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北京暴雨为何故宫不积水?来看看古代排水系统

北京暴雨为何故宫不积水?来看看古代排水系统

公众号新闻

7月31日下午,北京,石景山区,行驶车辆激起水花 ©WeiDuNews.com


台风“杜苏芮”走后“卡努”又扑向东北,东宁洪水量级将达“35年一遇”。抢险救灾工作时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各地防汛和排水系统的管理与建设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黑龙江省水文水资源中心召开水情通报会表示,卡努将影响黑龙江省松花江中下游、乌苏里江、绥芬河流域。图为工作人员紧急加固提防©美联社


夏季本就是多雨的季节,此前7月的一场暴雨,就让风靡上海的city walk活动变成了city swim。网友们纷纷感叹,上海不愧是海,好看的雨鞋似乎成为了新一季的时尚单品。

近年来, “去城市看海”成为了网络调侃的流行语,洪水和城市内涝灾害也时有发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对发达的今天,人们仍不免受暴雨和台风天气的困扰,古人在面对极端降雨时又该如何接招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些我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共同学习古人的治水智慧。

7月31日下午,北京,从新首钢大桥俯瞰永定河 ©WeiDuNews.com



01
北京故宫:千龙出水,蛛网汇流 
每年夏季的暴雨,都会让北京故宫的排水系统登上各种话题榜。在北京及周边许多城市纷纷陷入“看海”的窘境时,故宫总能快速排除积水,并呈现“千龙出水”的奇观。

故宫太和殿前排水系统 ©王珏

这都得益于故宫庞大而精密完善的排水系统。首先,遵循“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周礼·考工记》)设计的各类屋顶,以由陡及缓的曲面将雨水迅速向下向前排出。
凸起的筒瓦与凹陷的板瓦所构成的“排水通道”——瓦垄,则将雨水有序地汇集至屋檐的瓦当处滴落,同时防止雨水渗入屋面。

故宫的曲面屋顶,《故宫建筑细探》 ©周乾

©人民网

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则将通过纵横交错的干沟、支线、涵洞、沟眼等设施,汇总向外排出。
故宫内的排水设施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借由北门神武门与南门午门约2米的高差,使得无数水流沿着地面的钱眼、沟槽漏入下水沟道,泻入内金水河,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流过武英殿、太和门前,经文渊阁前到东三座门,复经銮仪卫西从紫禁城的东南角流出,最终汇入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中。

故宫中的内金水河 ©北京档案

太和殿广场钱眼与暗沟 ©活字文化

其中最为特别的设施,便是三大殿三重台基上设有的1142个螭首,频频登上热门的“千龙吐水”的壮丽景观便由此而来。
作为皇权的象征,故宫前朝三大殿的台基采用了古建筑工艺的最高等级,由三重须弥座叠加而成,故称为“三台”。为避免其在雨季因存水、渗水导致下沉,每层台基的地面都有着3%—5%的坡度,台基边的栏板底部正中,都设有直径为0.1米的近似半圆形的泄水口,使得上层台基的水可以迅速地直排向下层台基。
栏板端部的望柱底则设有向外探出约0.8米的排水兽,即“螭首”。直径约为0.03米的圆孔贯穿排水兽,与栏板里侧的地面相通,将雨水由兽嘴排出,由此避免栏板底部有雨水回流,同时造就了恢宏的艺术效果。

螭首 ©活字文化

早在元朝兴建都城时,主持设计的大臣刘秉忠便采用了开放式街巷制,来全面谋划城市的布局与排水系统的铺设。当时还专门引入了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排水工程的建设。
元大都中修建有蛛网密布的明渠暗沟,并挖凿了太液池、内外金水河和故宫的筒子河(护城河)用于蓄水和排水。如此完备的排水系统建设,为故宫提供了强有力的道道防线,平时用于城市供水和消防取水的河渠,在强降雨或山洪来袭时,便可以保护故宫不受侵害。

元大都平面及水系示意图  ©《元大都勘探和发掘》

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开挖南海以扩大原太液池的水面。内城修建了大明壕、东沟和西沟,外城有龙须沟、三里河等水道,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管网。城内的河道密度大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7公里,全城水系总容量达到近2万立方米。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竣工,至今已近600年,无一次雨涝致灾的记录。
此排水系统得以有效沿用至今,离不开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养。明代便为此工作设立了惜薪司,清代为内务府营造司。

清代北京故宫及北海鸟瞰(1858年出版的《泰晤士报·图文版》版画) ©泰晤士报

©微博/科普中国

故宫排水一方面是古人的功劳,一方面也有今人的努力。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对此系统的检修与维护亦十分重视。单霁翔介绍,近年来,故宫启动了故宫排水系统专项课题研究小组,这个组的成员整天都在盼下雨。因为下雨时,他们就能到现场记录排水情况,绘制并汇总全院积水点分布图。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积水原因,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不利于排水和渗水,从2015年开始,故宫将全院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改为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不但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更使排水和渗水功能得到加强。2016年重点对御花园区域进行古代排水暗沟的疏通。那些雕饰精美的螭首,由于年代悠久,在清理过程中产生震动可能导致螭断裂,因此只能用竹签一点一点清理。

