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今年夏天,没有人提起“雪糕刺客”了

今年夏天,没有人提起“雪糕刺客”了

历史
作者/霍安治
编辑/陈祥
夏日炎炎,来支雪糕是最惬意的。罕有人知的是,不起眼的雪糕里,藏着近代中国一页浓墨重彩的食品奋斗史。
雪糕由制冰开始。中国人饮冰3000年,炎夏祛暑的冰块来自窖藏天然冰。直到清末民初出现机器制冰,才能全年生产冰块。机制冰解决了千年无解的冰块卫生问题,更使食物能够冷藏保鲜,这是中国食品工业脱胎换骨迈出的一大步。而冰棍等冰品也顺势发展成型,成为普罗食品。
掌握了制造冰棍的技术,再加上牛奶,就能做雪糕。雪糕的主要成分是牛奶,将乳脂含量至少18%的鲜奶油打发造成松软口感,再加入脱水炼乳防止结冻。只是国人原本认为牛奶是腥臊之物,唯有发酵制酪,才能入口。“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白居易热一碗牛奶粥,实际是以奶酪煮粥。雪糕等未经发酵的奶制品,在1930年代感动了大众的口感。经历十余年潜移默化,中国人不但爱吃雪糕,也愿意直接喝牛奶,体格越来越强壮。
抗日战争前夕,冰品已是炎夏必需品,普罗大众吃冰棍,官绅富人吃雪糕。那时的冰棍,价格以“分”计算。1930年代老北京前门大街最昂贵的“奶油冰棍”,每支5分钱。以牛奶制成的雪糕,价格则以“角”计算,上海流行的美女牌七色冰砖,每盒分量一大碗,要价8角钱。
今日档次较高的餐馆,盖浇饭1客要人民币40元,1930年代老上海“客饭”1餐2角钱。折算起来,1930年代1支高档奶油冰棍售价,约为今日人民币10元左右,一般不加奶油的冰棍大约在3到5元之间。而在冰品店专柜出售的雪糕,则要卖到160元了。这是因为机械制冰普罗化,牛奶却是昂贵食品。到了1947年,牛奶已经普及,上海冰淇淋一份是法币十余万,折合成战前银元是8分左右,价格已经与冰棍差不多了。
雪糕改变了中国人的炎夏印象,也象征着中国饮食的重大转型。

人工制冰开创冰品产业

中国人吃冰的历史,可追溯到周朝。《周礼》记载:“凌人掌冰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周王宫设有管理“冰政”的“凌人”,腊月到河中切冰块,藏入冰窖,贮藏量以年度需求量的三倍计算。冰窖约两至三人高度,贵族砌砖窖,平民挖土窖,存入冰块,上覆稻草保温,贮冰法3000年不变。待到盛暑用冰季节,融解2/3,还有1/3可享用。
传统冰窖耗损大,价格高昂,只有富贵人家用得起冰块。冰窖业因此较一般行业尊贵,清代冰窖开业领“龙票”,免税免徭役。为了供应高档用户,卫生也得严格讲究。《大学》道:“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冰窖业严禁养牲口,以免粪溺污染,但冰块仍然很脏。河水污秽,严冬结冰,融化了还是污浊生水,吃冰如玩命,凌人之冰是不能吃的。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杜甫笔下,贵公子于炎夏赏荷时亲手调制的冰水,只能隔着碗“冰镇”藕丝。但总有不讲卫生的商人,让顾客直接吃冰。梁实秋记载了老北京餐馆的缺德行径:“北平的冰是从什剎海或护城河挖取藏在窖内的,冰块里可以看见草皮木屑,泥沙秽物更不能免,是不能放在饮料里喝的。什剎海会贤堂的名件‘冰碗’,莲蓬桃仁杏仁菱角藕都放在冰块上,食客不嫌其脏,真是不可思议。有人甚至把冰块放在酸梅汤里!”
