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审美的浪漫,我服他
大火过后,宝塔遭遇严重焚毁,只剩塔身和骨架尚存。
正当工人们垂头丧气地清理现场时,朱炳仁却在地上发现了一堆融化的铜体。
晶莹剔透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融铜结晶体,犹如一幅壮美画卷徐徐铺开,这令朱炳仁万分惊喜,一种“熔铜艺术”新流派即将诞生。
这一年,朱炳仁已经61岁。
岁过花甲的他刚刚喜得孙子,本该淡出业界的他,瞬间又燃起了雄心壮志。
近期,在全网引发热潮的的人物微纪录片《与和而不同者同行》,以“熔铜”的发现为脉络,聚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的传奇人生。
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熔铜一直都是失败的艺术。”
从朱炳仁选择做熔铜艺术开始,身边的反对声就一直不绝于耳。
与他共事多年的一位厂长甚至说:“你现在做出来的东西,左手做出来,右手就丢到垃圾箱里了。”
这句话让朱炳仁至今记忆犹新,也激发了他闯出一条路子来的决心。
常州天宁寺的一场大火,焚毁了朱炳仁的心血之作,却也带给了他全新灵感。
中国青铜文化五千年,无论是食器、酒器,还是礼器、乐器,一直都是在模具当中成型,朱炳仁想要探索的熔铜艺术,就是让铜器从模具中解放出来,形成自由流动的新形态。
当温度加热达到1083℃,铜就会熔化成柔性液体,凝固形成极具张力的泼墨写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水无常形,铜亦如此。
以熔铜的自然流动制铜,讲究一次成型,所以每一件都是孤品,永远不可复制。
这一种前无古人的创举,其难度可想而知,铜水从凝固到熔化的暂留时间极短,火候和形制十分难以把控。
为了探索熔铜的温度、技法、形态,年过六旬的朱炳仁,在炽热的铜炉前日复一日的钻研、探索。
在他看来,成功,不过是无数次失败后的一次馈赠。
2007年,朱炳仁第一幅熔铜壁画作品终于面世,它的名字叫《阙立》。
在0.5平方米的画板面积上,朱炳仁融合了铜雕、国画、书法及油画多种技法,虚实结合,写意缥缈,带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阙立》一经展出就惊艳世人,并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熔铜艺术诞生后,朱炳仁步履不停,在原有的技艺基础上,借鉴五彩、珐琅彩、粉彩等传统手法,让古朴的铜塑更加光彩夺目,被称为之“庚彩”。
当朱炳仁的熔铜作品走向海外,也让全世界的目光聚集于此。
海外媒体称赞朱炳仁:“当代达利式艺术家”,“为人类的文化艺术发展和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铸铜到熔铜,朱炳仁完成了一次“铜的革命”。
他在《与和而不同者同行》中说:“艺术家其实是天马行空的,只有在这种很难控制的过程当中,才能走出新的路子来。”
在朱炳仁看来,熔铜艺术变幻莫测,但又浑然天成,只有将“抽象的无形”具化为“艺术的有形”,才能赋予铜新的生命力。
一路走来,在历经万千次的失败锤炼之后,沿循着“和而不同”的道统智慧,朱炳仁终于到了属于自己的“熔铜艺术”之路。
朱炳仁说:“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它就是很酷的。”
朱府铜艺 传承匠心
到朱炳仁这一代,朱府铜艺已经绵延传承四代人,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
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朱府义大铜铺”在浙江绍兴开门迎客,出身书香门弟的朱雨相、朱庆润兄弟,用一件件制器精美的铜壶、铜具,让“朱府铜艺”小有声名。
第二代朱宝堂将店名改为“朱府瑞昌铜铺”,他常为佛教寺院精铸铜香炉、铜法器,诚厚信义,技艺精湛,生意兴隆,还在临县上虞崧厦镇等地开设分店。
1944年,朱炳仁在浙江绍兴出生,此时生逢战乱,“朱府铜艺”已经没落,精于书法的朱父举家迁往杭州,在浣纱路开设“朱德源书画社”。
虽然未能从小接触铜艺,但书香门第的熏陶和家族流传的故事,在朱炳仁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改革开放之后,已过不惑之年的朱炳仁,重新拾起祖上的铜匠手艺,决心要将朱府铜艺发扬光大。
时代迁延,传统的铜器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古时人家常用的铜碗、铜盆、铜器等,如今大多都已经住进了博物馆。
如何让铜艺再次回归人们的生活,满足当下时代的审美和喜好,这成为了摆在朱炳仁面前的首要难题。
思来想去,只有两个字:创新。
朱炳仁不甘心只做一名铜艺,他将从小研习的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融为一体,取其意、去其形,形成了全新的铜艺风格。
真正让朱炳仁声名鹊起的作品,还是他开创了铜壁画、彩色铜雕塔的先河。
2000年,朱炳仁参与了杭州雷锋塔的重建工作,并担任雷峰塔铜工程的总工艺师。
雷峰塔自1924年轰然倒塌之后,再无片瓦之身,只剩一片废墟,令来往者扼腕不已。
当重建雷峰塔的事项提上日程,这让接到任务的朱炳仁很是兴奋,但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棘手问题。
按照初定方案,雷峰塔将按照古代形制,复原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但朱炳仁对此并不认同,传统木塔在实用、美观、经济方面已不符合当下需求,也不足突出雷峰塔的重要意义。
他提出,雷峰塔应该是一座以铜为主要装饰的“铜塔”。
一座高达72米的铜塔拔地而起,谈何容易?
