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时代的日本制造业,有得有失。总体来讲,日本制造业拿到了一个合格的分数
图/视觉中国
文 | 李海燕
编辑 | 苏琦
从1989年到2019年的平成30年间,日本国内外环境了发生巨大变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在1%左右。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制造业领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是,整体经济表现的低迷,并不意味着所有行业和企业的低迷。日本制造业一些行业和企业相对衰退了,但是一些行业和企业保持了坚挺,甚至逆势增长。长期以来,不仅我们国内对此没有认真的分析,日本国内也没有对此做全面的分析。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也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的分析,或者说在经济低迷的时代,造成日本行业或者企业业绩“明暗”的原因分析,对我们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分析平成时代日本制造业的“行”与“不行”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导入以下若干参考的标准线。针对日本某个制造行业或者企业的时候,基本上用其中的三到四条标准线就能够解释:1.行业技术和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2.企业自身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3.核心专利的期限和技术的装置化;4.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的安全可靠性;5.研发的重要程度和制造过程中的隐含技术的重要性;6.技术和质量基础上的品牌化和奢侈品化;7.劳动力成本;8.国际化和本土化;9.技术的深耕和持续发展;10.技术加上利基市场的长期耕耘;11.专注于日本国内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以下,将通过具体的企业和行业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当出现新的技术革命或者重大颠覆性的技术的时候,传统的企业往往难以应对。平成时代,对日本经济影响最大的就是美国主导的信息革命的崛起。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依靠个人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液晶面板等产品,还是分享到了不少的成果。但是2007年苹果公司的iPhone的面世,彻底改变了竞争的格局。伴随着以iPhone手机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日本传统优势产品逐步的衰退,包括传真机、数码相机、家庭游戏机、电子手表、家用组合音响等。
2000年以后,日本在很多细分的工业领域,迅速失去了产业的主导权,市场份额快速下降,比较代表性有DRAM(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锂电池、光伏电池、LED、液晶显示屏、光纤等。背后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也有一些共同的理由。笔者认为,背后的共同原因就是核心专利保护期的失效和技术的装置化。一般情况下,工业技术的专利保护期只有20年。如果一种工业产品市场化了,往往意味着其核心专利已经生效5年-10年了。通过专利来阻挡其他国家企业加入到产业竞争,往往也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技术的装置化。生产工业产品需要各种各样的生产设备。发达国家在某种工业产品面世的初期,往往会不断的定制或者要求装备企业生产各种符合要求的设备。生产企业和设备提供企业不断的磨合,工厂里的设备会全面提升。从生产的效率、操作的便捷程度、设备的可靠性等方面,设备水平全面提升,而且设备的价格不断下降。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只要购买了设备,进行一些简单培训,就能生产质量上乘的工业产品。为了证明笔者的这个观点,在这里举两个反证的例子。目前高端电子产品中的MLCC(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电容被日本三家企业所把持:村田制作所、TDK、太阳诱电。在平成时代的30年,伴随着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日本的这三家企业年年业绩上升。MLCC电容的基本科学技术原理和材料过去50年就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做的越来越小和精细。里面的钛酸钡层现在能薄到几个纳米的厚度。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电容,其他国家也没能打败日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企业的持续的研发和技术的黑箱化。生产线的一些设备是企业自己设计和定制的,而且和制造企业签订有保密合同,市场上买不来他们的生产设备。现在大家都对芯片很有兴趣。芯片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高纯度的化学品和电子气体需要几十种。需要的纯度往往是6N(也就是99.9999%)到11N。这些化学品的基本制造方法并没有专利壁垒。需要的技术是纯度的保证和低成本化的技术。这些领域,欧美日的企业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往往把技术黑箱化。电子特气领域,法国的液空、德国的林德、美国的美空、日本的大阳日酸等具有极强的存在感。化工企业往往都是自己设计生产流程,定制设备,自己设计生产控制程序。这些东西都不是在市场中能够买来的。其他企业如果想生产同样质量的东西,除了从发达企业挖人,只能通过踏实的研发来进行追赶。
