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逝世:除我自己之外,我不想让任何人信服什么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逝世:除我自己之外,我不想让任何人信服什么

公众号新闻
据德国媒体消息,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Martin Walser)当地时间7月28日在家中逝世,享年 96 岁。他是德国的国宝级作家,被称为“文学君主”。

马丁·瓦尔泽,德国著名作家。

马丁·瓦尔泽,1927年生于德国博登湖畔的瓦瑟堡,父母经营祖传下来的餐馆兼旅店,父亲在他十一岁时病逝。他很早就帮忙经营餐馆,做过账,也运过煤。1944年他应征入伍,1946年上大学。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写作,1953年参加堪称联邦德国文学家摇篮的四七社活动。1957年,瓦尔泽发表处女作《菲城婚事》,从此成为职业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惊马奔逃》、《迸涌的流泉》和《批评家之死》等。

瓦尔泽曾获得国内外多项文学大奖,包括著名的德国书业和平奖、毕希纳奖等。他被认为是德国战后文学史上,除了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外,最负盛名的作家。

瓦尔泽的小说主要反映德国的现实生活,主人公大多是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揭示他们寻找个人幸福以及在事业上的奋斗,瓦尔泽侧重描写人物的精神生活和感情纠葛,并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德国书业协会在向他颁发书业和平奖时称:“瓦尔泽以他的作品描写和阐释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现实生活,他的小说和随笔向德国人展现了自己的祖国,向世界展现了德国,让德国人更了解祖国,让世界更了解德国。

下文刊发新京报书评周刊于2016年对瓦尔泽的专访,作为纪念。


 
和亦敌亦友的同代人君特·格拉斯迥然不同,瓦尔泽的写作在涉及历史问题时,几乎不用政治性或群体性的公共语言,他认为写作是个人化的表达。在德国,曾有人批评他“把良心私有化”,他不予申辩。在瓦尔泽眼中,如果写出了《铁皮鼓》的格拉斯是一个热衷于教育大众的人,那么他就只是一个表达信仰的人。

 

然而,即使写作对于瓦尔泽来说是私人化的,他的一生仍然经历了诸多风浪。“瓦尔泽是制造政治雷阵雨的作家,”德语翻译家黄燎宇这样评价他。瓦尔泽不仅在2002年出版的《批评家之死》因涉及“犹太/种族主义”敏感禁忌话题在德国媒体及文化界掀起轩然大波,更多的人记住他,则因为他在1998年获德国书业和平奖时在保罗教堂的一场演讲。

 

在那场演讲中,他不仅承认自己至少有20次遇到集中营画面时“扭头不看”——此举违背了“正视”历史的道德律令——他甚至明确反对在柏林市中心修建犹太大屠杀纪念碑的计划,因为这无异于“把耻辱化为巨型艺术”。讲话结束后,包括联邦总统在内的现场听众起立鼓掌,但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主席指责瓦尔泽是“精神纵火犯”。瓦尔泽对奥斯威辛被“工具化”表示不满,他认为个人对历史应该自发性反思,“奥斯维辛”这个字眼,不应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道德大棒”,否则人们无法自由思考。但他百口莫辩。


瓦尔泽在朗读新作《一个寻死的男人》(歌德学院供图)。


时间过去近20年,瓦尔泽已不再和当年那样怒发冲冠,在德国文坛经历了长期戏剧化的斗争后,他越来越相信,要为自己写作。2008年,受歌德学院(中国)之邀,瓦尔泽首度访华,与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就文学创作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激烈讨论。2009年,他因其小说《一个恋爱中的男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再次造访中国。今年九月,瓦尔泽携带新著《童贞女之子》和《一个寻死的男人》第三次来到中国。

 

瓦尔泽变得更温柔了,他在2002年以后的写作重心,移向了人性中更柔软的部分,关于爱情和背叛,关于衰老和死亡,关于信仰。这些看似远离公共性的命题,柔软外壳下包裹的却是某种稳健的内核——“除我自己之外,我不想让任何人信服什么。如果我能信服我自己,那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柏琳


我们相爱,
并不一定要具备相爱的知识

新京报:你在2011年写成的小说《童贞女之子》即将迎来中文版,这本书在德国被评价为“一部狂野而包罗万象的小说”,你如何看待这部作品?


瓦尔泽:《童贞女之子》探讨了一个人整体性的存在,只是故事的发生限定在多瑙河-博登湖区域。这部小说中代表了我人生中的一切,难以概括。它涉及对基督教信仰的看法,对语言价值的看法,对爱情和背叛的看法等等,所有我生命中重要的主题。


新京报:《童贞女之子》的主人公珀西被母亲告知,不需要男人就生了他,他就像一个“现代耶稣”。然而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父亲,但最终可能是他父亲的三个男人都死了,这悲剧性的结尾是有怎样的寓意呢?


