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越是厉害的人,越能规避人性的6大认知陷阱

越是厉害的人,越能规避人性的6大认知陷阱

公众号新闻


人类真是神奇的生物,拥有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类创造的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更快乐,人类制造的机器助力我们开展外层空间探索和深海探测,人类获得的医学成就也大大延长了我们的寿命,人类建立起来的文明系统也可谓先进。然而,尽管人类取得了这些成就,我们仍然会成为思维误区的牺牲品。

而最主要的误区或者陷阱,我总结出六点:

  • 偏爱故事胜于数据;
  • 寻求印证自己的想法;

  • 忽略机缘巧合的作用;

  • 错误感知世界;

  • 过度简化思维;

  • 存在错误记忆。



偏爱故事胜于数据


毋庸置疑,人类已经进化为会讲故事的物种。从远古时代起,有关人类的历史和知识就通过人物故事代代相传。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直到最近,人类才学会以容易存取的方式记录知识。因此,我们偏爱并看重那些以故事或个人叙述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故事总是精彩的。精彩的故事不仅可以增添我们生活的乐趣,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更能深深地打动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我们对别人的故事特别感兴趣。然而,正如我们将在下文中看到的,仅仅依靠故事来形成信念并做出决策可能会让我们步入歧途。

原因何在?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更有用的信息,例如避开统计数据。实际上,光是统计这个词就足以让一个本来聪明的人变得目光呆滞。我们天生是讲故事的人,不是什么统计学家。但统计数据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更优质、更可靠的信息,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参考。

然而不幸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即便是简单的统计知识,我们也知之甚少。例如,当得知美国大约半数孩子的智商低于平均水平时,美国前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感到非常震惊,他认为必须针对如此糟糕的状况采取措施。但是从统计学上来看,大约一半的孩子智商低于平均水平(另外一半高于平均水平)纯属正常。


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会忽略统计数据,因为它们看起来抽象枯燥。因此,即使我们知道有数据可依,也还是更偏爱人物故事的感染力。

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情境。你正在考虑买一款新车,于是在《消费者报告》上查看了这款车的可靠性,前几年的车型数据显示这款车的表现非常可靠。

带着满心欢喜,你前去参加一个聚会。在聚会上,有一个朋友告诉你他最近恰好买了这款车,只听他连连抱怨:“除了麻烦还是麻烦!这车太离谱了,每隔几个月就要送去修理店。换了离合器,刹车又出了问题,而且还老是熄火。”

此时此刻你作何反应呢?大多数人一旦了解到朋友踩过这样的坑,马上就会质疑自己的决定,甚至很可能就不买这款车了。不过,我们最好还是信赖《消费者报告》的汇总信息,看看这款车的返修率再做决定,这些数据是基于大量同款汽车的样本获得的,而那位朋友的经历只发生在一辆车上。

任何产品都可能出现差异,任何车型也都可能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可能你的朋友就是运气不佳,恰好买到了一辆问题车。事情的关键是,如果你听信了朋友的话,那么你的决策就建立在无关紧要、道听途说的证据上。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在做决定时,往往特别重视这种个人经历。


寻求印证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支持枪支管控,是否会更相信支持禁枪的信息?如果你喜欢某一个总统候选人,是否会更关注对他有利的信息?如果你相信通灵者可以预测未来,是否会对他们为数不多的几次正确预测记忆犹新,转而忘记那些错误的预测?事实证明,这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天生偏爱使用“印证自己的想法”这一决策策略,即格外看重支持自己的信念和期望的信息,或是自己情有独钟的信息,而对那些与自己信念相左的信息不屑一顾。事实上,我们总是记住成功而忘记失败。

人们偏爱印证自己想法的那些证据,这样的天性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即便对并不笃信或强烈期待的事物,我们也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支持性的证据。具体来说,假设你想判断一下某人是否乐善好施。十有八九,你会努力去回想他的善行义举,比如捐助钱款等。你绝对不会去联想他为人不善的那些时刻,即使他确实没有那么善良。

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发现,寻找被验证观念的支持性事例似乎更加容易。不过,问题是一旦我们选择性地关注有利信息,就会忽略那些不利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决策反而更为重要。


忽略机缘巧合的作用

假设你正在看《华尔街日报》,上面有一则广告大肆吹捧共同基金超高的业绩增长,广告宣称:“该基金在过去 5 年的收益与其他所有基金的平均收益相比遥遥领先!”广告画面的显著位置印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基金经理的照片。此时此刻,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只基金的超强表现肯定离不开这位基金经理高超的选基金的技能。

这一切听起来颇有说服力,但这只基金的表现是否能证明基金公司对基金市场了如指掌?是否意味着你应当投资这只基金?在做出决策之前,你必须问问自己,这种优异的表现是否纯属偶然?

