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要下全年的雨量,北京强降水竟然比正面杠台风的厦门还要多不少。面对如此暴雨,的确人力难为。
一连两年的“南旱北涝”,中国降水带似乎正在北移,预示着全球变暖之下,极端天气的频率正在增加。温室气体减排对于正在向临界点狂奔的人类来说,至关重要。
但“祸福相依”,根据竺可桢曲线,每当中国温度上升的时候,大一统王朝就强盛,每当温度下降的时候,内战和外地入侵就会发生。过去四次温暖期,造就了夏商、秦汉和隋唐三个盛世,如今第五次温暖期呼之欲出,历史的韵脚是否还会回响?
风大浪高,点击下边卡片关注防迷路
7月30日和7月31日,北京两天把半年的雨水下完了。29日20时至31日22时,北京地区全市平均降雨量236.3毫米,城区平均223.4毫米,房山区平均392.3毫米,门头沟平均435.5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门头沟高山玫瑰园, 690.6毫米;最大小时雨强出现在丰台千灵山,31日10-11时111.8毫米/小时。这样的数据,一点不像是华北半干旱的平原,倒像是雨季中的南亚次大陆。作为对比,正面迎击台风“杜苏芮”的厦门,两天的雨量不过178毫米,峰值不过475毫米(翔安三角梅公园),北京不但全市平均降雨量大过台风过境的厦门,峰值更是高出一头。按照年降雨量不过640毫米建设的首善之都,当然顶不住老天如同破了一个洞一样往下灌水,城市内出现大量的内涝,网友笑称,北京今天的地铁图得改成这样:
网友戏称:帝都今天遍地“积水潭”
常年防御台风、经验丰富的厦门漳州,面对一百多毫米的降水,尚且左支右拙,难以招架,帝都这内陆之地赶上两三百毫米的强降水,后果当然可想而知。
先是京郊山区,闹起了山洪。门头沟的街道变成了河道。大量汽车被冲走。
甚至还出现桥梁垮塌的情况。北京小清河桥北冲毁,五辆汽车落水。大雨之下,通勤的北京市民也遭遇了极大困难。一开始还有心思玩流浪地球2的梗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件可以自嘲调侃的事情了。北京各处都传出来各种求救消息。
先是有三列火车被大水围困,K396、K1178、Z180次列车被积水困在线路上,其中K396次列车被困时间已经30个小时,电力中断,食品和饮水供应困难。
列车员还是给力的,坚守岗位努力维持秩序
经过救援,两车的乘客已开始撤离,被困时间最长的K396次列车,因为铁路线路已经冲毁,首批徒步前往运送物资的40名武警官兵未能抵达被困列车,就地救援被大水围困的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村民。K396列车的补给改为空投。目前还无法疏散全车乘客。
之后被困的规模越来越大,门头沟区五个镇信号中断,部分电力中断,道路被淹,人口达到五万多人
很难想象距离紫禁城不过几十公里的地方都会出现通讯断绝的情况
平台上各种求助信息也潮水般爆发。在一份网络流传的北京暴雨求助信息统计汇总表上,已经有170多条的求救信息,笔者发稿时信息还在快速增加。
微博上这样的求助信息也突然多了起来
截至7月31日20时,北京已经转移受威胁群众52384人;107条山区道路封闭,301处山洪沟道关闭。在建工地共停工4069项,全市所有景区、乡村民宿全部关闭。大雨造成的内涝形式十分严峻。北京先是发布了洪水红色预警,然后在31日晚上,国家防总决定疏散静海西青两区的部分群众,启动大清河东淀蓄滞洪区,8月1日凌晨2点开始泄洪。实际上,这次大规模雨灾,整个太行山东麓都是重灾区,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都遭受了严重内涝和水灾,只不过在网上声量无法跟北京媲美,不为众人所知,救援优先级和资源当然也差了不少。保定石家庄邢台都是重灾区,帝都自有资源倾斜,网络舆论可不能忘了为京外的灾区多多发声根据预测,这次降雨过程可能将持续到8月2日早上,持续时间长达70个小时。部分区域降雨量可能达到600毫米以上,以北京年降雨644毫米来说,真的是一下雨下足一年的降水。如此暴雨,的确人力难为。一言以蔽之,太行山、燕山山脉和目前盘踞在华北北侧的高压带,阻挡了由泰方杜苏芮和台风卡奴带来的两条强水汽输送管道,大量的水汽无法北去,就在京津冀“就地卸货”,一股脑全降下来了。2021年中原和华北地区也发生了1964年以来最强的雨灾,郑州721大雨,单日极限降雨强度达到了624毫米,打破了中国大陆降水量的记录。