洋人也用天然冰。香港第一个贮冰库建立于1845年,冰块是由北美运来的湖冰(harvested ice)。广东人称冰为雪,留下“雪厂街”地名。到了1880年代,阿摩尼亚机器制冰商业化,只是作为制冷剂的氨并不便宜。人工液氨(阿摩尼亚)得之不易,必须加热兽角皮毛与卤砂等天然含氮物品,分解氮气与氢化合而成,价格高昂。只有大厂才能办制冰厂,制冰主要用于冷冻食品业。
怡和洋行于1880年开办的香港制冰公司,主要供应牛奶公司;和记洋行于1911年在南京建立的冷藏工厂,用于出口冷冻蛋品与各种肉类。直到一战前夕,德国“哈柏法”能由空气中源源提取氮气,无限制造阿摩尼亚,有效压低制冰成本,才使机械制冰走入千家万户。
一次大战后,廉价制冰设备引起国内冷冻工业创业热,蛋业先驰得点。国内蛋厂原本制造蛋白片、蛋黄粉等“干蛋”,有了制冰设备,就能冷冻出口新鲜的“冰蛋”。在上海、青岛、南京、汉口与天津等大城市,各大蛋厂成为制冰业前锋。
上海蛋业规模最大的茂昌蛋公司,斥资建设容量1000吨的庞大冷库,日产冰蛋30吨。行有余力,茂昌继续开发制冰潜力,拨出冷库一座,改称“公共冷气堆栈”,供各行各业租用,激发了食品业以冷冻保鲜做生意的创造力。鱼行冻鱼、肉店冻肉、餐馆保存食材、乳业冷藏牛奶、南北干果业更改干为鲜,放胆收购鲜果。
冷冻冰库迅速改造食品业,生意一飞冲天。六年之间,上海一地连续新建4处冷气堆栈。茂昌蛋公司则更进一步,建立日产冰块20吨的小型冰厂,直接向市场供应机制冰块,目标市场指向需以冰块保鲜的远洋渔轮业。但冰厂很快发现,普罗大众才是最有潜力的客户。
沿海大城市的制冰业,于1920年代迅速火爆。内地城镇争相模仿,尤其是冬天河水不结冰的炎热地区。
机器制冰门槛很低,当时流行的阿摩尼亚制冰机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打开发电机,驱动压缩机,将阿摩尼亚浓氨水打入盐水池中环绕制冰箱的蛇管状氨气蒸发器(evaporator),迅速吸收盐水热量,使制冰箱温度急降至零下十余度,就能快速制冰。液氨吸热气化,再把氨气加压导进冷凝器(condenser),利用河水等天然水源冷却,又凝成浓氨水,就能再次循环制冰。
整套机组与阿摩尼亚液氨水,都是洋行的热销货。只要在河边买块地,就能轻松建厂。于是,小型冰厂遍地开花,而他们的目标客户就是普罗大众了。冰厂的产品是100斤左右的大型长条冰块,要卖给普罗大众,还得依靠土造冰箱。
老式冰箱就是塞满冰块的大木桶,桶内另有铁桶,摆放冷藏叫卖的食品。在成都,企业家季叔平在城郊开青阳冰厂。他购买美国大型制冰机,利用河水冷却,建立可容纳150吨冰砖的贮冰库。
但老百姓不可能到冷库买百斤大冰块。为了零售,青阳冰厂自行设计简易冰箱。当地文史记载:“内有上下两层。上层有一铝皮盒盛放冰砖,格板钻凿若干小孔以利通风透气,让空气降入盛放食物之底层。冰砖融化之水,则由一条连接铝皮盒的小铝管引至底层小孔排出。这种冰柜虽很简单,但确有一定的防腐保鲜作用。”
成都盛暑如火炉,严冬却不结冰。千百年来,普罗大众无法以天然冰消暑,解暑凉品只有井水调制的凉虾。青阳冰厂的简易冰箱只要定期加冰,即可长保冻力。全城餐饮业争相租用,每季租金大柜8元、小柜5元。如此一来,菜单上就能加上老百姓从未吃过的冰镇绿豆汤。“当时成都各著名餐馆食店,如沙利文、耀华、冠生园、荣乐园、姑姑筵和明湖春等,都租有这种冰柜。”