朱炳仁的“铜塔设想”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专家组的普遍反对,但他并不气馁,转身就深入到课题研究中,最终用一整套严谨缜密的推演数据说服了所有人。
2002年10月25日,重建后的雷峰塔正式对外开放,我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就此问世。
回忆起这段经历,朱炳仁说:“一开始,做铜建筑争议很大,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的结构,我们一批一批地做,失败了就不断推倒再来,做得非常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雷峰夕照再度重现西湖,朱炳仁的铜建筑也受到了世人的认可。
如今,杭州灵隐铜殿,上海静安寺,四川峨眉金顶等知名文化地标,都是出自朱炳仁之手。
一颗匠心,传承百年。
在历经世事沧桑炼之后,“朱府铜艺”再度发扬光大。
时间的磨砺,带来了文化的臻品,匠心的传承,守护着民族的气脉。
大道:“和而不同”
千年铜艺,再焕新生。
作为“新国货”代表的工匠品牌,“朱炳仁·铜”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遥想十几年前,全国各大重要商城,几乎都见不到铜的踪影。
现如今,“铜”再次走近了人们的视野,这背后,就是朱炳仁的心血和努力。
朱炳仁一直倡导“藏铜于民,拯救铜文化”的理念,认为铜不应该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应回归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在他看来,只有走进百姓生活,铜艺术才会有生命力,才会有传承和发展下去的希望。
铜文化发展至今,已经有五千年历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鲜明象征之一。
朱炳仁传承铜匠世家之精神,让铜从不能触碰的液体,在他手里凝固成坚实的细节,他说:“熔铜是他从未见过的一种美。”
在坚硬与柔软之间的千变万化,朱炳仁的铜艺也诠释着“和而不同”的大道。
晚年以来,朱炳仁醉心作画,他最喜欢水墨自然流动的意境韵味,并起名为“云水墨”。
在《与和而不同者同行》中,朱炳仁揭秘道:
“‘云水墨’其实是两个不同技艺的结合,国画技法和现代数字技术处理叠加起来,‘和而不同’,不同指的就是个性,如果没有‘不同’这两个字的话,那么你就混迹于其他作品之中。”
这也正如毛铺草本年份酒一直秉持的品牌主张:“和而不同,草本毛铺”。
“草本浆、真年份”,正如铜文化的气韵与厚重。
五千年历史浩瀚,不过一个“铜”字,铜的发展,蕴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密码。
十二年陶缸陈酿,萃取一杯“酒”韵,酒的绵长,容纳着世间万千气象的悠长。
朱府铜艺历经四代守护,一颗匠心传承,让铜文化名满天下,惊艳四海。
毛铺草本年份酒融合五味草本精华,一口酒体入喉,让醇和之味更兼具饮后舒适感。
从铸铜到熔铜,朱炳仁的创新技艺为铜文化重新书写艺术光谱。
毛铺草本年份酒以“科技、品质、健康”为品牌基因,用科技赋能健康、打造中国健康白酒的先行者。
酒中含有四川大凉山苦荞麦、葛根成分,其健康功能得到了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的认证。
科技与创新,是达成“和而不同”的重要推动力,朱炳仁说:“‘和’是根本,‘不同’才是你的思想,你的特色。”
这与毛铺传承草本酒文化、创新健康酒理念不谋而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打造具有浓清浆三香独特风味的真年份老酒,同时更有草本健康内涵。
一门铜艺,知千年兴衰;一杯好酒,品百味人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