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设静音车厢,网友吵翻了公众号新闻2023-07-29 01:07出门坐高铁,遇到三种人会立刻让成年人火冒三丈——在车厢里大声公放短视频的大爷大妈,高谈阔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几个亿生意的大老板,和大哭大闹上窜下跳的小孩。如果想使这份怒火烧得更旺,只需要再补一句话:你选的是静音车厢。前几天,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愤怒吐槽静音车厢形同虚设。描述的场景,可以说让每个渴望在高铁上获得安宁、寄希望于静音车厢的“怕吵”乘客心碎。“座位前挂着提示标识,但全程车内依然充满了吵闹声,且没有工作人员管理。”(图/@经视直播)就连屏幕外的人都忍不住代入生气了:“说好的静音车厢,哪儿静了?”“诚招教导主任,来静音车厢当乘务员”在这个高铁吵架隔三岔五就要上新闻的“最挤旅游季”,静音车厢曾是年轻人心中最后的“出行净土”。——虽然很多人压根只听过、没坐过。对它的模糊印象,多半是源于网上的一个段子:“本以为静音车厢是高科技吸音,没想到是人工静音,有人说话乘务员就过来叫他闭嘴。”如果说普通的高铁就像丛林社会:某个车厢里能不能公放视频、能不能大声聊天打电话,全看谁的气势更足、吵架时嘴皮子更溜。那么静音车厢就直接快进到了学校自习室。不仅坐满了安静有边界感的乘客,甚至还标配一个负责秩序的“教导主任”。“好想去做静音车厢的列车员,谁不守规矩就叫他出去。”被这样的“秩序天堂”所吸引,最近越来越多人在坐高铁时,开始特意勾选了“优先分配静音车厢”的选项。本想接受一下文明社会的洗礼,却收获了五花八门的体验。根据对网上分享的总结,我发现“静音车厢是不是静音”其实主要取决于两件事——一是列车员劝导的力度,二是喧哗者的脸皮。体验最好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学自习室。(图/@想当废柴的小小小露)有网友自述在高铁开始启动的时候,会有列车员在过道提醒大家这是静音车厢,需要保持安静。于是之前还充斥着打电话报平安声、找座位交流声、视频公放声的车厢瞬间安静,大家都很自觉地带上了耳机。“安静度过四小时的感受实在太爽了,你们有机会也一定要试一下!”也有一些体验稍差的,感觉自己回到了高中的教室里——旅途大体上是静音的,但总有那么几个“不听话的学生”。比如一对非要在座位上聊天打闹的同伴,或者隔壁座位某个睡起觉来鼾声如雷的大哥。这时候,身为“教导主任”的列车员就出场了。正如段子里所说的,静音车厢的“静音”主要就是靠这位列车员。她不像其他同事那样会在整个列车之间来回穿梭,而是全程都很少离开这节车厢。遇到有人在座位上打电话、喧哗,会立刻提醒对方去车厢连接处。(图/@想当废柴的小小小露)如果对方继续在车厢内喧哗,还会劝说他不如干脆换到普通车厢去。主打的就是一个谁不守规矩谁社死。当然,也不是每个选择了静音车厢的人都获得了完美体验。“车厢照样吵得仿佛菜市场,只有我为了去静音车厢放弃了靠窗的位置,最后比坐在普通车厢里还生气。”很不幸,我朋友就是这类人。前几天他在高铁的静音车厢里呆了5个小时,除了前排座位口袋里塞着一场“请您静音”的注意事项清单之外,跟普通车厢没有任何区别。左边是领带大哥打工作电话,后边是中年大妈公放抖音,前面还有三四个小孩在大声闲聊+背课文。最后他不得不翻出了常备的降噪耳机,只可惜屏蔽了嘈杂的白噪音之后,反而让耳边尖锐的喧哗人声更加凸显出来。噪音一样都没少听,反倒因为车厢报站的音量比平时小,害得他差点错过下车站点。“哇,我要的静音车厢,可不是这种静音啊!”静音车厢难静音在网上的相关讨论中,有一句话总是高频出现:“明知自己要打电话、聊天,带孩子的,为什么非要选静音车厢呢?”似乎默认这是一项成熟的业务——铁路方的规则明确、在乘客心中也是约定俗成的规范。甚至不乏有人建议,在静音车厢大声喧哗,应该像在高铁上抽烟一样罚款、上黑名单。但事实上,它并没有这么“神通广大”。国内高铁第一个静音车厢是2020年12月份在京沪高铁上开设的,后来推广到成渝高铁,至今加在一起也就不过十几个车次。前几年坐高铁的乘客不多,更是没人拿它当回事。直到今年旅游潮、出行潮一波接着一波,因为“车厢太吵”爆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静音车厢才算迎来第一场迟到的“大考”。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静音车厢主要提供给“在旅途中有休息或办公需求的乘客”。相比于对乘客公共素养的要求和限制,这更像是一种筛选乘车偏好的特色服务。如果你想在车上睡觉,或者安安静静地做个PPT、旁听个会议,那就选择静音车厢。车厢上方小电视会被调成静音,广播音量是普通车厢的40%,餐售人员在静音车厢会停止叫卖,改为向乘客出示商品清单的“无声模式”。为了不让旅客错过报站,一些车次还推出了“一对一”的提醒到站服务——看起来挺费列车员的,终于知道每个车次上为什么只设立一个静音车厢了。