老百姓在餐厅吃上冰品,也渴望在家中装冰箱。青阳冰厂出售家用冰柜,“可按用户自行设计式样订作”,冰块升格为家庭日常用品,市场无限辽阔。
冰镇只是破题。下一步,是让老百姓直接吃冰。
〓 1940年代,重庆一家咖啡馆的招牌上显示,店内有冰淇淋出售。

刨冰与冰棍

要让普罗大众直接吃冰的关键,一在水质,二在食盐。
机器制冰的最大好处,是能掌握水质。在广州等大城市,冰厂制冰使用自来水。当时的大城市自来水,号称能不煮沸直接生饮,以自来水制冰,时人也能安心入口。若在没有自来水的二三线城市,也可选用适合饮用的天然水质。在宜昌,一位家具行老板办三游洞冰厂,利用天然山泉,烧沸杀菌后制冰,“做出来的机制冰块,透明晶亮,澈彻无瑕”。
有了能够安全食用的冰块,就能直接“饮冰”。以三游洞山泉水制成的60公斤重大型冰块,售给小贩,摆摊现刨,制成冰水,就是宜昌城区最畅销的夏季冷饮。
喝冰水太单调,随着机械制冰快速兴起的冰品业,很快向冰棍进化。而制造冰棍的首要条件,是能快速急冻的小型造冰机。在1920年代,土造食盐制冰机迅速风行:一个内装铁桶的大木桶,在铁桶与木桶之间填装碎冰与食盐,每3寸碎冰,铺1寸食盐,利用食盐吸热,急速降温至零下21度。将制冰模具放入铁桶之中,快速急冻,就能源源量产冰棍。
土造食盐制冰机的成本很小,场地需求也不挑剔,引发创业热潮。大多数的冰棍制造厂,都是小本经营的个体户家庭作坊,在家自制,上街贩售。盛夏老北京,大街上随处可见叫卖冰棍的小贩。
冰棍作坊迅速调整口感与风味。在水中加入淀粉勾芡,搅成糊状,急速结冰时抑制冰晶颗粒形成,就能造成松软口感。再加入各种廉价的食品添加剂,形成不同的口味与颜色。当时的“桔汁冰棍”,已经不使用真桔汁,而是以糖精、香精、乳剂香油、色粉与柠檬酸调配而成的人造风味,若要加深颜色,再加一味焦糖。口味与颜色,都能在人工香料的排列组合之中不断创新,而且创业成本低廉,材料只需冰块、食盐、竹棍、糖与添加剂。
多彩多姿的冰棍,于沿海各大埠迅速风行。平津称“冰棍”、上海称“冰棒”、浙江称“棒冰”,越过南岭则呼冰为“雪”,广东改称“雪条”。
内地商人迅速模仿。宜昌三游洞冰厂请来上海技师,制作以小竹棍为把的“菊花牌冰棒”,日销量达到1.5万支。“花色品种由生产单一的糖水冰棒,逐步增加到生产香蕉、桔汁、柠檬、玫瑰等香料型和豆沙冰棒,色彩有桔红、乳白、柠黄、淡褐,可谓异彩纷呈。当时甜汁原料未采用红糖、白糖及糖精,而用冰糖,使之甜味纯正。”
机械制冰与食盐,创造了崭新冰品,却仍差一味。洋人的盛夏冰品,主力是冰淇淋。和记洋行于清末民初首先引进冰淇淋,却不受大众欢迎。因为冰淇淋的主要成分是牛奶,而中国人喝不惯牛奶的腥味,冰淇淋在中国原本不受欢迎。
1930年代,全中国伙食最好的单位,首推中央航空学校。飞行员体格必须要精心强化,航校请来营养专家调整伙食,在菜单中强行加入鲜奶,每天早餐规定喝1瓶8盎司的瓶装鲜乳。区区220余公克的小罐鲜奶,竟成为航校学生的梦魇。
“有些人,连我在内,从未喝过牛奶,也怕闻那腥味。有人勉强喝了泻肚,试试掺在稀饭里,连那稀饭也腥得不能吃了。”1936年考进航校的飞行学生高庆辰,家住武昌,曾在南京读书,习惯大城市生活,却硬是受不了牛奶。他回忆道,只有一位厦门籍同学“吃惯牛奶,说很好喝”。于是同学纷纷请他代喝,“每吃早饭,他面前总有八九瓶等着他喝。不久学校见到这种情形,只好停订了”。
