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儿子真是有点不爽。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沓沓,不怎么带劲。关键是和他讲一件事,他给我的回应弧线比小时候长多了,带点不情愿。如果我嗓门大或者是说带点命令的口气,他会选择忽视、假装没听见。虽然表面上也不算有啥,但平静的表层下像是藏着一股劲。
对了,他的表情和他喜欢的这个小玩偶如出一辙。
变了变了,这个之前跟我交流起来这么顺畅的娃,现在时常要来气我了我的教育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正当我唉声叹气时,听到了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分享的分享,心情一下舒畅了。
他说有一次开车带女儿上课外班,女儿坐在后座上喝咖啡。他担心咖啡洒了,就叮嘱了一句:“把咖啡杯放在卡座上,别洒了。”话刚一说完,他就觉得:坏了!
果然,女儿烦躁地冲他大喊:“我刚想放,你就提醒我,你说我放还是不放呢?我如果放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
于是王教授赶紧道歉,收回自己的话。
叛逆期的孩子最需要证明自我,他们尤其反感大人总是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优越感。
就像王教授的女儿说的“算你的还是算我的”,说得再直白一点意思就是:“凭什么你就默认我是个小孩啥也不懂,凭什么你觉得你比我厉害、还要来指导我?”
哎呀,我怎么也忘了,孩子的表现就是一阵一阵的,如果他原本好好的,突然在某个阶段很让人厌,变得难搞、逆反、歇斯底里、注意力不集中、疑似“多动症”、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蜜汁“癖好”等,大体就是进入新一轮的叛逆期了!就像我还在过去和大家分享过,娃处于6-8岁时的一些叛逆行为大家看看会不会很有共鸣一刻不停的动来动去,专注力还不如3岁,就像得了“多动症”到了这个年龄段,有部分孩子面临着幼小衔接,或者已经上了一年级,会比先前多很多需要静坐在桌子前写作业的时间。这时候他坐在那里,你多看几眼是很容易抓狂的——身体不停的扭来扭去,一会斜趴在桌子上,一会腰肢拧成一个大麻花;
笔杆要么放到嘴巴里嚼啊嚼,要么夹在手里转啊转,我一度还担心OK啃铅笔啃得中毒;桌子上要是有什么没看见过的新东西,那更是完蛋了,一定要摸一摸,玩一玩……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专注力出现了问题,而是6岁的孩子注意力的特征开始发生了变化。五岁前的孩子,比较擅长把视线聚集到某一点上,就会一直盯着手上玩的东西;而六岁的孩子的视觉特征会更具有拓展性,注意力会从某一点扩展到眼前的整个环境,目光转换能力增强,锁定能力减弱。
所以容易受干扰的娃,桌面一定不要有多余的东西,文具越简单越好。另外一方面,孩子的抓抓挠挠,啃啃咬咬,手上忙活个不停,可能也是紧张情绪的一种释放,毕竟一下子从傻玩傻乐的生活向小学生过渡了,总是会有一些压力和不适应的,妈妈们要及时帮助孩子疏导,学习的安排也不要塞得太满。
“为什么要管我,你好烦!”母子关系冲突不断,天天相爱又相杀进入小学阶段,最大的感触就是,每天都要面对无数次的亲子关系破裂。
我有一个小伙伴这样和我说:“晚上临睡前,看到孩子甜甜的睡脸,就觉得好可爱哦,一定要好好爱她。结果到了第二天早上,各种磨叽、不配合,眼看上学马上要迟到了,就忍不住一顿吼,孩子就一边抽泣一边说‘妈妈你怎么能这么对我,你是坏妈妈!’天呐,这一天天过的是什么日子!”其实最让妈妈受不了的,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娃对妈妈的态度开始变得格外的蛮横,会气鼓鼓的和妈妈开杠,甚至用最有杀伤力的话来刺穿妈妈脆弱的小心脏。其实是到了六岁,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蓬勃生长,以前是跟在妈妈屁股后面的小尾巴,现在是他要做全世界都围着他转的宇宙C位。一边想要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一边会对自己的无能、还要依赖着妈妈格外的懊恼,于是他们对大人的管教会相当抵触。乐此不疲的玩“下流”游戏,喜欢把“屎尿屁”挂在嘴上6岁的孩子对“下流”游戏都很感兴趣,比如把裤子拉下来展露自己的pp给大人看,或者时不时的偷摸一下妈妈的“奶奶”;开玩笑的时候,要是能顺带上“屎尿屁”,就会发出杠铃般的傻笑,完全停不下来。