对乘客的限制自然也有,但多半以倡议为主。班主任可以让不听话的学生“去走廊反省”,列车员可不能。当有人造成噪音的时候,乘务员的职责是“轻声引导”。如果不听劝告,在有空余座位的情况下可以将其劝离到普通车厢。但你要态度很好但硬是赖着不走,说实话列车员也没啥办法。(图/@中原铁路)至于很多网友想象中的“静音车厢=无儿童车厢”,那更是不沾边。在购票页面弹出的提示中,仅仅会“建议带婴幼儿出行的家长不要选择静音车厢”,因为婴幼儿会不受控地哭闹。换句话说,具有一定自控力的儿童照样可以买票、坐车。在一些网友的描述中,列车员“维持秩序的严格程度”往往也很看气氛。如果车厢一开始就很安静,那么当有人发出噪音时,就会提醒的比较及时。可当整个车厢都在各闹各的,也没人投诉“太吵”,列车员可能就不管了。……想想也很合理,反正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劝说”“引导”而已。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bug——并不是每个静音车厢的乘客,都是在谨慎评估过自己的需求之后,做出自愿选择的。在目前的机制下,静音车厢在购票环节不过是个类似“坐窗还是坐过道”的偏好选选项。也就意味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勾选“优先静音车厢”,那么普通乘客也很有可能被随机分配进去。大学生跟朋友出去玩,不小心买到了静音车厢的前后座;偏偏遇到了个格外严格的列车员,隔着座位聊一句八卦都感觉自己干了什么坏事,只能对眼神。年轻妈妈带着自己6、7岁的孩子坐高铁,买票时看到车次旁那个“静”字,以为孩子只要不哭闹不大叫就没问题。没想到“静音”指的是不能说话,结果被提醒了好几次,全程又后悔又尴尬。更不要说那些上了年纪的乘客,很多人对这个概念都很陌生。往往凭借经验,觉得自己不在车厢里高歌、吵架,就已经算是静音了。咱嫌弃旁边的大叔大声打电话“真是没素质到家”,结果大叔被叫停的时候还一脸困惑:“啥?坐个高铁还不让说话了?”(图/@看看新闻)一节车厢承载不了人们对社会共识的期待公平点说,最近大赞静音车厢的人,很多可能并非这项服务本来预想的受众。想要的未必是像电影院、休息室般鸦雀无声的氛围,而是有边界感的公共环境,和尽力不打扰陌生人的社会共识。一个佐证是,在网上被反复拿出来讨论、咀嚼的,并非静音车厢里调小的音、停止叫卖的小推车;而是那个帮忙维持秩序,负责对不文明现象“重拳出击”的乘务员。按照这样的标准,前几天流传的一个视频恐怕得被封为模范静音车厢——虽然它实际上并不是。在开往昆明的高铁上,一个列车员出面要求家长管好孩子。直接走到座位前,像老师一样要求孩子“坐好”。(图/@经视直播)评论区强烈希望她不仅要管孩子,最好也管管开公放、大嗓门的大人。就像大家对静音车厢的期待——似乎一个代表“官方”的形象出面维持秩序,就能让所有人瞬间学会统一的文明规范。然而就算你对这样的静音车厢动心,也不得不强迫自己忽略一个事实:无论是“仗义执言”的列车员,还是静音车厢的“教导主任”,都没权力将一个高铁上公放视频的乘客赶下车。更不要说那个早就被提出过的疑问:静音车厢不能喧哗,意思是普通车厢可以随便喧哗吗?这恐怕与年轻人对公共空间的期待背道而驰。静音车厢并不是国内独有,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火车上都设有静音区。但如何静音?无一例外全靠自觉。起作用的不是列车员的频频提醒,而是车厢内心照不宣的安静氛围,以及有人弄出大动静时对面陌生人的一瞥。因为共识存在,于是你心虚地知道自己过界了。如今每次有高铁吵架的新闻发生,各方就动辄吵到攻击素质、侮辱人格的程度;恰恰说明我们还远远还没到形成共识的时候。有人希望在公共空间内获得安静的、有边界感的环境。但同样有人认为“安静车厢”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诉求。(图/@看看新闻)作为国内主要交通工具之一,高铁上聚集了各个职业、各个年龄段、各个身份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有机会跟形形色色的人有这样长时间、近距离的相处了。巨大的出行需求、密闭拥挤的环境,也让观念差异碰撞出更尖锐的矛盾。所以别指望静音车厢能解决一切了。未来的高铁上,恐怕还有很多架要吵、很多气要生,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但你猜怎么?社会共识、文明规范,往往都是在这样的争吵诞生的。总有一天人们会吵出个答案,当然也有可能始终吵不出来。但无论如何,都比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不要喧哗”的标识上,要来的更靠谱些。读完点个【在看】👇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