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58块钱去City walk,是吃饱了撑的吗公众号新闻2023-07-28 16:07来源:ONE文艺生活(ID: one_hanhan) 今天起猛了,发现压马路也要收费了? 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听说过“City walk” 也叫“城市漫游”。 它是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备受一线城市年轻人们追捧的生活方式。 “不是打卡式的四处奔走,不是限定时间的走马观花,而是在漫步与观察中感受城市脉络,触摸接地气的生活,从而彻底打开自己,放松身心。” 原本是一件挺好事儿,但当“City walk”成为一种收费项目的时候,有人好像从中嗅出了韭菜丰收的味道。 关于“City walk”该不该要钱,一部分人嘲讽,一部分人追捧。 今天咱们就浅析一下为啥一聊到“City walk”,网友们就开始dirty talk…… 在网上,City walk的价格在20多到几百块不等。 如果你光看到宣传单上的价格就展开嘲讽,那么原教旨主义会向你科普: “我们所体验的City walk 也是一种 old fashion。” City walk这个概念早起源于几十年前的英国伦敦。 让游客可以从历史建筑、皇室生活、文学背景等角度来深入了解伦敦。 网上有人分享自己早在2016年就在北京体验过一次付费的City walk。 说白了,当年的City walk类似于现在的精品导游团。 那时候网络还没有今天那么普遍,小某书App也没有上线,也没有什么攻略可言,人们想要认识一个城市最快的方法还是跟团。 而如今大部分人所认知的City walk,更偏向于“去向导”化的自由行。 不是找一个没有旅游资质的人行指南针在前面指导。 更不是一个压马路版的英语角。 不难看出,现在收费的City Walk活动中透着一股海派情调,有种故弄玄虚的「假精致」。 在这个“人人都不是中产,但人人都可以假装中产”的时代。 每个人极度渴望一个标签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区别于围炉煮茶,亮马河游船这种需要花钱的项目,街边散步的门槛更低。 这也是City walk 一夜爆火的原因:它微妙地夹在了既能证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又能让钱包不被掏空之间。 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市场。 没有人比资本更懂:消费不单是购买东西,重要的是创造品味和身份。 所以,没有门槛的散步,被创造出了门槛,成了最触手可得的小众消费。 当有人在网上质疑City walk不就是去当GAI溜子吗?总会有人跳脚:首先你不懂City walk,其次你不懂City walk…… 追究其原因很简单,“遛弯”这个名词太普通了,不够chill。 人类对自身日常行为的拔高,往往是从将原有的词换成新词开始: 社交媒体上的人们擅长用一个个光鲜的画面凑成理想生活的假象,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如何过好这一生。 只有把生活包装一番,它才值得被记录,被展示,被看见。 我们陷入了为了chill而chill 的怪圈之中,形式大于了内容,用表面上精致的生活状态来掩盖内心的焦灼。 几个英文单词就能将中产一天的行程无缝串联。 假松弛的伪装下,是真紧绷的生活。 我的一位资深产品经理朋友给我列了这样一个等式:标签化互联网思维+消费降级+精致主义降级 = City walk。 土气的时髦,贫瘠的文化,说到底都不过是浮躁的一门生意罢了。 其实在City walk刚刚兴起的时候,我就和身边的朋友发出了邀约。得到的答案不是天气太热不想出门,就是路线太远,交通不便。 与前几个月主打一个快、准、狠的特种兵旅游不同,City walk正好与之相反,强调的是慢、躺、摆。 这样一比City walk 彷佛是打工人量身定制的出行方案。 可现实是,我们这群打工人慢不下,躺不平,摆不动。 没有时间出远门,没有体力逛景点,想找个时间用脚步丈量一下自己生活的城市吧,但偏偏有人要用早鸟票、VIP、VVIP来区分三六九等。 用新瓶装旧酒,被收割的还是那群不明所以的韭菜。 更可笑的是,对生活如此过度包装,也正恰恰反映着我们的生活的贫瘠。 前几天上海武康路的无声dance被全网群嘲,“连松弛感都要装出来,都有固定的模式,他们真的我哭死。” 如果是真的随性摇摆,那我敬你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可从他们的动作中不难看出,大家都在模仿领头的黑人大哥,有些人动作做错了还要紧着忙着改过来。 既要显得与其他路人与众不同,又要在小团体中整齐划一,这本身就很矛盾。 留言区下面的高赞评论:那是中国人特有的紧绷松弛感。 是的,散步对我们来说已然是奢侈品了,松弛感也不再是属于我们东西。 《草木集》里说:“散步是最人性的生活节奏。” 而我们所面对的人性是疯狂内卷,节奏是周末加班。 作为一个赶早晚高峰的打工人,我们都很擅长如何找到用时最短的最优路线。 但如何松弛地在大街上散步却让我们犯了难。 城市就像一个榨汁机,它把时间和空间全部抽干,留下的那点小钱,还要为消费主义、精致陷阱买单。 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没有说走就走的City walk,只有24小时待命的City work。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用「悬浮」的概念来描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每个人都是高速行进的列车上的乘客,想抓住把手,让自己可以站稳,但这辆车太快了,晃晃荡荡的,车上的人也太多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抓到把手,很多时候要靠着边上的人才能站稳,脚下甚至没有站立的地方。” 是的,找不到落脚点的我们,光找个站立的地方已经艰难,谁又会关心列车路过了哪些地方。 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但我们好像又和城市无关。 我们缺的不光是钱,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窥探欲,对生活的新鲜感。 周末休息出门遛个弯儿,吃个早午饭,晚上去散步,这本是我们应该有的正常生活。 无需把它用产品化,造新词的方法把它和我们的生活隔绝开来。 或许更重要的是,从高速列车上下来,睁眼,抬头,感受自然的风。 写完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出门City walk了一下,就在我们小区里的健身广场。 半夜12点的北京,很安静,我坐在秋千上一抬头,能看到数不尽的星星。 我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通勤路上的旧宗堂,公司露台的黄瓜秧。 在那一刻我好像找回了消失的附近。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明码标价的社会,我们拿着屈指可数的工资。 但也别忘了,夏天的风,天上的星,明早的太阳,这些全都不要钱。 END 本文转载【ONE文艺生活】微信公众号,韩寒主编的ONE·一个 文艺阅读应用官方公众号,复杂的世界里,一个就够了。关注可搜索微信号:one_hanhan 。不想错过我们的老铁请动动你们的小手指点亮星标☆吧↓↓↓↓↓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