在工业领域,有很多领域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或者研发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在很多时候,不能简单的通过逆向开发来进行模仿。这个特征比较明显的有两个领域,那就是医药领域和化工领域。“失去了三十年”。我们也爱强调这一点。但是我们有所不知的是,日本有一些领域从来没有说自己不行,那就是日语中的“素材”产业和超精密加工领域。所谓的“素材”产业在日本泛指各种工业原材料,主要是化工产品、钢铁、玻璃、工业陶瓷等领域。举一个大家都比较有兴趣的例子,直到今天日本的半导体原材料行业也是全世界第一。医药行业是主要依赖研发的科学行业。这个领域,在平成时代的30年,日本在全世界的相对低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依然不如欧美,但是并没有简单被韩国和中国所赶超。虽然电子行业日本被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赶超很明显,但是医药行业距离日本不小差距。我们都知道日本过去的支柱产业是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其实日本一直有隐形的大产业,那就大化工产业。这个产业在平成的30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化工领域没有被其他国家轻易赶超?其中的原因有多个。第一个原因是化工领域需要不断的研发。第二个原因是化工企业很多时候把自己的技术“黑箱化”,并不申请专利。所谓的专利就是公开技术,换取20年左右的技术专享权。今天,中国的化工产业距离美国、日本、欧洲的化工产业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不仅仅是日本,欧美的化工企业也是采取类似的措施。很多生产设备自己设计和单独定制,容易被抄袭模仿的技术申请专利。通过逆向开发或者成分分析不容易获得技术就“黑箱化”。医药行业中,有一种类型叫仿制药。也就是某种药品的专利过期了,其他医药公司也都可以仿制生产的药品。但是在行业内都知道,很多时候仿制药的效果不如原药,或者不同公司的仿制药之间,质量和效果也是有差距的。核心专利之外的一些技术和knowhow(专门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所有国人对芯片都很关注。光刻胶是半导体生产原材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平成时代的30年中,日本企业一直占据着光刻胶领域的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今天最高端的EUV光刻胶也只有日本的东京应化和JSR两家公司在生产。但是,光刻胶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的原材料都是业界人人尽知的,知道了但是也不容易造出来一样效果的东西。我国在化工领域相对落后,也反映在许多细分产业排名中。比如,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造船国家,但是船舶涂料行业,全球前十大企业都是欧美日韩企业,且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在大部分化工领域的细分行业,都有存在感。日本的化妆品和生活卫生用品领域,在平成30年也在稳步上升,其原材料也是精细化工产品。
很多时候,一个国家产业的“行”或者“不行”,往往是行业内的几家大企业所决定的。当然这不仅仅限于日本,其他国家也是同样的。行业内的主要企业的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直接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在全世界的产业地位。日本有技术战略和经营战略非常精巧的企业在经济停滞的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有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概念:“京都企业”。在日本“京都企业”是能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总部位于京都的优良企业。在这里举几个典型的京都企业的代表:1.任天堂;2.京瓷集团(就是稻盛和夫创立的企业);3.岛津制作所(日本最大的科学仪器企业):4.华歌尔(日本最大的女性内衣生产企业);5.村田制作所(全球最有影响力的MLCC电容和SAW过滤器企业);6.日本电产(日本最大的电机生产企业);7.罗姆公司(日本知名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稳健发展);8.掘场制作所(汽车尾气检测装置全球第一大企业);9.欧姆龙(工业控制、医疗电子产品);10.迪恩士(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公司)等等。日本传统的衣食相关“老铺”就更多了。京都企业在传统行业当中,近乎完美:有科技含量、业界排名靠前、长寿。在这里介绍一个比较特色的企业:日本电产公司。日本电产公司成立于1973年,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其增长方式在日本企业中也比较特殊。