牛奶需求不足,养奶牛的酪农业迟迟其行,只有在洋人聚集区,牛奶才有市场。上海的奶牛大多在川沙郊区,牧场小本经营,养牛十余头已是大户。牛奶价格因此居高不下,让航校学生闻之欲呕的8盎司装鲜奶,小小1瓶,单价高达银洋2角,可以买1斤牛肉。
冰淇淋使用奶油,加入香料与糖,除去了腥味。但是牛奶昂贵,单价降不下来。许多洋商努力在中国推销冰淇淋,却总是碰壁。一次大战结束后,美国冰淇淋大厂海宁洋行到上海建冰淇淋工厂,主打产品“美女牌冰淇淋”的广告铺天盖地,却只有少数洋化的高消费人群捧场,普罗大众敬而远之。因此,只有装备“电气冰箱”的高档西餐厅出售冰淇淋。海宁洋行试图推出普罗化的便携式小盒装冰淇淋,却引不起大众兴趣。
只有大分量的“冰砖”,才有市场。一位长住上海豪华酒店的豪客,回忆了美女牌最畅销的“七色冰砖”:“外皮是个厚纸皮,里面是一层蜡纸,样式是长方形的。打开一看,里面是凝结很坚固的冰砖,而且为了让主顾各样都吃到,所以是做成七色的。计如咖啡,柠檬,菠萝,杨梅等等。于是在冰砖上,就表现出来七样不同的颜色,是红绿相间,但又都使人很放心的吃下去。”
有钱人住酒店闲来无事,叫一客冰砖,也是足以在贵妇名媛社群中吹嘘的体面消遣。这样的“冰砖”,价位高达8角钱,“以白面来说,不过两元四角一袋,八角钱正是一袋面粉的三分之一”。
冰淇淋在上海碰壁,却在1930年代的广州大受欢迎。

广东牛奶业创造雪糕

广东侨乡见识广,老百姓不排斥牛奶,排除了发展酪农业的障碍。广东多水牛,鲜奶的乳脂含量是荷兰奶牛的4.5倍,不但直接饮用时风味好,入菜更远超过“番牛奶”。民国初年,广州城郊兴起酪农业。广三铁路沿线农村流行养牛,奶商沿铁路收购各牧场刚挤出的鲜奶,不到两个小时就能运到广州城里的甜品店;距市区较远的顺德大良镇,鲜奶虽不能新鲜送进广州城,也可就地制作咸牛乳饼。
1929年,陈济棠开府岭南,民生富庶,消费力大增。广州城出现“晨早樽头鲜奶”服务,牛奶公司每天早上向订户送奶,牛奶麦片粥也成为普罗大众稀松寻常的早餐。奶业竞争激烈,奶商纷纷调整口味,制作调味奶。由杏仁奶、咖啡奶、谷古(可可)奶、云厘(香草)奶到莲蓉奶,彻底激发普罗大众消化乳糖的潜力。一时间,牛奶已成为日常饮料。
粤人肯喝牛奶,更乐意以奶入菜。粤菜以奶为甜品,炖奶、奶糊、双皮奶成为新式甜品店的招牌菜。岭南炎热,机械制冰厂如雨后春笋般建厂,激发冰品创业热。装置“雪柜”的冰室成为1930年代的热门生意,牛奶随之冷冻登场,“雪藏鲜奶”与冰汽水分庭抗礼。
以牛奶为材料的冰淇淋,也顺势在广东开辟出一片市场。只是陈济棠主政时特别重视民族工业,外国冰淇淋厂难以立足,广东冰淇淋在起步之初就是国人自制的国货,时称“雪糕”。
雪糕的制作并不困难。冰淇淋制造机与冰棍原理相似,大木桶内装小铁桶,间隙塞冰与食盐调成的冰盐寒剂,唯一的区别在于冰淇淋需要搅拌,必须加装螺旋桨状的“搅拌翼”,不断搅动,打入空气,延缓冻结时间使结晶细小,气泡匀散,才能造成冰淇淋特有的细腻口感。
入行门槛低,雪糕与冰棍一样,普遍以家庭作坊模式制造。小作坊使用人力摇转的冰淇淋机,整机价格只需十余元。大作坊则加上动力机组机力摇转,价格最贵也就是200元左右。创业成本低廉,又赶上繁华富裕的陈济棠时期,雪糕火爆成长。
