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里1/3孩子在上数学课外班,我们为什么选择了不上?
看点 尽管“禁赛令”“双减”已经实行多时,但奥数在很多小学家长心中依旧占据了不小的分量。但是,面对班上有1/3同学都在上数学课外班的情况,下文父母却不为所动,坚定自己的教育规划。在他们看来,教育讲究的是适应孩子的个体情况,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鱼鹰有宝宝 (ID: thousand_and_one)
文丨鱼鹰鱼鹰 编丨May
因为之前写到,我和先生小学都学过奥数,有读者问:能不能分享一下小孩学奥数的经验啊?你们孩子怎么学的?
我回复说:我们孩子没学奥数呢。
读者特别惊讶,追问道: 难道你们真的“双减”了?我们这里“卷”得很啊,人家都学,我们也不敢不学……
现实确实是这样,虽然奥数班“明面儿上”被取缔了,但换一种说法的“数学思维”课,还是很流行。
我粗略估计了一下,漾漾班里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上机构的“数学思维”课。
但我们的确没有给孩子报课。到目前为止,二年级下学期,漾漾还没有一个语、数、英这样学科类的课外班。
我们是怎么考虑的?今天来仔细聊一聊。
先声明一下,我并不反对上课外班,也不会觉得自己家教育就更值得参考——说真的,完全没有这种底气。做父母,我们也是“小学生”水平。
今天所谈的,只是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家庭的一些思考。
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相比于别人在做什么,我们还是更关注:我的孩子是怎样的。
包括她每个学科的真实学习情况,哪些对她来说很容易,哪些理解起来要费些劲。这种深度的了解,我觉得绕不开更多的亲子相处,绕不开你在她身边的观察。
小学低年级正是作业少、亲子时间多、适于观察了解的阶段。
所以一、二年级我家大的原则还是“自然主义”的:
尽量少的课外班,尽量多的自由玩耍、自由阅读、亲子游戏、亲子互动。
漾漾有三个课外班:体能、游泳、美术。学校的课后课也只参加了一个:足球——绝大部分是体育类。
这一方面因为我们看重运动,看重身体素质,更主要是因为漾漾喜欢运动,所有项目都是她主动选择的。
运动也是给她很多成就感、给她自信的部分。
她出生在8月,这意味着在学校她始终会是班里最小的孩子之一,无论个头还是心智,很多同学都会天然比她先长半岁到一岁。
但因为跑得快,跳得远,身体灵活,她不会觉得自己很小,会有“我就像猎豹一样”的自我认知。
这种特点,也帮助她很容易交朋友。(六七岁小孩的游戏,很大比例是要跑来跑去、攀高爬低的,你懂。)
数学呢?至少现在她还没表现出特别的优势或兴趣。
一个小孩,在哪方面更敏感,有心的家长肯定可以看出来。
2021年暑假,漾漾的表哥天天来我家小住,我先生陪他们一起玩桌游,很明显的察觉两个孩子对数字、逻辑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这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天天家在湖南的小镇,在县里读小学,但他天然对数字敏感,这是掩盖不了的特质。
漾漾在数学上的理解力,显现出的是平均水平,不会那么突出。这和她在语言、艺术、体育上的如鱼得水,是能看出差别的。
漾漾的画。没有参照物,
都是她空闲时随意的涂抹。
激发孩子天然的学习动力
我们觉得无论学什么,在“最近发展区”内探索都是最有效,也最能带给孩子积极动力的。
最近发展区,是孩子踮踮脚、伸伸手、稍微努力就能够到的地方。学习难度在最近发展区内,最能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
反过来,学得太容易,会觉得无聊;学得太难,会太多挫败感,得耗费孩子跟父母的意志力才能支撑。
我们买过《小学奥数举一反三》这样的书,也在同学家看过他们在上的机构课程教材。那些题目,对于漾漾来说太难了,超过了有思考乐趣的范围。
她的最近发展区在哪儿呢?就在课本内容的稍微延伸。
比如像《53天天练》这一类的练习册,跟课本同步,每一页都会有一两道稍微难点的题目,出得比较灵活——这些题是她最爱去想、去琢磨的。
爸爸每天给她布置一页,会特意把难的题目标个五角星,写上“难”、“很难哦”这样的字眼。漾漾每次都会专挑爸爸说“难”的题目先做——这是天然的胜负欲,天然的好强之心。
你想想看,如果她每次一做,就发现做不出来,会有多挫败?有几个小孩还有动力再尝试呢?
