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人,都很会“带病生活”
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遇见小媛 · 主播 | 云湾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内向又社恐,一直是我的问题。”
好友露露上周发来这样一句话,接着又向我讲述了她的经历,颇为感慨 。
不久前她参加了一次公司组织的跨部门团建,聚会上极具反差的两种“画风”让她百思不得其解:
一边是健谈的同事在举杯敬酒、有说有笑,与他人打成一片;
一边是不善言谈的同事,沉默地吃着小零食、低头玩手机,略显局促。
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有人在社交中能自来熟,而自己却窘迫得想逃,表现得格格不入。
为消除社恐,她之后还强迫自己参加各种活动,即便兴致不高。
在此过程中,朋友没交到几个,体验感反而很差,她仿若困在了“失友焦虑”中,而今不知如何是好。
听完后,突然想起一句话:
“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放过自己。”
有时怕被说不合群,就假装外向;
无法接受不完美,就为难自己。
我们总说“问题太多”,其实是没学会“带病生活”,改变不了就与之共存,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和自己较劲的人
有多“心累”?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
早早计划好一天的安排,但落到实处不仅啥也没干成,还感到身心俱疲,只剩叹息;
出门想看个电影,却懊恼连一身穿搭都搞不定,怕这被人说太土,怕那被人说风格怪异;
有时渴望改变糟糕的状态,可还没行动就陷入了一轮新的心理焦虑……
更让人泪崩的是:敏感且内耗,不仅没把问题解决,最后还成了问题的“囚徒”,进行自我贬低。
张国荣生前拍的电影《异度空间》中的心理医生阿占是如此,《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也是这般。
前者因女友自杀深陷痛苦,试图用压抑和遗忘走出创伤,却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后者因原生家庭的阴影,以致过度自卑,在忍让与自伤中走向堕落。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
“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越是和自己较劲,越难放眼未来;
当你学会放下,反而会发现当下的美好。
想起当当网的创始人俞渝,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
“你最不自信的地方是哪儿?”
她说:“长相。”
因为“容貌焦虑”,她很长一段时间里深陷自卑:出门前会搭配几套衣服,再三从镜子中确认是否得体,却依然不满意。
与彼时从容大方的状态相比,她前后气质上差距甚大。
问及原因,俞渝这般回复道:
“放弃成为不可能成为的人,然后全然接受自己。”
的确,人生路漫漫,有追求是好事,但于己过于苛刻,就会作茧自缚,越活越累。
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成功了,你是leader;失败了,那你就是loser。
可凡事无法面面俱到,全力以赴过,本就是一种胜利。
倘若你陷入了“完美主义”的怪圈,还请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告诉它:
“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心若简单,世界也就简单了。”
接受无能为力
比追求完美更值得
不久前重温电影《美丽心灵》,再看天才数学家纳什的故事,而今有了另一番感慨。
年少时觉得纳什不幸,他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上颇有建树,但他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时常会被“幻觉”困扰:
发病时,三个被妄想出来的人,会影响他的判断与社交。
这对于深耕学术研究的纳什来说,是致命打击。
医生建议他进行药物干预,但副作用会让他的天才特质消失。
权衡之下,即便医生直言“无人能凭借毅力战胜精神分裂症”,但纳什还是毅然选择与疾病共生:
沉浸于科研,不去理睬那些“人”。
平时有陌生人前来拜访,他也会先询问学生,是否能看见对方,避免与“幻象”交谈的尴尬。
长此以往,纳什也早已习惯了那三个“人”的存在,还从哲学角度解释道:
“他们是我的过去,其实每个人都被过去所缠绕。”
所以当他站到诺贝尔领奖台上时,有人发出感慨:
“他是‘病人’,但勇气让他战胜自己,已然是医学‘奇迹’。”
是啊,人无完人,得到终会伴随着失去,正如纳什不惜与“病”同在,换得在数学领域的成就那般。
对于平凡的你我而言,亦是如此。
不能改变的事,就随它去;无法绕开的问题,就与之同在。
“人生本无常,一切皆尘埃。”
有时,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解决”。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事事圆满。
允许自己不完美,即便生活有残缺,那也会成为光照进生命的裂痕。
有时,接受无能为力,比追求完美更值得。
真正的成熟
是懂得“带病生活”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说:
“要允许北大毕业的一些人没那么大的本事。”
短短一句话,戳中无数人软肋:繁华中的各种条条框框,就像套索一样,给人空间却不得自由。
三年前的李雪琴,每天就在这般挣扎中度过。
从北大毕业,却当了不被人看好的脱口秀演员,前往纽约大学深造,又因抑郁症复发而肄业。
有人喜欢她率真坦诚,也有人骂她是以“丧”树人设博流量,网络舆论一度让她自我否定。
直至她开始接受自己的“丧”,允许自己当“废物”,那些困扰才随之而散。
很赞同一句话: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问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画地为牢。
我想,一个人懂得“带病生活”,方才是真正的成熟。以下三个方法,助你与“问题”和解。
1. 情绪节能,拒绝精神内耗
痛苦并非不请自来,大多是主观臆断形成:
纠结于他人无意的言语,会增加心理负担;
凡事还没发生,就设想无果的结局而内耗;
心中事越装越多,精神上的弦也越崩越紧。
若是为此困扰,不妨试着让生活松弛些,面对得失好坏保持钝感力,也许你会发现:
戒掉玻璃心后,除了情绪愈发稳定,处事也会愈加从容。
2. 露出伤疤,无条件接纳自己
知乎上看到有人问:
“如果等我们变得很优秀,再去谈恋爱,还来得及吗?”
高赞回答说:
“当我们发自内心不接纳自己时,也很难收获爱情。”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我们不敢露出身上的“伤疤”:脾气有点大,工作不稳定,颜值不够高……
如此种种,皆是尘封内心的镣铐。
待准备好所有,当初所爱之人真的还会在原地等待吗?
大抵不会。
常听到有做情感咨询的朋友感慨:
“世间情感,会败给岁月,亦会败给等待。”
是啊,学不会袒露,只想着愈合后再开始,不免会遗憾与错过。
就像一句话所言:
“接纳是成长的动力,而排斥则是摧毁的开始。”
露出伤疤,接纳自己后,所遇皆是美好。
3. 找到“恢复壁龛”,为自己赋能
心理学上,有个“恢复壁龛”的概念,指的是让人恢复能量的地方。
由此延伸,若是感到身心俱疲,不妨试着换个地方给自己充电。
譬如,不在喧嚣处刻意压制不安,而是寻得一处安静踱步;不参加超负荷的社交,而是选择独处沉淀。
如此,远比流于形式的合群更难得。
▽
想想那些彻夜难眠的日子,是执于一念的见证;
还有那些跨不过的坎,藏着自己无法释怀的意难平。
年岁渐长,才后知后觉:遗憾也是馈赠,些许心事被复杂化了,就是自扰,倒不如接受。
就像作家莱恩说的:
“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可以理解,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却都是问题。”
置于繁华中,难得糊涂;带着问题生活,才是智慧。
点个在看,愿你我在平凡的点滴中拥有不凡的生活态度,与优秀的自己不期而遇。
作者:遇见小媛。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