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超导在普及上面临阻力,关键要素之一是“运行环境的苛刻”。如果把室温超导比作3.0,那么2.0就是“超低温环境超导”,1.0是普通导体(如铜)。目前3.0还处于实验室阶段,2.0中的主流形态是“高温超导”。大家不要被这名字误导了,它虽名为“高温超导”,但实际是“超低温超导”的一种,只是临界温度略高:25K(零下248.15摄氏度)它的优势是:可以在廉价的液氮环境下工作,制冷成本更低。据公开资料显示,液氮每吨价格为5000-10000元。而其他超导主要用液氦制冷,价格高昂。据韩媒Theelec引述韩国关税厅统计,2020年氦气进口价格每吨为8.22万美元,年增44%。但即便如此,“高温超导”依然面临推广阻力,核心就是其“安全与稳定性”,比如超低温运行环境。据腾讯网刊发的《室温超导专家交流纪要》内容显示,电网不积极推动超导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清楚制冷系统的作用,不信任超导电缆。这意味着:室温超导的出现,可能破除这一阻碍。此外,它还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可能,如制冷成本。目前而言,室温超导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从近1年的研究成果看,参与研究的主力多为大学实验室、研究所(如中国科学院)等。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室温超导的材料制作难度极大。今年3月,罗彻斯特大学的 Dias 团队宣称,在“室温+超常气压”下实现了超导体。其实验温度约21℃,但气压环境约为10kbar(约1万个大气压)。而最近的韩国研究团队则宣称,在“室温常压”环境下实现了超导体。但据论文称,实验里的“常温”其实达到了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