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监控拍下最残忍的一幕:那对被吃干抹净的夫妻,消失了……
点击👆王耳朵先生👇关注我,加★星标★
昨晚身处异地的发小打电话给我,说是家里出了事,想找我借点钱。
当时我有些不解。
毕竟外人看来,她老公年薪不菲,一线城市有房有车,孩子健康活泼。
妥妥的人生赢家,何故沦落到卑微借钱的地步?
细问才知道,原来年初她老公因为不满公司调岗降薪,选择辞职。
本以为凭借这几年的存款,可以顺利度过待业期。
但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先是理财项目亏掉了一大笔钱,存款差点见底。
加上大环境不好,35岁以后工作难找,要么薪资待遇差,要么简历石沉大海。
屋漏偏逢连夜雨,上个月她的母亲还被查出恶性肿瘤,癌细胞已经扩散。
病情危急,手术费就要25万,还没算后续的治疗费。
这么大一笔钱,从哪出?
孩子马上读小学,学区房不可能卖,小两口只能先卖车,东拼西凑地借钱。
电话那头,她哭着说:
“我妈等着钱救命,有时真想不顾一切卖房。”
“但我老公不同意,说还背着债,孩子以后的路会很难很难......”
说实话,我很能理解她的心情。
人到中年,一头是怀胎十月的孩子,一头是生养自己的父母。
光是想想要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就是撕心裂肺的疼。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在“老人和小家之间怎么选”这个世界难题上,大多数人应该都会选择后者。
毕竟一旦进到医院,哪怕是中等以上的家庭,都难免愁眉苦脸。
更别说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不仅要掏空全部财产才有可能换回来一条生命,甚至还会人财两空。
最后活着的人就要长期负债,承受居无定所,艰难度日的绝望。
所以,更让人悲伤的是:
不久前有一条新闻,安徽六安,一对老夫妻先后患上重病。
老太太是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不治疗的话,可能只能再多活5年。
老先生是急性肾脏综合征,极有可能转为尿毒症,治疗费不菲。
一个寒冷的夜晚,老先生找借口支开儿子,给老伴打了个电话。
他只穿一件单薄的羽绒服,只身走进茫茫黑夜。
而接到电话的老伴,连秋衣秋裤都来不及换,趿着棉拖就追了出去。
两人会面后,一起上了一辆出租车,手机全部关机。
车子开到新安大桥,两人下车,互相搀扶着走过清冷的十字路口。
街角的监控,拍下了他们在人世间最后的影像。
冬天的淠河有多冷?
水温接近冰点,水深达5米,一眼望去,仿佛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而就是这张网,成为最后发现两位老人尸体的地方。
他们一辈子辛苦劳碌,给儿子攒钱在市区买房买车,应该是乐观坚强的人。
不敢想,到底是怎样的无奈?
让两位历经人生风雨的老人,不留任何后路,决绝赴死。
一夜之间失去双亲,悲痛欲绝的儿子后来才知道。
原来父亲转到肾内科那天,就曾说过真相:“我不怕死,就怕连累你们。”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同样为人子女,写到这里,我已忍不住鼻头泛酸。
前面说老人和小家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后者,锥心之痛,也属无奈。
但真正的绝望,不是做一个选择,而是没有选择。
毕竟这治病太贵了。
拿常见的癌症来说,一天一万的ICU病房、一次6千的全身PET-CT、一支900块的化疗药...
住院费、营养费、护理费、设备使用费等,随便一圈下来就得几十上百万,抵得上小地方一套房。
试想,一旦年幼的孩子患病,即使我们倾尽全力,手上的钱真的够吗?
不久前还有一则新闻。
内蒙古鄂尔多斯,8岁女孩小多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
都说医院是最烧钱的地方,不仅是花钱如流水,简直是洪水!
你看,养一个孩子,生场大病足以让家庭陷入绝境。
简直就是真实版的
不要觉得这和你无关。
据世卫组织资料显示,
同时,每年因癌症去世的孩子
估计说到这儿,有人会觉得太矫情,真遇上大病还有社保报销,哪有这么惨?
今年,财政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表揭示了一个冷峻的事实:
城镇职工医保账户将在2024年转为净消耗状态
城乡居民医保账户将在2024-2027年间转为净消耗状态
换言之,现有医保最多只能保证每人分到一碗白粥,吃不吃得饱还是问题。
更何况,哪怕你分得了一碗白粥,也不是想喝就能喝的。
全国19万种药品中,能报销的药只有2800种,
疫情三年见证过太多悲剧,我也经常劝身边的人要尽早做好保障。
今天耳朵再次很认真地劝大家:
如果你还没有积累足够的财产,或者在房贷等家庭负担下,不能承受上百万的医疗费。
一旦意外砸下来,保险理赔的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获得较高的经济补偿,保障有充足的医疗费。
千言万语,保险所保护的,是你的钱、你现在拥有的资产和你的生活状态。
大病治疗费用:约80万
病后家庭收入损失:50万/年*2=100万
社保报销:15万(平均)
商保赔付:165万(医疗险+重疾险)
由于保险新规的出台,
所以真心希望每位家长朋友都能去体验这服务,
名额很快就会被抢光,抢到赚到!耳朵第10次送专属福利,限前200名,手慢无!报名如下:
王耳朵8月专属粉丝福利
🎁
扫一扫领取
即可
免费获得价值699元
专属1V1家庭保障定制方案3份
+
家庭资产增值服务
▼
*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