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高校挖人”乱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些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利用资源优势,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挖人的行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中国人才流动尤其是高级人才流动的正常秩序。一些中西部学校的学科建设甚至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有关部门仅仅以行政手段来限制人才流动的做法,虽然在初衷上颇有值得体谅之处,但却忽视了人才乱象背后的深刻原因,如果不解决这些原因,那么中国高校的人才之困恐怕仍然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从根源上来说,人才流动本是现代社会的正常现象,但中国近几年来的人才流动却是高等教育过度行政化催生出来的结果。近十年来,有关部门加大了教学评估、学科评估的力度,这极大地刺激了各地高校对于优秀人才的硬性需求。这一轮的挖人热,就和一些评估不无关系。是否能够评上一流院校、一流学科,往往直接关系到各地高校的发展与生存,因此为了能够冲线成功,加大引援力度就成为了短期见效的不二法门。多年前冲线不力的校领导甚至会成为学校师生、毕业校友眼中的“罪人”。现在双一流的评估开始,这意味着各地高校又迎来了重新洗牌的机遇,历史经验摆在这里,谁又能够在上线或是下线的关键时刻,做到平心静气、淡定从容。很多时候,不是有关高校耐不下心来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而是上级部门组织的评比不等人、评估不容人。不跟着指挥棒去激流勇进,就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有关部门把这个“挖人”的责任主要扣到引援的学校身上,实在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其次,很多被挖的学校动辄指责挖人的学校利益诱惑、跳槽的老师追名逐利,未尝没有道理,但坦率来说,这些学校在指责别人的时候,自己恐怕也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留不住人的问题。待遇固然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原因,但对于优秀人才而言,尊重、信任与发展平台恐怕同样是流动的重要原因。在实践中,很多南方高校开出天价工资,也未必能够在重点院校挖角成功,并不是因为其待遇不好,而是因为高级人才对于事业发展、科研平台同样极为看重。很多中西部地区甚至北上广当前院校之所以失去人才,并不是因为待遇问题,而是因为对人才不重视、不支持的机制问题。有的院校官僚作风十足不尊重科研工作,只会以粗暴管理来压制人才;有的院校风气不正、嫉贤妒能平时里对优秀人才多方掣肘甚至刻意打压;有的院校每年办公经费铺张浪费,一到科研建设却哭穷吝啬。对于身处其中的优秀人才来说,与其说是被别人挖走的,不如说是被自己院校逼走的。谁不渴望在一个受重视、受尊重、受支持的环境里去实现职业发展,很多跳槽的人才,与其说是被待遇诱惑,不如说是被尊重打动。许多院校往往是直到有人来挖、有人要走,才意识到自己的老师其实是值得珍惜的人才,此时层层刁难留人与其说是重视人才,不如说是偏狭的占有欲望。当然,作为跳槽的主角,大学科研人员对于人才乱象也的确应该承担不容推卸的责任。虽然树挪死人挪活本无可厚非,但也的确有一些优秀人才在待遇面前浮躁盲动、失却本心,甚至朝秦暮楚、频繁跳槽以变现。这显然既违反了现代科学工作者踏实、稳重的作风,也悖离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重义轻利的伦理。最后,要想真正地解决中国的人才乱象,关键还是要从三方面共同着手。其一,有关部门要真正地做到简政放权,要让高校从评估、评比的指挥棒下解脱出来,真正地做到自主办学,从而避免大跃进式的短期行为。其二,各地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也要改变落后的管理体制,建立起真正的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机制。其三,各地高校在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才的思想状况与道德情操,让高级人才不仅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工作、有尊严的工作,而且还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唯有多管齐下,才能让人才流动去除虚火、良性发展。来源:必记本、法治周末(作者为原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生命科学综合交流QQ群:681341860
微信学科群:神经科学群、医学、基础科学等纯科研交流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小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