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宠爱的女孩,选择给自己当“妈”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谈恋爱、不结婚生子了。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邻居韩国那里表现得更加明显。
究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前阵子米粒妈刚写了一篇文章讲述韩国的现状,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婴儿消失后,女教师自杀了,不生孩子的韩国人,正在被“反杀”》
放眼国内也是一样,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选择不婚不育的女孩却养起了“女儿”。
说是养“女儿”,其实形容的是一种状态。
那些在原生家庭中不受重视或宠爱的女孩,她们会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孩子,想象着如果自己是妈妈,将会怎样温柔呵护这个“女儿”。
比如自己本不打算过的生日,代入老母亲视角的话,就不会如此敷衍。
她会想要给“女儿”订一束花,买喜欢的零食,再做上一顿大餐好好庆祝。
再比如,当她想去看一场演唱会,却发现往返路费加上住宿和门票要花上一千多块时,换做是以前,她会觉得自己“不配花钱享受”。
包括拍漂亮的写真、出门旅游,虽然当下很期待很快乐,但结束之后都很不开心,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负罪感,可如果把这笔钱用来给家人买东西或者发红包的话,就毫不心疼。
但如今,代入老母亲的视角来看,如果是自己女儿想去的话,那可太理所当然了,自己绝对会无条件支持女儿,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况且花的还是女儿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
还有经常困扰大家的容貌焦虑、就业焦虑、身材焦虑、人际关系、恋爱烦恼、学业焦虑、同辈压力等等……
当代入老母亲的视角时,这些困扰马上消失一大半。
“因为是我爱的女儿,所以不精致也可以,胖一点也可以,和别人处不好也没关系,工资不高、考不上研都没关系,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也没关系,不优秀也可以。
反正在我眼里我的女儿是最好的,我的女儿只要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自由过每一天就好,她值得。”
于是越来越多的女孩意识到,当她们开始用“养女儿”的心态来宠爱自己时,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原来是这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她们看见和理解了自己的欲望,尽可能正视并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并且不拿外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
这样的思路让她们不再内耗,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去完成那些埋藏在心底已久,或许已经蒙尘了的心愿。
有人去学了一直想学的舞蹈,有人开始规划出国旅游路线,有人去做了近视手术……
一切自己舍不得为自己做,却愿意为女儿做的事,如今她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在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
在把自己当“女儿”养的过程中,她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洽与舒适。
百年之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第一次提出了“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小孩,她/他并不会随着你的长大而消失。
如今的你走的每一条路,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由无数个童年的碎片指引。
米粒妈有个朋友,早些年刚工作的时候,对钱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经常是一发了工资,就叫上我们出门扫街。
喜欢的衣服、漂亮的彩妆、报名各种各样的兴趣课程、每个季度的旅行,她从来不会纠结价格,全凭自己喜欢。
她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家境有多好,反而是因为童年的时候受了太多压抑,长大后终于爆发。
她曾跟我说过“童年时缺乏的东西,真的需要用一生来寻找。”
那种终于不用讨好别人,只照顾自己感受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美妙,她说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她出生在一个边远小城,家里有六个孩子,生到她的时候,全家都盼望着是个儿子,但并未如愿。
她们家里,都是一个个违背了“期待”的女孩。
作为最小的那个,吃剩的、穿旧的就是她的日常,饶是这样,她也没得过几次好脸色。
被嫌弃的她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
她的前半段人生,就像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部电影中的松子。
电影中,松子不断讨好身边的人,却始终也没有过上理想的人生,反而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而追根溯源,她这种毫无底线的“讨好”性格,最初,只是想卑微的获得父亲的关注。
松子妹妹的身体不好,于是父亲把所有的关注和宠爱都给了妹妹,却忘了还有松子这么一个女儿。
只有一次,那天是松子的生日,父亲带她去游乐场。
平日里从不对松子展露笑容的父亲,却被小丑的一个表情逗笑了。
为了再见到这样的笑容,松子学会了小丑的夸张表情。
她发现每次噘起嘴巴做斗鸡眼的表情时,父亲就会笑。
那以后的日子里,松子总是一遍遍地做出这样的表情,卑微地讨好着父亲。
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她上父亲想让她上的学校!选择父亲想让她做的职业!努力把自己变成父亲心目中的女儿!
最终,父亲依旧是那个父亲,而她,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再到后来,她渴望爱、寻找爱,在她心里,无论是谁陪着自己都行,只要别让她一个人。
可惜松子完全不懂得,该如何才能与男性建立“正确的亲密关系”,所以只能不断做低自己去讨好,甚至不管那男人是不是个渣子。
直到生命的尽头,她在墙上写下了八个字: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其实生而为人无罪,你不需要抱歉。
她终其一生都在用力地讨好别人,却从没想过,如果选择宠爱自己,一切是否都会变得不同。
米粒妈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做《二毛》。
主人公二毛是个跨性别者,她的人生跟松子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看完之后,真是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又无奈、无力的感觉。
松子的悲剧人生是爸爸种下的因,二毛也是一样。
二毛的爸爸是个人贩子,拐卖了无数妇女儿童,为了赚钱,他连自己的亲人也卖,后来落网,被判了死刑。
从那以后,二毛就流落在外,她跟着表哥捡过垃圾,也做过流水线上的工人,尝遍了人间疾苦。
童年的荒唐经历和对父爱的缺失,让本是男儿身的她对男性产生了好感,但后来才知道,那并不是爱情,而是一种“补偿”。
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像松子一样,想要有一个人能陪伴自己、救赎自己,她死之前都在渴望一个家。
其实她本可以自救,可最终却都因为过于寄望于外界的救赎,而错失了拯救自己的机会。
他们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却也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人生第一课,就是要学会爱自己。
所以“把自己当女儿养”的状态,并不是纵容自己成为巨婴,而是以一个的成年人的样貌,对童年的自己进行修补。
如今的她们有能力把那些隐匿的伤痛、遗憾,一片片重新拼凑起来,重塑更好的自己。
这些给自己当“妈”的女孩们,正是在用自己渴望的、喜欢的方式成长,这也是她们与自己的和解。
当童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她们看见了内心从未被满足的自己,而曾经那个自卑的小女孩,也因为勇于尝试,而变得快乐自由。
当砸碎身上“不配得感”束缚的那一刻起,她们就重拾了自信,重启了自己的人生。
此外,米粒妈还想多说两句。
无论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或是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中,这种“宠爱”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满足自己的小心愿上。
一顿大餐、几件华服,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
因为只靠物质带来的满足并不能长久,真正的“养育自己”,本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富足。
永远不要停下追寻知识的脚步,当我们不断接受教育,读了万卷书,去看遍大千世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些经历都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而丰盈。
我们不用再依附他人,也不必再寄望于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你知道,你已经有能力主导自己的人生。
的确,原生家庭会影响你的过去,但它不应该成为你的宿命与未来。
你永远都可以找到藏在你心底角落的那个小孩,牵起她的手,再次一起长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