你连抛 5 次硬币,有时它也会连续 5 次都正面朝上,但那其实仅仅是偶然现象。有证据表明共同基金的长期表现与抛掷硬币如出一辙。因此,所谓的专家通常也不能获得长期的高回报率。事实上,真正谨慎的做法是不投资那些最近表现优于平均水平的基金,因为根据均值回归现象,这种基金未来很可能会下跌。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是高超的选基金的技能促使基金表现高于平均水平呢?这是因为我们通常都不认为机缘巧合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尽管机缘巧合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我们并不认为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相反,我们更愿意相信一切都事出有因。


人类生来喜欢刨根问底——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欲望去发现世界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寻根溯源的欲望很可能源于人类的进化发展。在早期人类社会,那些发现事物因果关系的祖先不仅幸存了下来,还将这种基因世代相传。

例如,那些观察到火星点燃篝火的祖先开始学会取火,这让他们更易生存下来。这种寻根溯源的偏好通常对我们很有帮助。但问题是,这种偏好在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思考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被我们过度应用了。所以,往往我们看到的事情的“因”,其实只是单纯的机缘巧合。


错误感知世界

我们喜欢认为自己感知到的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总是听到人们说“我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然而,我们的感官也会受到蒙骗。

有时候,问题本身就在于选择性地进行感知,某些东西我们没有看到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在那里。在另一些情形下则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

还记得我见到鬼的经历吗?实际上研究已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会产生幻觉。当然,如果我们在思考时使用了错误的感知,那么问题就会出现。


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有两大因素会产生非同一般的影响,那就是期望与欲望,即我们期待和想要看到什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认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真实案例。

有一则新闻快报说,一头危险的熊从城市动物园逃脱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911 总机铃声响个不停,有人打来电话说看到熊爬上了树,有人说看到熊穿过了公园,还有人说看到熊在后巷的垃圾箱里翻找食物。

根据人们的反馈,似乎镇上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这头熊。但是,事情的真相是这头熊一直就在动物园的 100 码之内游荡并且从未远离。你看,期望就是这样“创造”了我们的感知。同样,假设我们正在看一场足球赛,我们喜欢的球队正在与劲敌角逐。

那么,我们注意到对方球队犯规的次数很可能会多于自己喜欢的球队。当然,对方球队的支持者也会认为我们喜欢的球队犯规次数更多。这正是“心有所想,目有所见”。

错误感知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引发了不计其数的古怪事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集体错觉,在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引起大规模的癫狂癔症。比如,某段时间“猴人”在印度引发了一场恐慌,人们奔走相告,说看到了一种半猴半人的生物,其指甲像剃刀一样锋利,力大无比,跟超人一样。

美国也有很多关于人们遭遇外星人绑架的报道。显而易见,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可能是靠不住的,所以,对于那些仅凭个人经历而形成的观念,尤其是那些非同寻常的观念,我们更应当小心谨慎。


过度简化思维


生活如同一团乱麻,日复一日,我们需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亦是如此。有时候,你得到的信息铺天盖地。事实上,如果我们关注所有的信息,仅仅是收集和评估信息就会耗费大量时间。

为了避免陷入“分析瘫痪”的窘境,我们会采取很多简化策略。例如,我们经常根据头脑中的已知信息来做决定。如果我们要判断一项运动是否存在风险,比如滑雪,通常我们不会费尽心思去搜罗滑雪运动中所有可能的受伤方式,也不会去调查每年滑雪受伤的人数。

相反,我们常常把这个任务简化为只考虑身边朋友的滑雪经历,或者是想一想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滑雪事故。例如,我们可能会记起桑尼·博诺(Sonny Bono)和迈克尔·肯尼迪(Michael Kennedy)正是在同一年去滑雪时丧生的,由此便得出一个结论:滑雪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尽管进行许多其他的娱乐活动也可能受伤,如划船和骑行。)


简化策略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省时省力并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然后继续忙其他的事情。幸运的是,简化策略通常会带来合理有效的决策。尽管它不可能产生最佳的决策,但通常也“足够好了”。然而,我们在运用简化策略时,不会全面考量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而这就可能让我们陷入麻烦。

假设你去看医生并且进行了一项病毒测试,测试结果呈阳性——这说明你感染了病毒!你应当有多担心呢?医生告诉你说:“当一个人确实感染了这种病毒时,这项测试的准确率是 100% ;但如果一个人并未感染这种病毒,也会有 5% 的概率被测出阳性。”

与此同时,你还听说大约每 500 人就有 1 人感染这种病毒。因此,如果你的测试结果显示阳性,那么你感染病毒的概率究竟是多少呢?多数人会说大约是95%。但事实上,正确答案是 4%(第 9 章会给出解释)!正如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的那样,使用简化策略会导致我们忽略至关重要的信息,进而致使我们的判断出现严重错误。


