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中的“底线”与“极限”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中国多地近日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暴雨尤其引发各方关注。虽然气象局和防汛办提前发出预警,全市所有景区关闭,提醒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并提前将门头沟等山区居民进行转移,但截止发稿前,经官方计此轮强降雨已造成11人遇难,其中2人在抢险救灾中因公殉职,另有27人失联,其中4人因抢险救灾失联。
8月1日午间,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做好受伤人员救治和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抓紧修复交通、通讯、电力等受损基础设施,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习近平强调,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压实责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加强巡查值守,紧盯防汛重点部位,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面对今次暴雨,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发生在11年前的“7·21”暴雨,按照官方消息,“7·21”暴雨是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所遭遇的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最终造成79人死亡。而今次的北京暴雨降雨量,已经超过了“7·21”暴雨。据报道,永定河上游的北京市斋堂水库7月31日洪峰形成后,北京市第一次动用了1998年建成的滞洪水库蓄洪,最大限度发挥蓄洪调峰作用。而流传在社交媒体的短视频和图文,也直观地呈现了今次暴雨的超大降雨量。不过相较于“7·21”,北京今次的预警服务和应急处理有了明显提升。
对于今次的北京暴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房宁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底线”,一个是“极限”。在房宁看来,“实际上这两者(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是有冲突的,这次大雨对北京来说可能是百年一遇,但城市防洪设置标准不可能按‘百年一遇’,而只能按‘二十年一遇’或最多按‘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是‘极限’,‘二十年一遇’是底线。按底线设置,说到底是个经济成本问题。进而言之,‘极限思维’属于政治哲学,‘底线思维’属于政治科学,二者维度不同。”
同样对于“底线”与“极限”的思考,也体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团队针对河南两场暴雨的研究成果中。该研究成果以《从“75·8”到“21·7”的思考》为题发表在《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年第2期。文章开宗明义,2021年7月17日至22日,河南及周边地区出现极端暴雨过程;1975年8月4日至8日,河南及周边地区也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同一地区历经两次特大暴雨,但两次极端降水过程的预报服务和应急处理等方面却明显不同。该文在最后提出预报服务和应急决策的思考和建议,其中第二条写道,“对突发的自然灾害预警在于科学的研判,不作无用的表面化的工作,不把精力放在是否是千年、百年一遇及不可检验和无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的工作,科学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目的,要为以后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决策等起到提高促进作用,还要区分长远性和急需性。”
暴雨等极端气候之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也适用于刚刚过去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百年不遇”的疫情一方面切实考验了各国政府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因为其“百年不遇”,所以无论哪一种制度和体系,面对这样的冲击,都不可避免会遭遇巨大挑战。因为说到底,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依照“底线思维”设置的,也即房宁说的“经济成本问题”,而承载疫情所需的设置,却是“百年不遇”的“极限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也反复出现在中国官方的口径中。比如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大以来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根据官媒的分析,底线思维是新时代新征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不断提高的科学思维能力。而极限思维是指在超前意识的驱动下将事物的发展放置于极端条件下进行推演的一种思维,以此分析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引发的极端后果,同时据此衡量自身应对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克服正常条件下难以克服的困难。也就是说,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对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可能还是可以并置的,但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恐怕包括北京在内的任何一座城市,也无法全然“做最充分的准备”。因为说到底,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终究是渺小的。这也意味着,气候问题将成为全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一道严峻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推荐阅读:
新書推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