可现实的悲凉就在于,为了这四个玻璃球,我们就像是一只不知疲倦的橡胶球一样,滚来滚去。
最后,橡胶球变成了皮球,被他们踢来踢去。
体育馆的楼顶,顷刻间坍塌了,15个人被埋在了里面。
楼顶有杂物、珍珠岩、下大雨、老楼年久失修...
“客观原因”似乎全都找到了。
当时体育馆内有19个人,1名女教练,18名排球女队员,楼塌的瞬间,4个人逃出来了,15人被困在里面。
当地某家媒体如是报道:
事故发生时,馆内共有19人,其中4人自行脱险,15人被困;
截至24日5时30分,已搜救出14人,其中4人已无生命体征,6人经全力救治无效死亡,4人无生命危险,尚有1人被困。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15人被困,“搜救出14人”,这是第一句,“6人全力抢救”,这是第二句,“尚有一人被困”,这是第三句。
第一句,阐释了后面的“领导第一时间组织营救”;第二句,阐释了后面的“全力抢救不惜一切代价”;第三局,表明了“高度重视、生命至上”的立场。
“当场压死抬出来”,“受伤抬出来后没抢救过来”,这是两个性质。
搜狐新闻在报道此则消息时,只用了一个简短的标题:
《中学体育馆坍塌致死11人,该拿什么告慰愤怒的家属》
你看,媒体也不都是傻子,还是有人拎的清,这个时候,家属和公众,最关注的是什么“简明扼要”的信息点的。
2
11个人没了,随之而来的,是凤凰网那边的遇难者家属6分钟发言视频,刷屏全网。
“孩子救出来了没?”——不知道。
“孩子送到哪个医院去了?”——不知道。
“孩子现在是生是死?”——不知道。
一群人围着家属,看似是在维护他们愤怒的情绪,实则是怕家长“闹事”。
第一时间、高度重视、全力抢救、绝不放弃、诚恳道歉、深刻反思、举一反三...
麻木了。
定点隔离酒店坍塌、转运大巴车侧翻、体育馆楼顶坍塌。
桩桩件件的巨大悲剧里,从来就没有一次,我看见听见消防战士说,“我们高度重视,我们全力抢救”,也从来没有一次,我看见听见医生护士说,“我们彻夜奋战、誓要和死神斗争,力争抢救回伤员”。
真正在拼命救人的,是没时间、没心思去说那些文书上的漂亮话的。
所以,每一次的“高度重视、全力抢救、第一时间、深刻反思”,到底是谁说的,又是说给谁听的?
干实事的人,从不说漂亮话;爱说漂亮话的人,也从不干实事。
3
遇难的11个人,1个教练,10个女球员。
初步调查,学校施工单位在体育馆屋顶违规堆置珍珠岩材料,浸水增重压垮屋顶。
天灾背不动这个锅了,这就是人祸。
施工方、监理方还是校方,谁的责任?
事故造成死亡人数10—29人的,负有重大安全事故罪,刑期一般是3—7年。
11条人命,就这样没了。
野蛮又愚蠢的施工方,却能中标当地多个校园项目和政府工程,同时,出事体育馆已经建造存在了26年,年久失修老楼危险,珍珠岩是去年就堆放在上面的,此前也有人反应过,“这有安全隐患”。
疯子傻子瞎子聋子全都聚到一起了。
“又没出事,你哔哔个啥”。
没出事之前,夜夜笙歌推杯换盏;一旦出了事,‘第三方临时工施工方背锅’;事闹大了死了人,“高度重视、全力抢救、诚恳道歉、深刻反思、举一反三”。
再漂亮的文书遮掩下,也无法安抚,这11个家庭的悲凉底色。
“他们以为的新闻信息上通报的冰冷数字,却不知,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4
放暑假了,为什么这群孩子还要在体育馆训练?
一周前,这支女排队球员,代表齐齐哈尔市参加黑龙江学生运动会,获得了亚军。
而齐齐哈尔,更是被称之为中国女排球员的“种子选手”摇篮。
换而言之,她们今日的刻苦训练,是为了将来有朝一日,打进国家队,为国争光。
如今,她们没了。
十几岁的孩子,还有可能是家中的独苗,白发人送黑发人、失独家庭...
凤凰网的视频里,那个发言的父亲已经很克制了。
辜鸿铭说,一千年以来,一直烙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个民族特性,叫做温良。
温良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可偏偏,我们这个地方,多了一个谋杀温良的恶心名词:
隐忍。
大局为重、妥善处理、安抚情绪、稳定和谐。
我看过的过往类似事件的官样文章里,最无耻卑鄙的当属这一句:
“经各方协调安抚,遇难者(受害者)家属,目前情绪稳定。”
稳定你麻痹!
5
事后,当地民众参与救援,细心的网友应该发现了,参与救援的“民间队伍”里,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兄弟,和一些上了年纪的叔伯们。
不仅有人要问,“年轻力壮的青年人都去哪了?”
这是东北的另外一个“悲剧”:
人口流失,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即便是留在了东北,也都是往哈尔滨沈阳大连这些“热门城市”跑。
最后,像齐齐哈尔这样的小城市,便剩下独守的老人。
这就使得这起坍塌事故,变得更加悲剧了:
普通人家的孩子,在刻苦训练,没想到体育馆整个屋顶瞬间踏踏。
然后,又是一群普通民众年迈的叔伯,赶赴现场救人...
7月24日中午,一名市民特意驱车60多公里外来到三十四中,在校门口放上寄托哀思的鲜花,她告诉记者,为这些优秀的孩子感到惋惜、悲伤,但她什么字条也没有写,“因为感觉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这是冰点周刊的最新相关事件报道里,最后一句话。
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爱看冰点周刊的文章。
在所有的“大局为重”的官样文章里,冰点周刊始终笔下带着温情人性,站在每一个普通生命的角色立场上,替他们去说话。
郑州地铁的雨衣爸爸,齐齐哈尔坍塌体育馆“先救孩子”的隐忍父亲。
为什么这些所有的巨大痛苦,最终都要由普罗大众来买单。
为什么当普罗大众在承载着这些巨大的痛苦时,他们还在卖弄把戏,而不肯说一句人话?
如果惨祸是因为人性的损毁导致,还请后续处理能为人性充值。
如果已经发生的悲剧无法避免,那么,请千次万次的小心谨慎,别让这个悲剧,明天接着发生。
寻常老百姓,哪里会知道天上地下、海里山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人性丑恶,他们只知道风里雨里的日夜奔波,图个一世安稳,便已是最大的心愿了。
“请遵守法律的红线,请恪守道德的底线,请不要再高谈阔论大喇叭唱赞歌,请爱每一个具体的人。”
请保留一丝人性,救救孩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