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有时会忍不住“自我破坏”?
周二好,这里是学长LEO的好文分享频道
作者:Nick Wignall 编译: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什么是自我破坏?简短定义就是:
无法控制自己,去做一些与个人目标与价值观相违背的事。
比如大部分人都有共识,知道不节制地观看短视频,浏览碎片化信息,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让人变得焦躁没有耐心。
但却依然做不到放下手机,沉浸在一本书、一部纪录片中。
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道鸿沟,这道鸿沟便是我们“自我破坏”的心理。
根据人们对现实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自我破坏可以被分为“有意识的自我破坏”和“无意识的自我破坏”。
比如,自己明明知道在考试前打游戏把事情堆到火烧屁股再做,会让自己抓狂,却依然选择先玩耍,这算有意识的自我破坏。
再比如,一个不想有太大工作压力的人,因为责任心使然,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效率很高、从不停歇。
从而引来了上司对他的更高的期待,让自己不知不觉陷入“工作狂”的状态,这就属于无意识的自我破坏。
自我破坏的方式各有不同,但背后可能都指向同一个问题——
有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想要逃脱自我破坏的陷阱,我们首先要直视那些被忽视的需求。
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自我破坏的心理。
对于某些人来说,它是心理状态变差时的警示,只会偶尔发生。
而对有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长期存在的生活模式,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生活、工作、人际问题。
最常见的自我破坏,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拖延、药物/酒精滥用、惯性迟到、压力进食和亲密关系破裂。
偶尔有这几种行为再正常不过,但当它们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并对你的生活造成实质性困扰时,就必须认真对待了。
首先,我们需要直视这些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有两位来访者,身上有一种几乎相同的自我破坏行为,但原因各不相同:
来访者A、B,都反复与自己看不上的人成为伴侣。
A总是忍不住责难、嘲笑自己的妻子,认为对方配不上自己。
在A小时候,父亲也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母亲,父亲是一个自卑懦弱的男人,需要用贬低伴侣的方法获得自信。
在耳濡目染下,A也学会了这种方式,并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亲密关系。
B则是会故意选择,那些臣服于自己的卑微男性作为伴侣。
B的父母关系非常健康,也不存在任何自卑心理。但在大学期间,她遭受过一次严重的性侵,在那之后,她对人际关系便抱有一种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因此,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只会挑选那些明显不如自己的人,从而让自己感到更安全和有力量感。
两个人的行为结果相似,而原因却大相径庭。
A是出于对自卑的防御,对父亲的模仿;而B是出于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人际关系的恐惧。
缓解这些情绪,才是他们真正的需求。
而突破自我破坏的第一步,就是梳理清楚行为的原由,看看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心理创伤。
自我破坏的行为,能帮助我们暂时忘却创伤,但却像不靠谱的镇痛剂,不仅不会帮助伤口愈合,反而让你产生依赖性。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既然知道自我破坏不好,那我们就对自己严格一些,强行改掉这些毛病不就好了。
其实不然,对自己“暴力执法”可能会引起自我苛责,反而带来伤害,你可以用以下5种更健康、破坏性更小的方式,来对待自我破坏行为:
1、了解自我破坏背后的需求
有段时间,我(指本文作者)变得非常“馋”,每天从外面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找吃的。
放了很久的小零食,平时看都不看的花卷馒头都变得极其诱人,甚至大半夜还会起来给自己做一碗酱油炒饭。
原本以为,自己是胃口大开,身体需要营养。但这样的暴食持续了3个月,我(指本文作者)的体重飙升20斤。
痛定思痛后,我开始对自己这几个月来的生活状况进行梳理,想弄清楚是什么影响了饭量。
最后发现,那段时间恰逢实习期末尾,领导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虽然我依然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身体比头脑抢先一步,揭露了事实——
不管表现得有多镇定,内心还是非常焦虑的。
那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情绪性暴食”这个词,也许比起身体的饥饿,我更加需要关照的是情绪的危机。
在了解了自己的真正需求后,我学着带自己出门,去大自然里解压,学着做冥想、看书,用更积极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焦虑。
在解决问题前,看清问题的本质比什么都重要。
2、探索填补需求的其他健康方式
一旦清晰地认识到,那些自我破坏的行为不过是用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你便会自然产生一种自我关怀——
原来不是我太不自律,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有需要疗愈的地方。
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你可以多探索一些能够填补这些需求的积极方式。
最佳的方式,就是去结交可能与你有相似困扰的人。
比如,你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暴食,就可以去联系那些和你一样遭遇着压力,却表现得更积极、适应能力更好的那些人,问问他们都有什么自我管理的方式。
几乎每个人,都有好为人师的特质,诚恳地向他们提问,搜集这些想法整理成清单,从中挑选出3条你容易坚持的。
尝试14天,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有效可以继续保持,无效则可以更换其他方式。
3、提前预测和计划各种障碍
即使发现了更好的压力应对方式,你仍然需要提前做出准备,防止自己再一次掉入自我破坏的陷阱。
比如说,如果你决定用“外出散步”的方式替代情绪性暴食,那就要考虑,万一散步时路过烧烤摊怎么办?万一天气不好不能够外出怎么办?
为了使你的计划顺利进行,这些都是需要预先考虑的问题。
你可以提前探寻一条没有小吃店的“无诱惑路线”,并且将家里的事物换成健康低GI食品,多和有健康生活习惯的朋友一起玩,而不是那些拽着你去喝酒吃肉的。
整理出一个“计划清单”,上面详细写写你对特殊情况的应对方案。
4、提高对不适感的容忍
在计划实施的初期,你可能感到非常沮丧,要把高热量的炸鸡换成淡而无味的健康餐,肯定会经历一个阵痛期。
千万因为暂时的痛苦,就终止计划,不要用破坏性行为来麻痹自己。
你可以让自己在那种不舒适的感觉中呆一会儿,坚持10秒、20秒、30秒,直到更长的时间。
在一次次的重复性练习中,你会发现,自己逐渐地可以忍耐这种不适,不会再在感到压力时去做那些伤害自己的事情了。
5、明确个人价值观
还有一些人,之所以会屡次做出自我破坏的行为,是因为价值观还不够明晰。
比如,他们一方面会认为,无节制的饮酒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今朝有酒今朝醉;
另一方面又知道,酒后的宿醉和头痛让自己痛苦,还会让自己越来越浮肿。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想要改掉喝酒的毛病,他们也许会说:想要保持健康和清醒。
但这样说还是过于概括和模糊了,不够有说服力,起不到激发行动力的作用。
试着追问自己:为什么要保持清醒和健康呢?
他可能会回答:我希望自己看起来更可靠,更有活力。
如果再细细追问,他也许还会说:
我很羡慕那些身体健壮、很少劳累的人,尤其是到了50岁,还能有精力去旅行、攀岩的人。
我还一直想学吉他、画画,更多清醒的时间,能帮助我完成更多渴望已久的事情。
细化的提问,帮助我们建立更清晰的价值观,而清晰的个人目标,是我们克服自我破坏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很多时候,阻止你变好的那个人,其实是你自己。
自我破坏就像一颗蜜糖,偶尔食之,可以忘记生活的苦;
如果当成家常便饭,不光营养失衡,还会满口龋齿。
在遇到生活的困苦时,别急着自我放纵,学会向内看,看清自己的真实需要。
你值得以更优质的方式,好好对待自己。
欢迎大家关注视频号「学长LEO」,学长会在工作之余直播分享更多学习干货,下一场直播将在8月1日今晚20:30左右开始。朋友们现在就点击链接一键预约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