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万元“北大清华研学游”,变成与校门拍照?“拆盲盒”式研学团背后的火爆生意与乱象
“
“只旅不学”“游而不学”的问题,还在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这让研学旅行的价值大打折扣,要让研学旅行发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必须坚持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与公益性原则。
01
违规预约139人进北大,研学团收费150万
据北京大学校友网消息,7月21日,北大校友工作办公室工作发现,一支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
7月24日,北京大学保卫部发布通报称,目前,北京大学已关闭46名校友的预约系统权限。
无独有偶,据《北京青年报》报道,7月12日,有家长曝千元清北研学游校门都没进……调查发现,目前“货不对板”“价高质低”是研学被吐槽的高频词。
实际上,从7月初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提前预约的游客开放参观,且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
02
研学为何成了“盲盒” 式旅行?
“清北学霸零距离”“我在故宫上大学”“跟着院士去旅行”……今年暑假,形形色色的“研学”线路引爆北京旅游市场。然而,价格不菲的研学游却屡屡出现“货不对板”的现象。“名校参访”变成“校名拍照”“学霸伴游”以“拼团演讲”替代,“故宫探秘”换为“景山俯瞰”……
尽管有些“游学项目”名不副实,但预约还得靠抢。
据携程数据,今年研学旅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了超30倍。
在某旅行类手机软件上,以“北京研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着“名校参访”、“清北名校学霸营”等字样的产品占据了主流,但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咨询时,多位工作人员表示参观行程无法保证:“预约都是靠抢的,如果约不到票你可以退团”“清华、北大不确保入校,去不了的话,会有一些替代景点,比如天坛、景山、航空博物馆、欢乐谷。”
研学团的日程安排变成了“拆盲盒”。据北京新闻广播,某研学领域从业者也抱怨说:“现在所有人变成了抢票机器,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到12点不间断,第二天早晨还要再抢。然后还有一组人专门处理投诉,投诉很多,因为所有的行程我们现在自己都是茫然的,都是开盲盒。”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葛磊对北京新闻广播表示,可以动态优化调整门票预约制度,改变“一刀切”:“过去三年绝大多数景区、博物馆采取线上预约机制,这给黄牛票倒票提供了一些灰色空间,需要从技术上防范。另外应该还保留一些特定渠道购票,比如对长期合作的研学单位,保留一部分线下买票的方式,多渠道改变重点景区‘抢票难’的问题。”
然而,即使抢到了票,花费几千元参加了研学旅行,结果也可能没想象得那么美好。
一些研学旅行,虽然打着学习的名义,但从行程看,仍以游为主。在路线设置上,甚至和旅行社推出的普通旅游线路无明显区别,研学地也只是“走马观花”式参观。
褪去滤镜,在40度的高温下,这些学生们的真实研学现状往往是排队几小时,等不来故宫的门票;花5千元报名费,被带到了“假清华”;早上2点起床,看3秒天安门升旗,下午还要转战爬长城……可以说是走最极限的行程,听最敷衍的讲解。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同时,由于当前研学机构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较差的服务体验,也让部分家长直言:“与其报名研学,不如自己带孩子玩一圈。”
03
研学市场野蛮生长
研学并不是新兴的旅游项目。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2-2020)》首次提出要“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和原文化部等11个部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或营地”名单。
近3年来,研学规模逐年扩大,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一组关于研学旅行数据,2019年全国研学旅行人数增至480万人次,2021年达到494万人次,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有平台统计显示,今年7月,“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超过亲子游大盘涨幅,多地博物馆一票难求。
《2023-2028年中国研学旅行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随着投入的增加、管理的改善和市场的拓展,研学旅行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将会非常乐观。未来5年,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或将达千亿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太多企业和个人开始涌入其中,试图分一杯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前5月,我国新增研学旅行相关企业322家,同比增加79.89%。
据财联社报道,数据显示,岭南控股(000524.SZ)旗下广之旅今年上半年组接待的研学人数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超2倍;预计1-8月,广之旅组接的研学人数规模将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
研学游市场火爆,亦是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因之一。岭南控股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2400万元-3100万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公司亏损近亿元。众信旅游(002707.SZ)则预计,上半年盈利将实现至多61.66%的增长。中青旅(600138.SH)也披露,公司上半年预计扭亏为盈。
产业经济研究咨询机构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认为,当前研学游的火爆是多因素共振的结果。教育越来越卷,家长对这方面也更加重视;此外疫情期间研学游几近停滞,需求被抑制,市场重启后导致出现报复性反弹。
04
如何规范?
研学游在带火旅游股的同时,其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价格奇高、货不对板、涉嫌违规等问题正在不断“消磨”消费者的信任和热情。
梳理多个案例发现,研学游消费中,因行程临时更改无法成行所带来的投诉,商家往往通过与消费者协商退款的方式最终私了解决,全程千元的团费,达成的退款金额一般多在百余元。
那么,商家临时单方面更改行程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是否可以认定为欺诈?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告诉南都记者,消费者购买研学产品后与商家之间建立合同关系,商家应该按照约定保证消费者可以去名校等行程所列地点参观,否则构成合同违约,消费者可以选择解除合同,并要求退款。“至于认定商家构成欺诈还是有难度的,因为需要证明商家根本不可能提供消费者参观名校的服务却进行宣传,但实际上还是有可能提供这种服务的。”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研学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鱼龙混杂,部分社会机构、个人以科普研学之名,开展各类名不副实的旅行活动,加上我国研学旅行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业标准,导致研学旅行准入门槛低,存在定价规则模糊、项目层层外包、产品资质不齐、安全问题难以保证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鉴于研学项目涉及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等多个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相关部门应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
这几年,国家及地方也在出手规范。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7月11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布暑期出行温馨提示,其中也提到,要注意“研学”旅行主体是否有打资质“擦边球”的情况。如果是选择旅行社提供的“研学”产品,按照《研学旅行服务规范》的要求须提供研学旅行产品说明书,其中必须要有研学旅行安全防控措施、研学旅行教育服务项目、评价方法以及未成年人监护办法,既要保证参与旅行的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证“研学”的内容和质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只旅不学’‘游而不学’的问题,还在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这让研学旅行的价值大打折扣,要让研学旅行发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必须坚持研学旅行的教育性与公益性原则。”
面对研学旅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研学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研学内容与实际效果不符,而带来的学习效果不佳和安全风险等问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建议,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明确研学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学员的安全和权益。
你觉得研学旅行哪些方面应该改进?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我们将抽取留言读者三名获赠《商学院》8月刊一本。
来源 |《商学院》杂志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北京新闻广播、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财联社、北京大学校友网
封面 | 视觉中国
编辑 | 吴蒙
校对 | 袁海鸣
版权声明:“商学院”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513373688,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513373688。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