在广州闹区十五甫,店面只有13平方米的顺记冰室一炮而红。家庭作坊现做现卖,专做高档顾客生意,每客雪糕售价高达1元,单凭口味取胜,卖成闹区靓店。当地文史记载顺记雪糕品种多达十余样:“计有椰子、香芒、朱古力、波萝、西橙、鸳鸯、三色等雪糕。还有梳打雪糕(冰淇淋汽水)、云呢拿(香草)、士多啤厘(草莓)等。”
家庭作坊的长处,是能创造最高品质。顺记雪糕异常坚实,久不溶散,这是长时间手工搅拌的成果,一家人“宁可手痛,也要保证质量”。雪糕上桌,也有讲究。梳打雪糕要求“奉送到人客面前,仍然沙沙作响,并有汽泡溅起。倘客人的头面俯低,汽泡会溅上口面”。
位于普济桥头闹区的天津楼,则以新鲜取胜。它自办牧场养奶牛,严选产奶量小而奶油厚重的本地纯种水牛,不用产奶量大而奶油稀薄的洋奶牛,保证醇正奶味。它自制椰子雪糕,生意火热。
广东雪糕打响了冰淇淋名号,只要设法降低价格,就能打进内地。传统雪糕的分量大,“雪糕砖”可供一家老小一起享用,单人独吃的雪糕也是满满一盅。减少分量,就能降价。成都的青阳冰厂零售冰块之余,做起冰淇淋生意,分量一个纸杯,大受欢迎,“冰淇淋一次出缸为800份,全日出缸约30次,日平均可产2万余份”。
抗战军兴,全国人口大迁移,“雪糕”一词全国化。国人吃惯雪糕,从而接受了牛奶。抗战胜利后,炼乳与奶粉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食品,夏天也更离不开雪糕了。
为山九仞,还差一篑。国内的冰棍与雪糕,大多由家庭式小作坊制造,品质难以管理,而冷品若不洁净,足以造成公共卫生浩劫。这是冰品的最后难关。

小作坊的品质管理

冰棍讲究水质,牛奶重视新鲜。在流行冰棍的老北京,小贩纷纷打出“沸水冰棍”招牌,保证以烧沸后的开水制冰。
市政府则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北平市卫生处拖到1933年,才开始检查“清凉饮料”的水质,却只是走个过场。在盛暑6月,卫生处检查自来水32次,井水168次;而满大街摆摊的“清凉饮料”,只检查57次。于是,时疫蠢蠢欲动,6月的赤痢病例157人,其中病死多达86人,冰棍是罪无可逭的。
到了炎夏如火炉的首都南京,街上完全看不到冰棍小贩。因为南京市政府规定,卖冰棍与冰淇淋的“清凉饮料店”必须拥有店面,才准向市政府请领许可证。路边摊一律禁售冰凉食品,“举凡枣汤、刨冰、冰淇淋、凉粉、凉面、削皮瓜果及其他易污染易传染疾病之饮食物品,均在禁售之列”。
领到许可证的冰店,也得兢兢业业。当局严令每个商用水炉都要插一支温度计,规定水沸至95摄氏度以上才准出售。制冰则需达到“熟水冰”品质。卫生稽查每周抽查“熟水冰”1次,牛奶制品每2周抽查1次。
首都管理虽严,却搞不清管理重点。因此南京城的赤痢病例居高不下:1933年180例,病死9人;1934年242例,病死54人;1935年略降为236例,病死29人。
在1930年代开始直接食用的冰块与牛奶,是十分危险的。北平自由放任,南京紧张围堵,都不能抑制雪糕的魔性。此时,广州市政府出台了最合理的管制法令,由源头着手,切实控制雪糕。
