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刘会平最新发声!
【导读】香港贸发局刘会平:“一带一路”倡议带给全球全新的机遇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娟娟
在世界舞台上,香港的吸引力有增无减。背靠祖国、联通世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增强。香港在26年间如何高速发展?2023年香港与世界重新握手,会带来怎样的精彩?
8月9日,《独家对话》第七期,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刘会平。
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刘会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经过了疫情的挑战,香港经贸正强劲复苏。自与内地通关以来,香港多场展会参与人数已创下历史新高。谈及“一带一路”倡议,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带给全球全新的机遇,香港作为国际投融资中心肩负将“沿线国家”的商机与资本链接的功能,10年间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港工作超过20年的他表示,与20年前相比,香港唯一的改变就是大家比以前更努力地改善香港的营商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直播回看)
刘会平自 2019 年出任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为港商创造机遇、促成交易。
他自2001年起在香港工作,先任职国际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和 Skadden Arps,其后转型进入金融领域,在多家全球机构担任要职。他拥有墨尔本蒙纳士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以及法学学士一级荣誉学位。他亦持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洲、英格兰、威尔斯及马来西亚的执业律师资格。
香港贸发局(香港贸易发展局)是于1966年成立的法定机构,负责促进丶协助和发展香港贸易。香港贸发局在世界各地设有50个办事处,其中13个设于中国内地,致力推广本港作为双向环球投资及商业枢纽。
它通过举办国际展览会、会议及商贸考察团,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开拓内地和环球市场的机遇。香港贸发局亦通过研究报告和数码资讯平台,提供最新的市场分析和产品资讯。
中国基金报: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香港在大湾区融合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会平:粤港澳大湾区包含9+2个城市,香港是其中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帮助万千企业走出中国,也帮助引进万千企业到中国内地。它是引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全球企业走进来的桥梁,聚集全球关注的商机。尤其在外围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它是令人瞩目的亮点。9+2座城市中,香港是桥梁中的桥梁。
国家“十四五”规划确立香港为八个重点领域的发展中心(八大中心),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以及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置身粤港澳大湾区,香港正发挥着八大中心作用。
举例来说,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有九所大学。大学的研发成果,可以拿到湾区其它城市去生产。因为部分内地城市拥有更完善的生产条件,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在市场上测试。粤港澳大湾区拥有8,600万人口,形成了庞大消费群,这为测试新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测试完之后,若成功,业务扩张,整个业务成功了之后,再回到香港,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去上市,去融资等。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蓝图出炉后,支持性政策层出不穷。拥有了政策红利,大家越来越关注这个区域,企业、资本涌入。聚光灯打到这里,大湾区不同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特性凸显。
作为例子,我们在2021年底疫情期间推出GoGBA平台(湾区经贸通),以帮助大家一站式了解大湾区的经贸机遇、政策。两年内130万人次前往平台登记。这其中包括港商,但不限于港商。不少境外企业也对大湾区有兴趣,希望增进了解。
中国基金报:从去年底通关到现在,香港获得了哪些新的机遇。现在的挑战在哪里?
刘会平:面对面的交流永远无法被取代。通关之后,我们开始恢复线下的展会。2023年3月,我们办了一场影视展,330家的内地展商出席,参展商的数目创出历年新高。此外,通关之后,贸发局分布在全球的50个办事处代表们都积极努力去推动各国的代表团来香港。今年香港重返世界。近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也在带领各行各业去东南亚讲好香港故事。假以时日,香港的优势一定会被越来越多人看到。
中国基金报:在帮助香港重新融入世界的过程,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事情可以分享。
刘会平:通关之后,我们的实体展和线下会议收到热烈反响。全球的参与力度非常大。今年3月1日,香港举办了珠宝展。展会的第一天,香港政府刚刚宣布解除口罩令。久违的“交通堵塞”当即再现香港,现场异常热闹。
5月份我们又举办了医疗健康高峰论坛,全球超过40个国家地区的2500名商业领袖来了。论坛不仅有观点交流,部分机构还带来了项目。他们要来香港做生意,要来找投资方。现在虽然国际航班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前,但是大家的热情已经回来了。
贸发局在全球有50个办事处。今年,时隔4年后,分散在全球50个地方的代表终于得以回到香港,坐下来一起开会。大家都非常感动。代表们实地走访了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他们要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才能把大湾区的故事,香港的故事带到海外。
年初的时候特首走访了中东,近期出访东南亚,都在帮助香港开拓了新的市场。
中国基金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各项政策招徕人才,目前来看效果怎么样?