瓦尔泽:我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耶稣在我的潜意识中就存在了。这部小说并非要表现耶稣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危机,事实上,后来出现了可能是他父亲的三个男人都死了,这三个男人都没有让他信服。


我创作这个形象的关键是:主人公珀西问芬妮妈妈,他的父亲是谁,妈妈说我怀上你是不需要男人的。这样一句荒谬的话,珀西就相信了。他觉得自己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怀疑。长大以后,他并没有因为掌握了普遍性常识而放弃母亲给他灌输的想法,坚持自己是个没有生父的孩子。他不愿意传播自己的信仰,但他希望能够保留自己的信仰。


新京报:传播信仰需要依赖语言和文字,而语言和文字代表着知识,这本书里表达了很多对于知识和信仰关系的思考,在这方面,我知道你深刻地受到了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的影响,能否具体谈谈?


瓦尔泽:这个问题我可以说一辈子(笑)。克尔恺郭尔是我需要的人,我花了十年来阅读他。洞悉一切事物的克尔恺郭尔说过,“我们得到的知识太多,对知识的用途又知之甚少。我们还没有开始真正的行动。所有人的存在都需要实践,不然存在就没有意义。”他一生用了很多笔名来写书,教导大家怎样去实践,告诫众人不要总做一个思想者,而应该去体会真正的存在。


克尔恺郭尔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方法来阐述宗教信仰,宗教永远不是一种可以直接体会的存在,而需要一种间接的感知。比如他说过:我们永远是在一种对立的形式中去体会存在。这句话又把我导向了我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卡尔·巴特的一句话:“神学在任何状况下都必须有叙述性。”


在《童贞女之子》里,信仰问题并没有纠结于神学家的推理,而是借助于生活经历的叙述。珀西有一个尊敬的导师法茵莱茵教授,对于信仰的表述更多来自这个人。法茵莱茵曾说过一句话,可以看做这本书里探讨信仰问题的基础:“我们信仰的,比我们知道的多。”这句话适用于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比如说,我们相爱,并不一定要具备相爱的知识,而是你相信我爱他,就可以去爱。


另外一句话,也是法茵莱茵说的:“信仰就是攀登并不存在的山峰。”信仰是一种天赋,就像乐感。而如果每次都企图寻找词语来表达信仰,一定以失败告终。现在的词语都上过学,学校里全都破坏了信仰的能力。知识者的知识都来自他人,而信仰者可以立足自身。


《童贞女之子》,[德]马丁·瓦尔泽 著,黄燎宇 译,译林出版社 2016年10月。


 
坏小说才会去改良社会

新京报:谈到用语言来表达信仰的不足,你似乎一直对语言的价值有怀疑,并且不认为谎言是不道德的,是这样吗?

 

瓦尔泽:我曾有过一个不严谨的表述——认为谎言只是语言学的问题,这里我需要重新解释。在真实生活中,很多人是出于爱才去撒谎,为了爱而牺牲真相。但为什么大家对谎言都有负面看法?因为上层建筑,无论是国家政权或是教会,他们害怕失去统治权,所以想让所有的臣民都如实说出想法,以此来巩固统治。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为了刻意掩盖其本意,并把谎言看做是一个与道德有关的概念,但谎言其实只是一种统治形式的产物而已。在实际语言中,真实和谎言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说谎言是如何败坏了道德,是一种廉价的道德宣判。对于作家来说,谎言是一种生产力,我们可以把谎言作为真话的对象去描述,而不做道德判断。


新京报:那么对于作家而言,小说的用途是什么呢?你曾说过“乌托邦是小说的命根子”,你认为小说可以有改良社会的功能吗?


瓦尔泽:坏小说才会去改良社会呢。我永远为自己写作,不为别人写作。作家怎样认识社会?说到底,在于怎样认识自己。每一个作家首先需要描绘自己,在历史中寻找自我肖像,建立与历史的关联。小说的功能大于社会批判。任何一本以社会改良为目的的小说,都是一个“善意的错误”。


我写作,是因为我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模样,生活中的“匮乏”是我的缪斯。为什么我要发表?因为我想知道自己对于生活缺陷的这种体验,究竟是个体认识,还是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发表之后从读者的反映来确信,我并不孤独。


新京报:你说自己的写作受到尼采非常大的影响,这是指什么方面的?