同年京津冀一个夏天就下了相当于全年的620mm降水,京津冀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66.7毫米,比常年同期多降下363亿吨雨水,刷新历史记录,直到两年后的这次三天下足全年降水再次刷新纪录。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1961年—2023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1mm,北方地区增加尤其变快。从1987年之后,西北持续出现暖化倾向;20世纪后半叶,上升约1.0℃,上升速率达到0.2℃/10年。从1961年-2020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7.9毫米。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南方地区的反常干旱。自2000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已发生过多次干旱事件,比较典型的年份有2006年、2011年、2013年、2019年、2022-2023年。比如2022年,我国长江流域累积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为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其中,长江中下游较常年同期偏少四至八成,湖南、江西部分地区无有效降雨日数超过50天。杜苏芮这个“南水北调台风”,似乎工作做的有点过头了。今年南方依旧缺水,在水汽丰沛的杜苏芮台风影响之下,洞庭湖水位终于上涨,但截止7月30日,水位只上升到了24.2米,还不到24.5米的枯水线。鄱阳湖在台风带来的强雨带之后,湖口水位11.96米,还没到12米的低水线。连续两年的“北涝南旱”,在全球变暖加速的大环境下,极端气候正在变得多发。据美国缅因大学的汇总世界各地区的气温数据分析,地球表面以上2米处的全球平均气温在7月3日达到了17.01摄氏度,这也是人类有气象记录以来,平均气温首次达到17摄氏度以上。而7月4日,全球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到17.18摄氏度,刷新了记录。7月5日周三继续刷新前一天的记录。也就是说7.3-7.5三天,是这个气候周期12.5万年来最热的三天。北涝南旱带来的严峻挑战,也许正是提醒国人和全人类,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我们正在往不可挽回的临界点狂奔而去。
降水带北移,最关键的原因,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需要应对的课题,但“祸福相依”,全球变暖带来的会全是灾祸吗?根据竺可桢先生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成果,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温度变换。根据著名的“竺可桢曲线”,每当气候转冷,降雨带南移的时候,中原王朝就遭遇重大失败和挫折,比如商灭亡、汉末三国大乱,靖康之变,明末大乱、太平天国等。每次气温变暖,即使是相对变暖,中原王朝也会迎来盛世,比如西汉中前期、盛唐、明初永乐-宣德之治,康乾盛世。每当进入高温期,汉族文明就兴盛,汉族向北方和南方扩展疆土,比如第1温暖期的夏商、第二温暖期的秦汉、第三温暖期的隋唐时。甚至不是温暖期,只是温度相对上升的明初,也维持了对北方的扩张。当温度进入低温期,中国就陷入内战和纷乱,少数民族南侵,比如第二冷期的汉末三国,第三冷期的辽金南侵,第四冷期的清兵入关。建国之后,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五次显著的变暖周期。而且变暖的速度正在加速,降水带似加速北移中原和华北地区即将重现汉唐时代的鱼水丰茂的盛景,隐约中似乎昭昭天命,历史的韵脚是否再次回响
风大浪高,有些不方便说的,可以点击下边卡片移步小号聊一聊,也可关注笔者微博账号 @美第奇效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