而这种让妈妈头疼不已的“癖好”到小学二三年级还会到达顶峰。稍小一点的时候,是因为这种出“洋相”的行为,大人看了反应会特别激烈,暴跳如雷,大声呵斥。而在娃的眼里,越能引起爸妈的关注,他就越觉得好玩,就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他的花招,玩到欲罢不能。小学以后还乐此不疲,是因为随着生长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增强,孩子会更加清晰的感知到男性和女性生理构造的不同,对“性”的兴趣和探索会格外的旺盛。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哼唧这儿疼那儿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年有一次,OK在公园跑步,不小心跌伤了,膝盖破皮流了一丢丢血。没想到,他连着好几天穿脱裤子时和我喊疼,要知道小时候他才没那么介意的。当时我觉得他“矫情”,后来才知道孩子到了这个阶段,确实会对外表皮的疼痛更加敏感。比如女孩子早上扎辫子稍微扯到头皮就会痛得跳脚,穿衣服的时候拉一下胳膊就大喊救命,虽然她们并不是真的受了啥重伤,但就是把这些疼痛看得很严重,感觉自己小命也要去了半条。对于这些情况,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配合他们演一演戏,维护一下他们的玻璃心。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一个特别特别真实的人性,就是非常在意自己的优越感。他们会不停地强调或者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如果是真厉害也就算了,很可能他只是专门盯着其他小朋友最弱的点来和自己最强的点比。你一定会很气他不求上进,只盯着别人差的地方,看不到自己应该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当我们如实说时他们根本无法接受,会更加用力地证明所有人都比他差。因为这种“站在宇宙中心”的小孩,是很难接受自己比别人弱的。于是他们更加不能接受在某样事情上的失败,一点点小挫折和不如意,都会把他们倔强、拧巴的小性子激发出来,哭闹到满地打滚、完全不要面子。我一个朋友说她小孩在小学一次跳绳测试,垫底得非常卓越,第一名200多个,她家娃倒数第一30多个。回家一问,她竟然泰然自若地说:“跳绳有什么难的,我就是懒得跳,第一名的动作根本不标准的啊,我随便练练就赶上他们了。”那种傲娇的口气,就像我们大人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总是会不断的找借口,神烦!但我们必须得克制住对这种浮燥不谦虚的厌恶,因为孩子开始用吹牛皮来掩盖自己的无能时,隐藏的是他们脆弱敏感的小心思,此时的他们是最需要妈妈呵护的。上小学以后的娃对于时间的概念已经有认知,知道时间是有“先后”的,六月份结束就会放暑假;但对于“时间长短”感知还是很麻木的,看动画片的10分钟过得飞快,做作业的10分钟像无尽的黑夜,想要通过认识时间来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孩子还很喜欢打听爸妈小时候的事情,能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当然也会突出冒出“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孩子对死亡的话题异常敏感,也会很担心“妈妈什么时候会离开我?”当然,叛逆期让我们频频焦灼的问题肯定不止以上几点,今天罗列的这些只是一些“共性特征”,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越大年龄的叛逆期,就越多掺杂着成长、家庭、社交总总影响因素。总之,这段时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很分裂—— 一方面他们希望事事都能按着自己的意愿来做;一方面又因为能力还相对弱小、很多事情没办法由自己完全掌控,又需要依赖大人,于是个性就会变得极端两极化,时常翻脸不认人。这也是因为孩子在经历叛逆期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自我中心”的建立——他们不再以妈妈为世界中心,并且会对摆脱妈妈作出各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