瓦尔泽:我从15岁开始读尼采,之后从来没有终止读他。我的床头柜上永远摆放一本尼采的书。我认为尼采是最伟大的德语作家,所有的作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在我看来,尼采作为一个作家,语言表述尤其准确,他在尝试做一种努力——描写我们如何获得一种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他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可以成为别的作家使用语言准确性的标尺。


尼采在哲学理念上没有表现得比其他德国哲学家更优秀,他并没有创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却是哲学语言精准性方面的天才。比如德语里有一个词表示“良心不安”,尼采说:良心不安是指你的性格配不上你的行动。就是说你的性格太弱了,配不上自己的举动。尼采不是要创建一个体系,他对哲学的描述极度贴近个人生活。我希望自己也能具备这样的特性。


《批评家之死》,[德]马丁·瓦尔泽 著,燎宇 译,KEY·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德国现在
是世界上最没有危险性的民族

新京报:作为一个和联邦德国共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你曾明确反对把奥斯维辛当做“道德大棒”,很多人说复杂的德意志历史让当代德国人来背负,是过于沉重了,“正常化”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你是否认为而今德国人的精神状态不正常?


瓦尔泽:你需要小心自己提的这个问题哦(大笑)。我的家族1722年之前定居在瑞士,1722年搬到德国,之后就是正宗的德国家庭了。我对于德国人的了解,首先来自阅读。荷尔德林、席勒、布莱希特、尼采、黑格尔……我对德国的体会是通过文学和哲学来获得的,而非来自一首民歌或一场战争。像康德、荷尔德林这样的德国人,大家看他们的作品,怎么会觉得德国人思想不正常,精神不自由呢?从我的家族经历和知识分子的传统来说,我认为不存在这种精神不自由的问题。


新京报:对于一个先产生了歌德和尼采,后来又产生了希特勒和戈培尔的民族,一个既有瓦格纳又有希姆莱的民族,德意志又有“诗人和哲人”,也有“行刑者”,你如何理解当代的德国人?


瓦尔泽:的确,在20世纪德国人做了很多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现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没有从前那么自信。但是我们又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德国现在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危险性的民族——可以不用制造出很大的声响,就获得平静的生活。


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如果你观察赛前演奏德国队国歌的场景,你就可以看出,他们在唱国歌时很害羞,低一点头,嘴唇轻轻蠕动,不会大声唱出来,这就是德国人现在的状态。当代最典型的德国人就是安格拉·默克尔,我是默克尔的崇拜者。


《一个寻死的男人》德文版书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原文刊载于2016年10月1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B03版。作者:柏琳;编辑:张畅、小井、申璐。导语部分校对:卢茜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新京报·书评周刊》7月28日专题《现代的尺度:亚当·斯密与苏格兰启蒙运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西贝贾国龙:我不焦虑,我不冒险,我不担心,我不强求稻盛和夫:为什么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78刀的菜太贵!美国作家吐槽经济不行,被全网嘲讽...“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一个被隐藏了28年的名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脊梁”“我侵权我自己?”摄影师怒怼:我不接受!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去世,曾被称为“当代的歌德”最后3天!涨价前,我真的不想任何人错过!宾州斯通利花园(Stoneleigh garden),春色美景德国作家斯坦尼西奇:写作者不能为了更具煽动性而改写事实或历史 | 专访春意阑珊的黑山Custer州立公园游记集市里的《文化采风》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去世,新作中译本将由理想国出版世界打击贩运人口行为日:帮助每一位人口贩运受害者,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我逢人就推的语文老师,不想让任何妈妈错过!(24小时删)做技术的人去创业,需要克服什么障碍?在国外最出名的中国作家是谁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私人信件拍卖,揭秘两次空难幸存始末“德国文学君主”马丁·瓦尔泽逝世:“我只为自己写作”逢人就推的语文老师,不想让任何妈妈错过!渡十娘|纽约意大利黑帮电影的投射者——马丁·斯科塞斯女儿衣服什么污渍都不怕了,就靠这个食品级洗衣粉(明10点返团)姆明:我喜欢你,我不想让你伤心美国作家连逛3家中国Costco被惊呆:不说经济不好吗?怎么都抢着买苏格兰奥克尼岛(Orkney Islands),沿途农家[8月4日]科学历史上的今天——默罕默德·马丁·阿塔拉(Mohamed Martin Atalla)柏林探访:马丁·海茵如何管理400人的建筑事务所布林肯在沙特称:没让任何人在中美间选边站,但是…恒大总负债超2.4万亿;浙江:除杭州市区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腾讯客服回应微信号回收丨邦早报也聊聊俄乌战局和乌军的夏季大反攻美国作家连逛3家中国Costco被惊呆!不说经济不好吗?怎么都抢着买她不想活成任何人的小可爱女儿衣服什么污渍都不怕了,就靠这个食品级洗衣粉|开团俞敏洪首次透露自己的遗嘱:除了给家人必要费用外,全部支持教育成龙哀悼,一代大师逝世:“我走以后,我的骨灰不要了”2023雨果奖入围揭晓: 4位中国作家入围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