广州管理雪糕,由牛奶管起。养牛产乳户必须向卫生局领照,每年抽检12次,以牛奶的含菌量为重点。“各种牛乳,每立方糎所含之细菌,由十一月一号至四月三十号,不得超过十万;由五月一号至九月三十号,不得逾十五万,违者以不洁论。”
在牛乳之外,检查项目虽然不多,却环环扣在重点上。从盛装牛乳容器材质、牛奶瓶封口方式管,到乳牛的乳部清洁,全面管住产销环节的污染源。
到了雪糕店,卫生局检查员的重点检查项目,除了沸水制冰与场所卫生之外,又精心加入容器检查。政府规定“凡铜铅等器具,用以调制及盛载雪糕清凉饮料者”,一律镀锡,这是防止食物中毒的极致保护。
在1930年代,国人吃上了冰,接受了牛奶,更建立了冰品的安全规范,才能自信地大口吃雪糕。中国人的炎夏体验,从此大不相同。
*原文刊登于《凤凰周刊》第830期,原标题《改变中国人的炎夏体验:雪糕工业在1930年代崛起》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凤凰WEEKLY」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 ★ 为了更好的我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今年夏天,美国人全跑去欧洲了,因为这个地方真的太美了!纽约也有雪糕刺客?商家奇招频出,最后只能锁住冰柜……今年夏天必看的新片,我最推荐这一部,没有之一今年夏天,幼儿园抢不着娃了陌上花开1042 今年夏天,风遇见云,我遇见你|96年央企财务,人民大学硕士,温婉内敛也卖萌搞笑“雪糕刺客”刚走,“酸奶土匪”又来?且随诗吟:《月光下的鬼城》by 星如雨离大谱,雪糕刺客都消失了,我怎么还吃不起?雪糕刺客之后,共享单车也开始疯狂刺我的钱包了!雪糕刺客!把我彻底惊呆了~「雪糕刺客」消失了,蒙牛却靠冰淇淋狂挣50亿 |焦点分析且随诗吟:《夜雨》by 星如雨雪糕刺客不见了,莫非是偷工减料了?这个暑假,轮到酒店成“刺客”了雪糕混子还是雪糕刺客?测完23支网红雪糕,原来它才是顶流!今年夏天,袁泉的裙子直接封神了!今年夏天,年薪百万吃不起榴莲“刺客”消失,“贵族”下沉,高端雪糕真的走不通吗?别再穿“小白鞋”了!今年夏天最流行这样穿!显腿细长直,好看爆了!!“雪糕刺客”走了,现在我又被酸奶“刺”了一刀雪糕刺客没了!40支到手99元,一根2块多!放心给孩子吃的鲜奶冰激凌,冷链到家!K型经济:雪糕刺客和饮料刺客滞销,却有百万人新买了豪车“雪糕刺客”消失记:钟薛高们被抛弃了?比钟薛糕更狠!1800元一支的雪糕刺客,到底是谁在买?!不好过!今年夏天,澳洲真的难了...夏日裸睡神器!欧标一级安全认证的“雪糕被”,清凉软糯,大人小孩都能盖!消失的​「雪糕刺客」【老键曲库】Patty Smyth - Sometimes Love Just Ain\'t Enough真正的雪糕“刺客”,正在闷声发财!雪糕刺客走了,酸奶刺客又来了【北台湾老街】台北市第一个眷村· 四四南村(多图)今年夏天,中国华北这么热,究竟怎么回事?注意!美国也有“雪糕刺客”了!海边消费太夸张!且随诗吟:《骰子》by 星如雨今年夏天,朱珠的裙子直接封神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