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文名就是低人一等?!华裔女孩愤怒控诉海外“姓名歧视”,网友吵翻!
前不久,一名在美国的华裔女孩叶欣媛(Xinyuan Ye,音译)在自己的TikTok上发布了一段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通过“改名”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故事,引发了很多讨论。
叶欣媛的英文名是Sage,但这个名字只在点餐这类的情况下使用,平时在其他的公众场合,包括学校里她都是使用自己的中文名拼音。这其实对于很多华裔群体或者留学生群体来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TikTok
直到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的中文拼音名字成为了一个无形的阻碍。
她在视频中表示,在使用中文的名字的时候,几乎很少人会提到自己或者叫自己的名字,这让她感觉有时候很难融入,但是使用英文名Sage的时候,却可以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甚至在社交媒体LinkedIn上也能获得更多猎头的询问,交友软件中获得更多的点赞和匹配。
Insider
这种关注度的提升也让她变得更加自信,而她也提到了她出生在美国的弟弟,因为弟弟从出生就有英文名,所以和她并没有同感,不过好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父母也很赞同她计划更改护照名字的决定。
Mirror
叶欣媛的遭遇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许多人表示,虽然拥有自己本民族的名字很酷也很值得骄傲,但是事实就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名字所带来的歧视问题还是比较严重。这直接体现在职场和校园中,亚洲名字很少被提及,更有不善意者会直接嘲笑忽视。
精英女孩远嫁澳洲因华人姓名被歧视
杰拉尔丁·谭(Geraldine Tan)出生在新加坡,从小爷爷就教育她要永远记得保护好自己的姓氏,而她也很喜欢自己的姓氏,因为她认为这不仅代表了家族的历史,还能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从哪里来。
Mamamia
但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她31岁的时候却面临了因不改名而长期失业的困境。
事情的起因就是她和未婚夫移民到了澳大利亚,事实上,作为资深编辑的她在新加坡就业从来都不是问题,甚至可以说有很多工作可以任她挑选,但是自从2016年搬到澳大利亚后,她的事业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据说,在抵达澳大利亚墨尔本后的18个月里,是她职业生涯中最黑暗的时期,每次投出简历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放弃新加坡极具前景的事业来到澳大利亚是不是一个笑话。
Mamamia
2017年,杰拉尔丁申请了一份编辑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等待后,还是被拒绝了,她试图询问原因,对方给出的答复是“她没有正确的经验”,这显然是可笑的,因为在编辑行业那么久,“没有经验”这个理由是荒唐可笑的。
之后她依然四处碰壁,直到2018年。当时,在她与未婚夫结婚后,虽然没有法律上改姓,但是在生活中从夫姓,很快她就意识到,自己的屡次找工作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自己的名字有关。
Mamamia
在结婚后不久,她发现之前应聘的职位再次抛出,如此难得的机会,她毫不犹豫提交了申请,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她在申请材料中用了新的名字,出乎意料的是对方很快就给予了邀约面试的答复。
但是在进入到面试流程时,该公司意识到她就是之前被拒绝的申请人后,没有进行任何解释便不再回复,这让她隐约意识到,公司所谓的“缺乏经验”可能指的是她没有一个盎格鲁姓氏的名字。这不就是妥妥的姓名歧视,职场霸凌?
BBC
如果说杰拉尔丁的遭遇只是个例,那么这份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15年的研究数据就更值得我们思考。
据调查,同一份工作的招聘中,很多名字听起来像中国、中东或土著的求职者接到面试电话的可能性,要比名字是纯正英文的求职者小很多,而且同样的工作面试机会,中国人需要多提交68%的申请,与工作能力无关。
在英国,纳菲尔德学院社会调查中心(CSI) 的研究人员表示,与白人同行相比,来自少数民族背景的英国公民平均需要多发送 60% 的求职申请才能获得雇主的积极回应,其中巴基斯坦裔必须多提交 70% 的申请,尼日利亚和南亚裔要多提交 80%,中东和北非裔要多提交 90%。
而改变这个情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改名。
事实上,这种职场隐形歧视在西方国家并不小众,不仅仅是华人群体,穆斯林背景的求职者也困难重重。
BBC
24岁的Miriam Animashaun在2016年以 2:1 的成绩从南安普顿大学毕业,并获得了经济学和哲学学位,当时,有很多同学在毕业之前就收获了offer,而在悉尼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实习过的她,却她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找到工作。
据悉,她需要投出超过35份申请才能获得一个面试的机会,之后为了方便找工作,她不得不更改了自己尼日利亚的姓氏。
对此,种族平等智库Runnymede Trust的副主任Zubaida Haque博士无奈地表示:“现在很多都是无意识的偏见,无论你的学位或教育程度如何,人们仍然会根据你的肤色、宗教信仰和种族来看待和对待你,而不是根据你的能力。”
说中文不时尚?
中文名很土?
对于民族的自我认同感,也包括对于姓氏的认可,因为在中华文化中姓氏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家族和民族的纽带。
前段时间,“国泰航空歧视乘客录音曝光”的新闻在国内外不断发酵,引发了很多人对国泰航空的不满,许多人表示“歧视中华文化”在国泰航空算是一种“传统”。
事实上,早在2017年,国泰航空就出现过“换名牌风波”,导致国泰航空不得不对外宣布,香港及台湾空乘挂在胸口的名牌,由只显示英文名字,改为中英文名字并存,以证明内部并没有歧视中文名字。
观察者
当时就有人评价道,一切的源头都是国泰航空内部有不成文共识,那就是中文名土气,不高级。
中文名字真的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现在TikTok上还有很多博主做起了帮外国人起中文名字的生意,而且还真的吸引了很多外国朋友们的关注,毕竟对于西方很多人来说,东方古老的文化和文明是神秘的,而且有学习价值的。国泰航空的这群人觉得中文名土,无疑是浅薄的。
TikTok
其实很多海外名流对中文是有兴趣的,即便他们并不真正理解中文的具体含义,例如贾斯丁比伯在身上纹了个“怂”,媒体问他原因的时候,他回答道自己认为那是follow heart的意思,闹了个大笑话。
反观国泰的这些员工,如果对自己的文化都不能做到认同,反而自我否定,那么他们的归属感应该挂靠在哪里呢?
最后:
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本民族的名字,不是为了刻意讨好谁,而是最基本的传承和尊重。
在中国,每年都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华学习工作,他们有的为了方便中国朋友更好地记住自己,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也会给自己起一个有特色的中文名字,不过我们也没听说过有哪个外国人会因为用外国名字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在文化交流中,名字其实和流通的货币一样,承载的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在海外生活中,如果有外国友人愿意认真地尝试拼读中文名字,也能让我们感到尊重和温暖。
名字是每个人专属的符号,而不是刺向他人的利剑。
Mirror、TikTok、LinkedIn等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任意输入关键词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种英国好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