02
江西赣州:纵横纡曲,条贯井然 
而在距离故宫千里之外的江西,古城赣州凭借着近1000年前北宋时代修建的同样古老的排水系统,获得了“东方威尼斯”的雅号,被认为是“不会淹没的城市”

赣州古城的形状像是一个乌龟壳,所以也被称之为“龟城”。有人说,赣州是一个乌龟,从来不会被淹,一下雨就浮了起来。其中真正的原因那就是赣州有“福寿沟”“福寿沟”是赣州的排水系统,因有两条主干沟像是篆体的“福”字和“寿”字而得名。

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赣州的安宁。因此,当年亲自设计并带领那届人民修建福寿沟的知州刘彝受到群众的拥戴。刘彝,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你一定知道他的名言——“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的,就是他说的。

古城赣州 ©来源网络

赣州古城防洪排涝系统分为4个部分:福寿沟、水塘、水窗、城墙。

“福寿沟”
在宋朝之前,地处章水和贡水两江交汇处的赣州城常年饱受水患之苦。北宋熙宁年间,知州刘彝,通过实地考察,根据街道的布局和城区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情况,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以州前大街(文清路)为分界线,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古城的两个排水主干道系统。因为这两条排水沟的走向形状与篆体字“福”、“寿”二字相似,所以又被称作“福寿沟”。

福寿沟平面示意图 ©赣州市博物馆

水塘

福寿沟采用明沟和暗渠结合的方式,明沟在地面,暗渠在地下。明沟与赣州城内原有的凤凰池、嘶马池等数十口水塘相连,形成水系,具有调蓄、养鱼、溉圃和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效益,从而形成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

福寿沟沟塘连通示意图©赣州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

古代没有抽水机、水泵等机电设备,不可能将低处的水排向高处,也不能加快坡度较小的下水道的排水速度。“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度差,采用自然流向的方式,使得城中的雨水和污水自然地排入江中。

古钱形状的排水孔 ©来源网络

水窗
此外,为防止江水倒灌,刘知州在出水口处增设了阀门水窗,并将排水口附近的管道设计成多层断面,以加大水流的冲力,这样,当江水淹没水窗时,江水压力自然将闸门关闭;而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水位时,城内之水便可利用冲力将水窗冲开,进行排水。其精巧的坡度和断面设计,还能保证排水沟内的水流有足够的冲力,可以带走泥沙。

福寿沟水窗实景图 ©来源网络

福寿沟水窗示意图 ©赣州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

城墙

最后,赣州古城的城墙高大坚固,除青砖筑墙外,还用铁水浇筑砖缝。这道城墙,战时是整个城市的屏障和防御工事。到了洪水季节,则是重要的防洪堤。

基于这4个部分的完美配合,才能使赣州古城“千年不涝”。

治水有方的知州刘彝,后被朝廷调到京城当了“都水丞”,成为了专管全国水利的官员。如今,全长达到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承担着赣州老城区近10万居民的生活排污功能。它与坚固的赣州城墙一起,保护着古城赣州和赣州人。

“都水丞” 刘彝铜像 ©来源网络


03
历史悠久的治水智慧 
史料记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了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在城市选址时也会充分考虑如何实现给排水、灌溉和防洪等需求。
《管子》有言:“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周礼·考工记》则对匠人挖掘沟渠的要求作了描述,甚至运用了流体力学与结构力学的指导思想来防止排水道的阻塞和坍塌。

偃师二里头遗址二号宫殿与排水设施 ©《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可追溯到距今约4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组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的陶质地下排水管道。
在夏商时期都邑宫殿区的大量宫殿建筑基址中,也可以发现排水水道,包括明沟和暗道。它们往往会构成一个排水网络,将各宫殿的落雨汇集起来,再通过城门下的水道排进护城河。

偃师商城宫城大水池水渠剖面图 ©《夏商都邑水利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及其价值》

在西周早、中期的建筑遗址中可以发现用卵石或经过烧烤的硬化土铺砌的散水坡。到了秦汉时期,王朝都城的建设规划性明显增强,人们学会因地制宜地建设周密完善的城市水系,综合解决城市给排水和交通等问题。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城市中,砖铺散水、渗水井和排水管道亦随处可见。
许多的设施经历了悠久的岁月,只能从不同时代的遗址中窥见一斑。而历史最悠久的,沿用至今的排水系统,便是前文提到的于宋朝修筑的“福寿沟”。

古代排水系统 ©许宏

由此看来,排水系统的设置需要因地制宜。从古人的经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利用地势、坡度或是高差,是实现自然排水的重要一环。即便采用同样的设施,不依势而行的排水系统也是行不通的,南京古城便是一个例子。

南京明城墙的“龙吐水”景观 ©人民网

此外,纵横交汇的管道系统需要和城市的布局规划同步建设。随着城市结构与交通越来越复杂,以及大量道路硬化所带来的城市吸纳雨水功能减弱,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的负担加重,并愈发显得脆弱不堪。海绵城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方案。
与此同时,在未来的城市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将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建设相结合,为城市的整体安全进行更为细致且谨慎的规划。
来看看国外比较独特的例子,比如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

04
当“下水道”成为热门景点?