刘会平:疫情期间和之前的社会事件,人们对香港产生了误解。现在是时候把它纠正过来。我们每次办展会邀请全球的人来香港。他们亲眼目睹香港的现实情况,体会香港的活力,了解这里的商业机会。交流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更多的人来香港。
通关其实算下来才7个月。大家其实可能都忘记了,去年同期我们其实还都在戴口罩,疫情还相当严重。这7个月香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持续努力,去向全世界介绍真实的香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的。
中国基金报:从贸发局的角度看到的香港经济前景如何?
刘会平:疫情间,全球遭遇挑战,香港的企业“受苦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熬过疫情实属不易。
疫情之后,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但是复苏进度不一。美国仍处于加息周期,目前联邦利率已经升至5.25-5.5。两年前没人预料到美联储会启动史上最快的加息。通胀问题并未完全消除。欧洲方面部分国家面临粮食和能源供应问题。这为贸易问题带来不确定性。
好消息是问题在缓解。香港贸发局出口指数在2023年第二季升至47.8的两年高位,较上季上升8.8点,也标志著香港出口商的商业情绪连续两季有所改善。
2023年第二季,在6个主要行业中,有5个的出口信心好转,其中玩具业和机械业重返扩张领域,指数分别为55.4及50.3。各主要出口市场的指数均见上升,其中欧盟、东盟和美国市场重回扩张领域。
商业机会是要去争取的。近期贸发局分布在50个办事处的代表全部回到了香港。代表们反馈,在海外收到了很多关于大湾区的机遇的问题。海外的企业、机构希望了解怎么样能够去接触国内买家,如何与中国的经济发展融合,去创造更多的商机。在经济不明朗的时候,大家更需要这些增长点,更需要去抓住这些商机。
中国基金报: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对于香港带来了哪些机会,贸发局如何帮助企业去把握这些机会?
刘会平:贸发局每年都会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今年9月13至14日,我们会举办一个汇集全球5000名领袖的高峰论坛。
我们认为在全球范围内,“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是全新的。
举例来说,在加入贸发局之前,我在投行干了20年。在投行,大家捕捉的是更容易看得明白或者落实的短期商机。但是“一带一路”的带来的机会与此不同。首先,“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界未必深入地理解。他们还有很多功课需要做。其次,“一带一路”倡议让大家关注这些区域。关注到了之后,这些沿线国家的机会也需要长时间的耕耘、灌溉,才能收获果实。虽然前期投入时间漫长,但是一旦沿线的投资落实了,它关乎的不仅仅是投资,还将带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的发展。例如,表面看可能只建了一个公路或者机场或码头,但是一旦这些基础设施建立正常运转。它们还会再带动当地更多的商业机会,甚至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从而就把整个社会带动起来。
香港作为融资中心、投资中心,在连接投资者和这些“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业机会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看到了一些成功案例。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中国基金报:港府非常重视创新创业。若你创业,会否选择香港?
刘会平:我个人是2001年从澳大利亚到中国香港工作。虽不是创业者,在港工作20多年,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
在我看来,从那时到现在,香港保持了众多优势。例如,它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四通八达。香港拥有全球的优秀人才。香港的产业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屈指可数。此外,“一国两制”下,它背靠祖国,联通世界。它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作为例证之一,贸发局汇集了母语为各种语言的同事。生活文旅方面,香港也独具魅力。有山有海,工作之余可以去爬山,逛逛博物馆。
20多年来,这些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是,如今地缘政治充满不确定性。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加强沟通。因为海外媒体描述的香港未必是真实的香港,我们希望开门迎客,让更多的人来亲自体验香港去告诉他们的朋友。今年,我们发现疫情期间转移到其它地区的人或者企业家又回到了香港。他们离开之后才发现香港有多好。
如果让我回到2001年,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会来到香港。
中国基金报:全球的金融中心和创业中心很多时候不是合二为一的。比如纽约和硅谷。前者是金融中心,或者是创新创业的福地。香港可以成为两者的结合体吗?
刘会平:香港和纽约或硅谷都不同。他们属于过去,这里是现代的优势。现在创新创业很少人说去美国,那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现在要看的是亚洲的,香港正是机遇的中心。
中国基金报:最后一个问题,香港这座城市对你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
刘会平:20多年来,香港唯一改变的就是,大家都更加努力了。我2001年刚来的时候,香港不需要有抢人才抢企业。现在看得到政府这么积极去抢人才抢企业,这意味着大家齐心协议把香港的商业环境做得更好。“我觉得香港只会做得更好,困难都过去了,我们就向前看,我个人是非常积极的”。
版权声明:本次活动内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主办方所有,任何媒体、机构或个人未经主办方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含文字、摘录等)公开发布,中国基金报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