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该公司进行了60多起国内外的并购。其并购的目标和基准非常明晰,从来没有动摇过。那就是“回るものくもの”,中文的意思是转的产品、动的产品。而且其收购的公司往往是业绩陷入困境的公司,收购以后进行改造和整合,绝大部分都成功了。企业明确的竞争战略和技术的深耕,对企业的竞争力来讲极其重要。低经济增长率的平成时代,保持高增长的日本制造业企业,都能观察到这一点。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迪思科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全球前15名)。该公司70年代以前就是一个生产人工磨石的公司。后来进入材料的切割领域。在平成30年,一直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市场占有率70%左右。该公司的战略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切る削る磨く”,中文的意思是“切削磨”。该公司的产品就围绕半导体行业的这个需要来展开。从营销战略来讲,该公司不仅仅提供设备,而且注重提供问题解决方案。
在民生领域最复杂的工业产品是汽车。日本的汽车行业在平成时代,整体的地位也是稳步上升的。丰田汽车成为全球最大车企也是在2008年左右。目前,就传统燃油车来讲,我们国家距离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依然有一定的差距。在平成时代,在混合动力车、氢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走到欧美车企的前面。汽车是要求长期安全可靠,而且要舒适、性价比好的工业产品。在工业领域,日本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在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相对的坚挺。那就是机床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的150年,一直都是欧美产业的学习者和挑战者。挑战者如果能够在产业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机遇期,往往更容易挑战既有的产业强者。现在所有的国人都对芯片和光刻机有了兴趣。半导体产业目前是所有行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在所有产业中排第二位就是“数控机床”行业。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工业设备的设备。没有好的工业机床,就不可能制造光刻机。“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是日本平成时代依旧保持了全世界领先和竞争力的行业。这两个行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既要求硬件非常精密耐久,也要求内部的控制软件水平非常高。某种程度来讲,控制软件的好坏,更加左右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日本在这个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发那科公司(Funuc),这个公司是从日本知名的电子计算机公司富士通公司分离出来的,本身就是具有软件基因的公司。日本的工业机器人目前是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以发那科公司和安川电机为代表,有多家全世界知名的机器人公司。高端机床领域,依然被欧洲、美国、日本被占据。机器人中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减速器,日本公司Nabtesco公司和哈默纳克公司直到今天也保持了很高市占率。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日本的电梯行业在平成时代也保持了相对的稳健发展。电梯在民生产品中是有多方面要求的:必须安全可靠;要保证长达几十年的耐久运行;要尽可能的便宜。日本企业通过技术和国际化,满足了顾客这三个最重要的要求。现代的电梯产业是在美国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资电梯公司超过了美国公司。平成时代,日本有了最后一个具有绝对市场支配地位的电子产品,那就是数码相机。数码相机领域日本企业自始至终占据了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其背后是技术的精密化和产品的可靠性以及产品的低价格化。类似产品还有办公司必不可少的复合机(日语中把打印复印扫描一体的机器称之为复合机)。此类产品要求产品的长期稳定和耐用。平成30年,全世界的复合机市场也基本被日资企业所霸占。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品牌方面日本企业明显输于欧美企业,在奢侈品领域存在感基本为零。但是90年代以后,在一些领域,日本企业开始赶超,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比较典型的是,日本的威士忌酒行业。2000年之后,在各种国际威士忌酒品评大会上连续获奖,日本产威士忌价格不断攀升。目前日本威士忌酒在国际市场获得了欧美企业同样的地位。2023年是日本开始生产威士忌100周年。日本国内威士忌的消费量从70年代开始就是下降的,日本相关企业没有放松对品质的追求,再加上合适的营销战略,终于在2000年之后迎来了行业的黄金时代。