自驱力一定是来自持续的正反馈。正因为爸爸说“难”,而她有时候能做出来,才会产生成就感、自豪感、“我能胜任”的自我认知。
在家里,父母可以灵活调整作业的难度,发现孩子总做不出来,就及时换成更容易的题目;发现她做得越来越轻松,游刃有余,就逐步把难度增加。
总之是确保她获得“既有成就,又有挑战”的体验。
我们觉得大量“刷题”是很难获得这种体验的。一定要控制作业的量,少而精。
会不会有一天漾漾也开始学奥数呢?有可能呀。如果我们发现奥数的题目已经进入她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了,她能从中感受思维的乐趣了,那就可以学。
实际上爸爸有时也会和漾漾一起讨论奥数题——和二年级的她讨论一年级的《小学奥数举一反三》。漾漾非常喜欢。
这就是孩子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追赶别人的节奏。
为什么漾漾愿意做爸爸布置的作业?
一是前面提到的挑战感、成就感;
二是爸爸总是会给正面反馈,就算做错了,思考步骤中有亮点,爸爸也能拎出来鼓励;
三是量真的很少,20分钟就能做完,每天晚上都还有和爸爸一起玩耍的时间。
有时候爸爸下班晚,漾漾总是一回家就赶紧把作业做完,希望等爸爸回来后,所有时间都能用来玩,哪怕五分钟、十分钟跟爸爸打闹都觉得很珍贵。
有朋友会说:那你为什么不让孩子提前学呢?把你说那些节奏提前半年,幼儿园学了一年级的,一年级学了二年级的,那说不定她现在学二年级奥数也ok了。
我们确实不会这样做。
我们更加相信,学习的本质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的思考是最重要的。要给孩子自己想、试错的时间,而不是一上来就把解题方法教给她。
很多的“提前学”,由于孩子本身的心智、能力还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主要就是大人总结各种规律、汇总同一类的题型,教给孩子,让孩子大量练习达到熟练。
有些“数学思维课”的教学方式也是这样:
排队问题,给你穷举几种情况,A情况这样做,B情况那样做,确保你每种情况都见过,下次考试能做出条件反射般的应答。
但这就损失了孩子自己琢磨、恍然大悟的过程。我们宁愿让她慢一点,享受这个自己思考的过程。
我看过一篇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的采访文章,他说,在他的课堂上,他不会告诉学生们应该怎么做。
相反,“我让他们自己来探索,每个人都把自己想到的思路写在黑板上,并且标上序号。即使没有一个人能一下得出完整解题方案,他们看到黑板上的各种思路,就会想到某几个思路可以结合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同一道题,在不同的班级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解法。学生的感觉也不只是在听,而是真感受到自己在参与。
”
“在课堂上头脑风暴的时候,他们尝试了很多错误或者绕远的解题路线,也就知道如何选择,才能离解决问题更近。”
罗博深说,有些家长会觉得这样做是绕远路,“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做一道题的时间够孩子在家里刷好几道题目,记好几个知识点了”。
但罗博深相信,那只是考试的逻辑,不是学习的逻辑。“靠刷题取得成绩,只需要看过足够多的题型,有很强的记忆力。但他没有获得真的知识,不是在动脑,也不会带来新东西。”
这一代孩子的确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考、高考也是很难回避的现实。
但我和我先生都相信,学习、升学这是两件事,如果从小就用升学考试的逻辑来安排学习,把竞争压力过度提前,这是对学习本身的伤害。
我们相信小低年级一定要“学有余力”,不疾不徐,从从容容,留有足足的弹性,到真的需要为升学拼一拼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蓄力。
当然啦,的确有些孩子是天资聪颖,提前学也好,课外班也好,都学有余力。肯定是有的。那心悦诚服接受就好。他/她们到时候升学成绩好也是应该的。
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不是要压过别人,而是,获得不断学习的动力,获得“我有力量”的体验和认知。
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作为父母的我们充分的接纳和支持。
我越来越觉得,养育是一条总会有新的风景、奇遇的开放的路,像阿甘一样,往前跑,拥抱当下就好。
鱼鹰有宝宝:鱼鹰,坐标北京,毕业于人大中文系,前《南方周末》报系记者、《Vista看天下》文化总监,创办过儿童绘本杂志并担任主编。家藏童书6000册。在这里记录生活感悟、非典型海淀家庭的教育碰撞。
女儿7岁半,海淀小学二年级,敏感而好动,爱读书更爱玩。最喜欢和爸爸自创各种游戏。 队友“科学家”,清华博士,航天科研专家,也是我眼里的天赋型育儿选手——因为他总能看懂孩子多变的小宇宙。欢迎关注。愿这里能让你对家、对爱、对有孩子参与的生活,都多一分信心。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