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玟作最后的告别
7月31日是李玟出殡日。
2021年7月,李玟在Instagram上罕见发出了一张面无表情的自拍,照片中她穿着粉红色T恤,用橘红色的皮筋扎起两揪短辫。她写道:“其实我小时候害羞又安静,从不说话,我感觉自己又回到那个小女孩了”。
心理学有句很有名的话——“童年是一生之父”,其实,了解一个人的童年经历是真正理解这个人的钥匙。我们拿着这把钥匙,打开李玟的人生谜盒,一起来认识、理解、同理和怀念这个“小女孩”。
李玟的童年不良经历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1、父亲缺位
李玟的父母相识于北京大学,母亲来自武汉,父亲是哈尔滨籍印尼华侨交换生,两人相爱并结婚,母亲先后诞下两个女儿,即李玟的大姐和二姐。
在李玟即将出生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父亲因参加婚礼,感染了肺炎,并不久于人世,李玟成了遗腹子。
2、左腿有疾
李父的突然离世,也许是动了胎气,导致孩子胎位不正。李母生产时,李玟的左腿先出来,接生的医生将她拽了出来。
李玟两岁时,开始学走路,李母发现她走路一瘸一拐,送去医院检查才得知,她的盆骨与左腿连接处一直是脱臼状态,只能通过手术修复。
李玟曾回忆,住院的夜晚常常是没有母亲陪伴的。她左腿上绑着石膏,医生用一根很粗的铁棒把她的左腿固定住吊着,一动也不能动。那时候每一个晚上,李玟都是哭着入睡的。病房里有200多个住院的儿童,“他们的惨叫和哭声都让我很难忘”,她自己“却隐藏自己的痛,从不跟任何人诉说”。
3、贫穷童年
事实上,李玟自小的成长并不轻松。李母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中国香港生活,她需要到处工作赚钱。李玟曾回忆童年中最美好的一天是五岁时,她母亲带着姐妹三人去了游乐场,这是她第一次去游乐场。
由于家贫,有人给李母提议,让她放弃对李玟的抚养,将她送人。李玟曾在采访中说,这种被抛弃的恐惧一直令她害怕,她总想表现得最好,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在李玟9岁时,李母为了能够赚取更多的钱照顾三个女儿,她们移民旧金山。小时候的李玟深刻理解母亲的不易,她总是从各个方面为母亲着想。
李玟与母亲
4、融入异国困难
上世纪80年代,9岁的李玟到旧金山后,她在学校没法和人交流,老师告诉她,学不会英语就得留级。李玟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背单词、掌握发音,很快就有了交流的能力。不过,那时她作为少数族群,不太容易被学校的同龄人接纳。
另外,身处异国他乡,父亲的缺位让她少了外在保护和内在力量,她说她一直为此自卑。
5、缺乏情感陪伴
李玟除了没有父亲的情感陪伴外,母亲也很少能抽时间陪伴她,她要工作赚钱和参加考试。另外,母亲非常要强,对孩子们期待很高。可以说,李玟的整个童年期都处于情感被忽略的状态。
6、小结
去年,李玟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最讨厌自己的什么特性,她笑着回答:“我总是忧心忡忡的(I worry too much)。”
同年的另一次采访中,她说,自己正在“学习‘平静’”。梳理李玟的童年,会发现李玟有不少于5分的不良童年经历。她的心声也验证了她的童年并不容易。
童年不良经历(ACE)可能产生的影响
1、什么是童年不良经历(ACE)
童年不良经历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18岁以前)的潜在创伤事件,包括经历暴力、忽视或虐待;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母亲抑郁;严厉、挑剔、限制性的养育方式;学校/同伴羞辱,学业失败;分居,重伤,心爱之人死亡;观察或经历歧视,被排除在群体之外等。
在国外,关于童年不良经历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对17500个成年人进行研究,了解他们的童年不良经历。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果,即童年不良经历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差。
一项长达20年的医学研究的结果显示,童年不良经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几十年地改变他们的身体。
2、童年不良经历对李玟的影响
身体健康方面:经历童年不良经历的孩子有更高的风险患癌症、中风、糖尿病、心脏病和呼吸道疾病。高剂量的不良经历,会改变儿童的大脑结构和功能,还会影响正在发育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研究发现,测试中得到4分以上的人,罹患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几率比0分的人高20%。患癌症的风险是2倍。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MRI)上,杏仁核(amygdala)存在可以测量的差异,这就能从神经学上解释遭遇大量不幸的人更容量患上心脏病或癌症。李玟二姐曾说,李玟过去一年深受癌症困扰。李玟患癌似乎印证了童年不良经历的相关研究结果。
心理健康方面:经历童年不良经历的孩子有更高的风险出现焦虑、抑郁、学习能力差等问题。研究显示,一个人ACE分数≥4,与ACE分数是0的人相比,患抑郁症的风险是4.5倍,自杀的可能性增加12倍。李玟最近几年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并在48岁时选择了轻生。
生活习惯方面:经历童年不良经历的孩子有更高的风险出现抽烟、酗酒、吸毒等。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分数在4分以上的孩子中,吸烟的可能性增加了2倍,酗酒的可能性增加了7倍,注射毒品的的可能性增加了10倍。由于李玟是艺人,她生活习惯方面的资料受到经纪公司的保护,故无法在此做对照分析。
3、小结
李玟的乳腺癌和抑郁症相伴罹患,以及在中年期选择轻生,这些都与她的童年不良经历有强相关性,这也验证了研究者对童年不良经历的相关研究。
童年不良经历对李玟婚姻的影响
1、用早熟懂事搏他人喜欢