类似的现象在很多行业都能看到。大的行业来讲,日本汽车行业的品牌整体上升了。从小的行业来讲,日本化妆品、家庭常用药、母婴用品、运动用品、家庭卫浴用品、高端自行车组件等品牌上升了。比如,亚瑟士跑鞋(ASICS)在中国跑步爱好者评价就有上升。2000年以后,高端运动自行车和山地自行车的变速组件中,日本的禧玛诺公司(Shimano)的影响力一直在上升。家庭用卫浴产品TOTO的品牌也是在上升的。类似的例子很多。
日本是长寿企业最多的国家。长寿的日本制造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技术的深耕和持续的发展。在这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日本碍子公司,英文简称为NGK公司。NGK公司成立于1936年,已经有80多年历史了。NGK公司脱胎于生产陶瓷餐具的森村集团。NGK公司围绕工业陶瓷,在几十年的历史中开发出了多个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工业产品。公司成立初期,生产电网布设中使用的绝缘子。从普通的110v电压产品开始研发和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研发成功了对应110万伏超高压的绝缘子。公司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发汽车用的火花塞,70年代NGK的子公司NTK(日本特殊陶业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火花塞生产企业。70年代,NGK公司研发成功了用在卡车尾气处理用的蜂窝式陶瓷载体。产品上面涂上触媒,能够降低卡车的有害气体排放。90年代以后,公司利用陶瓷技术,研发成功了电网用的NaS储能电池(钠硫电池)。2000年之后,公司研发成功了可以检测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NOx浓度的氮氧化物传感器。以上这些产品,直到今天在全世界范围都有重要的影响力。一些看似普通的产品领域,日本企业登顶业界顶峰也是在2000年之后。比如,轮胎领域。日本的普利司通轮胎在全产品线全面赶超欧美竞争对手是在2000年之后。轮胎领域,有两个最高端的产品,一个是F1赛车的轮胎,另外一个是大型飞机的轮胎。普利司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和努力,都成功跻身这些高端领域。日本制造业当中,类似的公司是非常多的。一个领域的技术转化到其他领域的成功例子也非常多。比如,日本的味之素公司就生产了一种用在CPU上的电子材料ABF(Ajinomoto Build-up Film),占据了全球100%的份额。这个技术是从氨基酸的相关生产技术中转化过来的。具有300年历史的日本第二大酱油企业山字酱油(YAMASA)从味道的研究中开发一种叫pseudouridine(尿嘧啶核苷)的物质。这种物质最近几年被大量用在新冠疫苗当中,全球也只有数家公司能够稳定高质量生产。
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厂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典型的例子就是服装加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销售的服装一半以上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基本模式就是日本企业负责服装设计、质量把控和在日本国内外的销售。大家比较熟悉的企业就是优衣库。日本的农业也是类似的情况。目前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已经低于50%。普通蔬菜(比如来自中国的大葱和香菇)也在大量进口。苹果公司第一代iPod的背部金属板的抛光是日本一家地方小型企业做的。伴随着中国技术工人的成长,此类的产业日本没有办法保持竞争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日本在平成时代大幅度退却。
平成时代的30年,是日本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大规模布局的30年。日本企业国际化的目的有以下两个:一是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制造廉价工业品出口到日本。这也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期通货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日本国内市场饱和,在海外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应该指出的是,在平成时代,日本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企业都走出了国门。整体来讲,国际化给日本制造业带来正面的效益。日本的YKK是日本最大的拉链生产企业。有个基本问题就是:为什么拉链这样一个普通的轻工产品中国企业还没有能够击垮日本企业?答案我认为有两个:一是YKK目前是在全世界多个国家生产,成本已经控制得足够低;二是YKK长期和世界知名品牌构筑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和信赖关系,在高端市场一直保持着存在感。日本家电产品在2000年以后影响力大幅度下降。第一个原因就是韩国和中国的强有力对手的出现。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企业的本土化做得不是很好。日本企业相对比较保守,不愿意对海外分支机构放权,在任用本土化的高管团队方面,也比欧美企业稍逊一筹。在海外市场方面,日本家电产品的本土化市场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家电的海外销售。