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偏爱扫兴
本文授权转载自:雅思哥
最近有个很火的话题:为什么中式父母总是很“扫兴”?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一针见血!
快乐时警告你还有问题1234,烦恼时提醒你别忘了问题5678。
而在现实生活中,爱扫兴的父母,成为很多子女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01
都来说说
父母说过什么扫兴的话
扫兴父母的小孩都困惑过:父母是不是打心眼里见不得我好啊?不然怎么总是在我最开心的时候,一盆凉水浇到透心凉。
说一说,#父母说过什么扫兴的话#?(来源微博网友征集)
“你过的富人生活,爹娘过的地狱生活”
“感觉要跳楼了”
“你带手机去学校了?”
“你觉得你在外面旅游很牛吗?
“嗯,比我花的多”
“并不会因为我开心他们就开心,只会说我乱花钱”
“三块钱吃的饱饱的”
“我不想看到你们开开心心过年”
“你还有时间浪?”
光看,就有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
分享考试成绩,换来的是数落和打压;
分享学校里的趣事,被说不务正业;
分享自己的生活,被指责:
带父母去吃饭,他们嫌弃餐厅又贵又难吃;
带父母去旅游,他们全程都在抱怨没啥好看的、乱花钱;
……
之前看到过一篇帖子,帖主说:
自己因为忙,经常不在家。有次爸爸生病了,做手术,爸爸妈妈不想让她担心,就没告诉她。一次争吵中,妈妈突然掀开了爸爸的衣服,让她看爸爸肚子上的疤,并狠狠指责她:“你只知道自私地过你自己的生活,就算我们死在街上你也不会在乎!”
“压在我肩上的好像不仅仅是关于家庭和性别的重量,还有一些别的什么,我说不清,只觉得很累。这些疲惫在绝大多数时候只像一声叹息一样轻,又在某些时刻像一座山那样重。”
听到爸妈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心里会充满愧疚;
出去玩时,想到父母的艰辛,内心会被狠狠刺痛;
即便取得不错的成绩,依然会赋魅别人的长处,放大自己的短处,过度自省,促使自己“进一步优化自己”;
传递快乐的时候,父母会强调自己的苦难、付出与牺牲,然后让孩子背上一种莫名其妙的负罪感。
渐渐地,他们就会觉得在父母面前:快乐是不被允许的。
今年母亲节,有个新闻登上了热搜。
一位男孩买花祝妈妈节日快乐,结果却被妈妈指责这些花一点都不实用,让他把花退回去。
事后,男孩感到很委屈,一边看书一边忍不住落泪。
很多人说在小男孩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每当自己感到开心,或对某件事很有热情的时候,父母总会冷不丁地泼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让人兴致全无,甚至情绪失控。
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喜悦时,他们并不领情,还会进行否定、打压,仿佛让孩子伤心、受打击、他们就会感到快乐似的。
02
拥有不扫兴的父母
是什么体验?
前几天看过一则很火的短视频,触动不少。
话题为《有对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视频内容是一位女生分享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日常,并配文:不扫兴的爸妈真是太酷啦!
点开,各种温馨美好、生动活泼,扑面而来:
“大晚上嘴馋了一起下楼买冰棍吃。”
“心血来潮画了奇怪的妆,不会被教育不会被说奇怪。”
“会一起分享好喝的奶茶”
“会配合拍视频”
“带他们出去外面吃好吃的,不会被说浪费钱,大家都很开心。”
“买东西,不会被指责乱花钱”
“像朋友一样聊天”
……
女孩家庭条件很一般,但,买东西不会被指责乱花钱;化妆时间久,爸妈耐心等待不会抱怨磨蹭;无论出去吃还是在家吃,一家人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她做任何事,她的爸妈永远不会扫兴,会在第一时间积极配合以示支持……
一条简单的视频,不狗血不猎奇。
视频点赞量却高达300多万,留言也已超过32万条。
一个评论点明了背后的真相:“300多万个点赞,代表300多万个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疯狂羡慕着。”
这家人温馨和谐的相处模式,让多数人看完后羡慕又难过。
让网友破防的留言
“我像个小偷在偷窥我没有的东西。”
“这里面的每一幕换作我爸妈,我都会挨骂。”
“我有扫兴的父母,如今我好像也变成了一个扫兴的人。”
“想起曾经买过一件吊带,开心穿给妈妈看,她却骂我乱花钱还不知检点……”
明明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对很多人来说,却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扫兴父母的小孩不幸得五花八门,不扫兴父母的小孩幸福的很相似。
在小某书上搜索话题#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
能看到↓
“我的梦想是成为奥特曼”
“我和你爸都是奥特曼”
来源小红书
一起将客厅改成超市
来源小红书
把不扫兴的妈妈抓来我生活奋斗的地方,当了10天特种兵
来源小红书:
女生带爷爷奶奶旅游,出发前“特别宣誓”,就消费!
来源小红书
做多巴胺母女!
来源小红书
妈妈做司机带我去做美甲
来源小红书
评论里清一色留言:
「明明是很正常的家庭,却成了所有人的梦想……」
「我没有这样的父母,但我会努力成为这样的父母」
03
不要做扫兴的大人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有些父母总会习惯性扫兴呢?
一方面,父母无法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没办法“蹲下来”感受孩子的情绪。
认同孩子的成长,肯定孩子的收获,意味着自身权威的消失。出于恐惧会下意识地给孩子泼冷水,以及进行否定和打击——挫折式教育。
另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他们自己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框架里,对快乐的情绪过于陌生。
习惯性的打压、否定、以及扫兴,很大程度上,是在延续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
老一辈接受的教育是以吃苦耐劳为荣,勤俭节约更是一种常态。他们没有体会过快乐,也没有人在意他们是否快乐。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用时下流行的一个形容就是:自己一直在淋雨,所以不知道如何为孩子打伞。
所以,面对父母的扫兴,一味指责,有失公允。可以尝试去观察并理解他们“扫兴”背后的意思。
一位心理工作者曾经这样说过:
“他们不只是可敬、可爱或可恨的父母,他们也曾是可怜的小孩。你与父母之间,从盲目的爱,到激烈的恨,再到深深的看见。”
“借由看见,你终于成为了一个成熟,能理解复杂性,与世界和解的成年人。”
相互体谅、相互包容,允许父母暂时找不到表达快乐的方式,更要允许自己有表达快乐的权利。
既然他们一直在淋雨,或许我们也可以选择做那个为他们撑伞的人。
来源小红书:nipper盆儿
#扫兴父母#话题引起热议,也给我们这代年轻人提了个醒:
不要做扫兴的父母;学习倾听,学习换位思考,学习爱,学习回应。与之成长,与自己和解。
更不要成为扫兴的大人,不停地打断他人的快乐。保护他人的快乐,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美德。
- end -
- 今日话题 -
你认为我们
该如何更好地与父母沟通?
—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互动
独家福利
北美留学生 X 爱奇艺
戳这里关注我们👇,留学路上一起成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