存在错误记忆


想象一下,你正在看电视,享受一个悠闲的夜晚,这时有人敲门。你一打开门,一名警察就给你戴上了一副手铐并声称:“你因虐待儿童而被捕了!”更令人惊讶的是,你发现是自己的女儿对你提出了指控,指控你在 20 年前她还是个幼女时对她实施了侵害。

你简直不敢相信这一切,因为你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好,而且你非常清楚你从未虐待过她。她为了解决一些情感问题,最近去看了一位治疗师,治疗师认为她的问题可能是童年时期遭受虐待导致的。在几次催眠之后,你女儿开始记起你虐待她的一些“事实”。

在缺乏绝对物证的情况下,仅凭这些被压抑的记忆,你就被定罪了,并且被送进监狱。

听起来很疯狂是吗?你觉得这不会发生吗?事实是,确实有好几起类似的案例发生在美国。11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绝大多数人——包括那些作证的证人——都会认为我们的记忆就是对过去经历的永久记录。

当然,我们知道自己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事,但有很多人相信,借助特殊的技术,如催眠术,就能够回忆起已经忘记的事情。事实上,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记忆都持有这样的观点。12 我们对自己的记忆非常自信时,就会认为只要是记得的事,就确实发生过。

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记忆是可变的。即使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我们也可以为其创造记忆。实际上,人们的记忆不是对过往经历回放的快照,恰恰相反,记忆是可以被建构的。当前的信念、期望、环境,甚至是暗示性的问题都能影响我们对过去的记忆。


更准确地说,记忆是对过去的重构——随着每一次重构,记忆会离真相越来越远。因此,即使我们确信记忆并未改变,它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这些记忆对我们的信念建构和决策制定影响巨大。


总结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样,有很多倾向会导致我们产生错误信念,做出错误决策。随着人类的进化,有一些倾向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认知过程,比如人们偏爱听故事,不喜欢看数据;还有一些倾向的存在是为了简化复杂的生活和决策制定。

当然,我们并不总是会成为这些倾向的牺牲品。虽然我们经常去寻求印证自己想法的数据,但有时也会关注相反的信息。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认知特点会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帮助。

如果不使用简化策略,我们就会时常陷于海量的信息中寸步难行,难以做出任何决定。与此同时,我们在建构信念和制定决策时,这些倾向也会带来很多困扰。

最后,还有一件事请务必谨记。如果你发现自己犯了本书中所讨论的某种思维错误,请不要难过,因为这样的错误我也犯过,我的朋友们也犯过,我所认识的每个人都犯过,这只能说明这些错误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是何等根深蒂固,以致我们通常都意识不到这些错误的存在。

因此,做出更好决策的第一步就是识别人类思维中的陷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的思维过程,看看哪里会出错,以及为什么会出错。

本文整理自《认知陷阱:人们常犯的6个思维错误》,配图来源图虫创意。

作者:托马斯·基达
译者:慕兰 孙静波 张嘉芮


找靠谱商机,关注创业邦视频号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真正厉害的人,都拥有这几种能力!真正厉害的人,都很会“带病生活”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自豪感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拒绝型”人格越是做到这3点的女人,越会让男人上瘾做人要有界限:边界感越清晰,越能在生活中获得幸福Moka李国兴谈SaaS+大模型:越垂直,越具象,越能挖掘出AI的价值德鲁克:越是优秀的人,越专注于长处真正厉害的人,都在过有秩序的生活2023年的当头一棒:我在日本做手术(完)次韵这5件事情做得越到位,越能快速适应大一新学期!越是厉害的人,越懂得系统思考越懂得底层规律,越能抓住机会真正厉害的人,都在跟人性死磕真正厉害的女人,在婆家有“两不做”,越不做,地位会越高我见过改变自己最厉害的人,都成为了自己的催眠大师!在美国买房有陷阱吗?6个需要规避的美国买房陷阱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负能量管理”克利奥帕特拉:野心勃勃又媚惑非凡的埃及艳后[日签] ​越是黑暗,越是要寻找光明真实经历他的爱,越是认识他,就越能感受爱!彼得·杜拉克:越是优秀的人,越专注于长处真正厉害的人,都拥有这3种“内在力量”真正厉害的人,都学会了“不生气”吉利根:我见过改变自己最厉害的人,都成为了自己的催眠大师!征程漫忆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人性”高手越是优秀的人,越专注于长处真正厉害的人,都是“U盘型”人才外派故事 (35)萍水相逢在南洋《向上生长》:厉害的人,都是反人性的高手真正厉害的人,身上都有“匪气”《学爸》要爆,看完才知道真正厉害的人,都有“反内卷”特质越是放权,越能得到员工的追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