忘掉塞纳河上的乘船之旅吧,如果你是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的巴黎游客,地下下水道就是热门景点。在 1869 年的《英美旅行者》光之城旅游指南中,巴黎的新下水道系统在观光部分得到了大力推荐。

“穿过大量的教堂、纪念碑、画廊和每个游客都熟悉的景点……奇观从最底层开始……六条主线,由十五条次要线组成,通过这些线,城市的整个雨水排放系统被引导到一个协和广场下方的大容器中,有一根竖井将水从那里排出——这是同类中最非凡的竖井——高十六英尺,宽十八英尺,长三英里。可以通过塞瓦斯托波尔大道上的一个开口进入下水道。”

巴黎下水道博物馆

不用说,巴黎对他们的下水道非常满意。巴黎下水道修建于19世纪中期,从地面看并不特别,但是聪明的巴黎人将下水道建成了一所地下博物馆 ,每年都有近10万游客来此参观。
这座城市建立在早期罗马城市卢特斯的遗址上,曾经依靠天然溪流冲走废物。随着人口的增长,夜壶被倾倒在街道上,后来又出现了化粪池和化粪池,这需要定期清洁,而城市无法充分提供这些清洁服务。一系列霍乱疫情开始蔓延,巴黎陷入一片臭气熏天的混乱之中。 
1840 年代至 1890 年代见证了“Lesegouts”的建设,这是一个由巴黎地下 500 多公里下水道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座曾经腐烂的城市已经拥有欧洲最全面、最高效的系统之一,到 1930 年,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下水道。

1999年的时候,巴黎便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这个城市的下水道和她的地铁一样,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才有了今天的模样。除了正常的下水设施,这里还铺设了天然气管道和电缆。直至2004年,其古老的真空式邮政速递管道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在19世纪就能够设计出这样复杂的地下下水道系统,确实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创举。

这是巴黎的骄傲,以至于他们把它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那个时代的超现实插图和照片展示了包括女士在内的游客,穿着周日最好的衣服乘船穿过巴黎的污水系统,就像在迪士尼乐园一样。

此外,多数人大概不知道,在巴黎,如果你不小心把钥匙或是贵重的戒指掉进了下水道,是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的。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你所需要的,只是拨个电话。完备的设施和人性化的设计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 感谢今日作者 ]

建道筑格 ArchiDogs



 良仓今日好物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研究 I 纽约排水系统无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强降雨日本的排水系统告诉你,什么才是城市良心北京暴雨的天灾下,又有人来“秀智商”了……战地恋情(九)中国最早的大型陶排水系统,诞生在国家权力出现之前北京暴雨为何故宫不积水?从古人的排水系统谈起周冬雨为何至今无人敢娶?看到她穿隐身裙的画面后,这谁人敢娶?父亲节,纪念父亲已转移5万余人!4架陆军直升机空投救援!北京暴雨最新消息北京暴雨中的骑手这种乱逻辑也能宇宙普适?暴雨!特大暴雨!天安门广场、故宫等临时关闭,北京紧急提醒:非必要不外出故宫600年不积水,现代排水科技反而导致积水?两首合唱:《天边飘过故乡的云》&《秋蝉》北京:本次降雨为140年来最大降雨辟谣600年不积水!故宫排水防汛系统揭秘→​高德宣布升级积水地图:导航语音提醒易积水点;瑞幸咖啡二季度总净收入62.014亿元;新能源7月成绩单出炉……哈佛&哥大过来人:听说科研很水?来看6位招生官观点解读......故宫600年排水系统如何抵御特大暴雨?行乐要及时呀被北京暴雨冲淹的顶奢酒店早报|张继科将去日本执教?其父回应;大疆回应四部门发布无人机出口管制公告;四川一公职人员被曝涉不雅聊天;故宫辟谣600年不积水北京暴雨中的“底线”与“极限”11人遇难,27人失联!北京暴雨的天灾下,又有人来“秀智商”了……近50小时了,雨还在下!卢沟桥坍塌?官方回应!600年不积水?故宫辟谣!这地2天下了2年的雨…为何雨量如此之大?专家解释多地极端降雨破纪录!记者直击北京暴雨→北京此次降雨为140年来最大;首尔发现数起猫感染禽流感死亡事件丨科技早新闻寻找北京暴雨记忆| 二湘空间陆航直升机出动!北京暴雨最新消息→莫斯科再遭无人机袭击、美军重启战机竞赛、故宫辟谣600年不积水等丨今日天下600年不积水?北京故宫辟谣12年连涨3倍!公募密集开发日本主题产品,所为何故?困在北京暴雨中的旅人暴雨!特大暴雨!故宫等临时关闭!北京发布紧急提醒11人遇难,27人失联,1.3亿人受灾!北京暴雨下,最恶心一幕出现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