2009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这一成果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端粒受损,会变短,从而导致细胞衰老、疾病或癌症。该研究发现,那些有童年不良经历的人,染色体端粒更短(不到未受到创伤的被试的一半)。这就解释了,那些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孩子更早熟和懂事。
李玟很早就特别懂事,刚到美国时,她用两个月的时间突破英文。她很小就渴望能够快点赚钱,替妈妈分担生活的重负。1993年,她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与香港华星唱片及其子公司中国台湾现代派唱片签约出道,那时她不过才18岁。她赚到钱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美国给李母买别墅。
李玟从小喜欢用笑声逗人,也用笑声爱人。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别人劝母亲放弃抚养她,对她的影响很大,她想让大家喜欢她。
2、用婚恋补偿父爱缺失
李玟是遗腹子,父亲角色在她生命中是缺位的,她渴望拥有一个有力量的宠爱她的父亲,这一情结她用婚恋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虽然这种补偿最终带给了她巨大的伤害。她的二姐说,“感情”是李玟最大的死穴。
3、用虚幻编织婚姻童话
李玟丈夫Bruce的财富量级与之前在媒体上的“富豪”人设相去甚远。2013年公开的财报显示,Bruce的财产约为1000万港币。Bruce是香港利丰集团的执行总裁,年收入约为310万港币。这一报道的真实性也得到了李玟二姐的认同。2011年,李玟自掏腰包1.5亿搞的盛大婚礼,非其丈夫出钱。
Bruce是李玟内心渴望有个白人父亲的心理投射。Bruce并非富豪,在追求李玟时并未离婚,年龄比李玟大16岁,还有两个女儿,这样的条件与李玟这样的一线明星不匹配。但李玟被他照顾两个女儿的画面所击中,幻想着婚后会得到女儿般的宠爱。
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新闻系的双语作家王蕤在她的广播节目中发表了这样的看法,她说李玟早期是在香港度过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因为曾被殖民过,是比较崇洋媚外的。9岁时,孤儿寡母来到旧金山,她内心希望有这样的靠山:有权有势的白人父亲。
前些年,李玟在公开媒体上总是秀恩爱和甜蜜,不吝对Bruce的赞美,尽管那时她早已看出他的端倪。
李玟用“金钱+谎言+心理投射”,把自己架在了一个备受宠爱的“富豪太太”的高处长达十年。
可惜这个童话世界的美梦被血淋淋的事实刺破,Bruce婚后不断出轨。Bruce和李玟恋爱8年,戴着人格面具给李玟提供情绪价值,以绑定这台“女明星印钞机”。结婚时,无婚前财产约定,结婚后,他在负责家庭的共同投资,这是一本糊涂账。婚姻到手等于金钱到手,Bruce人格的另一面才徐徐展开。
李玟与老公Bruce
向李玟做最后的告别
1、用同理心看见李玟
我们应记住李玟在舞台上的光彩夺目,也要用同理心去看到有着较多童年创伤的李玟。
正如北京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前研究员、七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李玲瑶博士所说,“我们跟李玟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从(中国)台湾到的美国,感同身受……时代的烙印在我们的心灵上,经历过的时代,如今仍然历历在目。”
再成功的事业也无法覆盖李玟的童年逆境和青少年时期在美国的经历,她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要用同体大悲的心去看见她。
2、关爱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这写这篇文章时,一位咖啡店的主理人说,你一定要写出来,因为我在咖啡店里看到过母亲当众打儿子耳光,也看到过父亲骂孩子,还看到过愤怒得像一头狮子的母亲在撕孩子的卷子……
我知道,这只是打骂吼孩子的冰山一角。
美国有儿童保护中心,任何成年人都不能随意打骂儿童。在美国旧金山有青少年健康中心,预防、筛查和治疗童年不良经历的毒性应激的影响,足见对童年不良经历的重视。
李玟的人生结局和童年不良经历存在着强关联,存在着必然性。实际上,只要对一个人的童年不良经历有所了解,就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他/她的将来。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最想提醒父母的地方。
3、向李玟告别
李玟的姐姐李思林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李玟的丧礼信息,李玟的丧礼及出殡仪式将于7月31日及8月1日在香港殡仪馆举办,丧礼将按佛教仪轨进行。
感恩上天赐给我们如此善良的天使!笑容迷人、歌声甜美、舞姿动人的李玟带给我们的所有美好与深刻启示,将化作精神力量永驻心田。
李玟,乘愿再来!
1、澎湃新闻 | 歌手李玟轻生去世,生前饱受抑郁症困扰
2、https://www.cdc.gov/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3、《人物》 | 李玟,明亮的人
4、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作者Vincent J Felitti MD, FACP、Robert F Anda MD,MS、Dale Nordenberg MD等
5、《深井效应》 | 娜丁.伯克.哈里斯
6、《身体从未忘记》|巴塞尔.范德考克
7、TED | 童年创伤怎样终生影响健康
8、《南方周末》 | 李玟的另一面,“很多经历大家不可能想象到”
9、《喜马拉雅》| 王蕤看当今美国Annie on America
10、《一席》 | 藏寅垠 《PTSD》
值班编辑 | 吴擎
排版 | 八斤
更多资讯
年轻态演讲节目
《后日谈》
生活不ending,人生后日谈。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Fengyx778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