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平成的30年间,日本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实现深一步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平常现象。在很多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饱和的传统产业,一些企业通过跨国收购实现了进一步的成长。在这里举三个例子。白色家电领域,日本企业在2000年以后影响力下降。但是大金空调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却不断上升。大金空调主要是通过海外的收购成为全世界空调领域的巨人。在传统的烟草领域,只有日本烟草(JT)一家公司。日本的吸烟人口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下降了。日本烟草也是长期严格受限制的专卖行业。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逐步对日本烟草进行了民营化改造,JT开始有更多的自主权。JT从90年代开始不断收购其他企业。其收购对象主要是两个领域:外国的烟草公司(也包括电子香烟等),食品和医药。十多年收购的结果,让JT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烟草公司。JT的海外总部设在了瑞士。日本平板玻璃公司(日语:日本板硝子)和AGC公司是日本最大两家玻璃公司。2006年,日本平板玻璃公司通过收购英国的皮尔金顿公司扩大了规模和业务区域。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产品,通过国际化也给日本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比如酱油产业。日本国内酱油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就饱和了。日本最大的酱油企业龟甲万公司,在70年代就开始开拓欧美市场。在日本国内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企业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这个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隐形冠军或者小巨人企业。不仅仅是日本,欧美日此类的制造企业都非常的多。技术加上细分市场的垄断或者寡占地位,保证了企业丰厚的利润率和继续研发的资金来源。日本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中,这样的企业是非常多的。
在这里举三个企业的例子。一个是THK公司,主要是生产线性导轨的,产品广泛用在机床、机器人、产业机械、CT机等。美德龙(日语名称:メトロ┼ル)成立于1976年,公司的英文名字是Metrol,是来自Measure和Control两个英文单词,也就是测量和控制。正如公司名称所显示那个样子,该公司是专门从事精密位置传感器的企业。在机床行业,该公司生产的用于检测刀尖磨损的“对刀仪”,已经得到全世界17个国家70多家的机床生产商的采用。该公司的各种传感器广泛应用在汽车、机床、半导体、机器人、医疗器械、智能手机等产业领域。第三家介绍的公司是古屋金属(フルヤ金属)。该公司主要聚焦铱(iridium)等白金族元素的回收和使用。目前在铱坩埚领域,持有全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上面三家公司,在低成长的平成时代,都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现在,绝大多数日本制造企业和国际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有极少数日本制造企业专注于日本国内市场,通过技术+市场的方式获得稳定收益。这些企业一半是给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小企业,依靠的是稳定的质量和快速的交货时间。特别试制某个新产品时,日本国内的小企业就有充分的机会。很多时候,一些小用量的产品没办法到国外去采购,即使便宜,考虑到质量稳定性和交货时间以及开发的保密需要,也会在日本国内采购。在这里举两个企业的例子:一个叫A-One精密公司,主要是生产加工机械零部件时用的各种夹具。这种产品用量少,但要求交付速度快。A-One精密主要是在交付速度上充分满足了客户的要求。另外一个例子是东海弹簧公司。这家公司只做弹簧,但只接小批量订单,基本上是1个-100个左右。弹簧的大小从几克重的弹簧到一吨重的弹簧都有。东海弹簧公司储备了大量的不同的弹簧材料,积累了丰富的弹簧加工技术。虽然数量少,但利润率非常高。平成时代的日本制造业,有得有失。总体来讲,日本制造业拿到了一个合格的分数。从技术的提升、国际化扩展、品牌化、企业的经营战略等角度看,大部分企业还是做得不错的。本文列举了11个左右的视角,某个行业或者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基本可以从其中的3个-4个因素来解释。令和时代才是日本制造业面临真正考验的时候。笔者这样讲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已经很深入,海外市场的剩余空间相对有限。第二个是2020年以后,人工智能和碳中和成为全球新一轮竞争的重要领域。日本企业是否能够更好的面对这个新的时代挑战,是个未知数。(作者为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作者观点和所属机构无关;编辑:苏琦)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