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后国际部爆火,藤校学霸揭秘实验/人大附/十一国际部生存法则:成绩只是门槛
在“卷”上天的公立国际部,他们究竟如何生存?这些能申请上顶尖学校的国际部牛娃又有哪些共同点?他们如何在疫情的逆境中突围,最后申请到自己的梦校?希望这些学生的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如果您想回听此次讲座、或收听“哈耶普斯麻”牛娃的成长故事,可以扫二维码联系小助手。
#01
他们都会在看似“减分”的大环境下
找到自己的“加分项”
经济学家何帆曾形容,今年毕业的孩子们是“新冠第一届”,和明年、后年毕业的孩子一起,组成了“新冠三届”,简称“新三届”,这将是历史上极为独特的一群年轻人。
这会让他们更没有安全感,更迷茫,更郁闷”,“也一定会在遭遇了巨挫之后,痛定思痛,思考自己的出路。”
除了疫情,“新三届”面临的挑战不止于此。
曾有一位校长分析,从外部来看,今年美国有330万高中毕业生,是有史以来的高峰,未来两三年,还会继续增加。这导致了美国本土大学要首先照顾更多来自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变相加剧了对国际学生名额的压缩。
从内部来看,中国一批从K12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在国际化学校就读的学生,终于到了高中毕业。可以说,今年的毕业生,是有史以来国际化程度最高、读国际化学校时间最长、英语水平最高的一届。
两个原因共同造成了这几年的“最难申请季”。
更不要说,这三位学生都身在“内卷风暴中心”的北京顶尖公立国际部,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内卷”非常激烈。用Hermia的话来说,很多人都会被压力、焦虑所困扰,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足够好,需要非常努力去调整。
然而,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可贵的韧性,在“减分”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尽量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平衡点。
比如Shawn说,疫情对他的影响反而是正面的。
首先是标化考试,疫情刚开始,大家都考不了SAT、ACT,但Shawn因为早在高一就考完了SAT,之后国内也有了托福和ACT的考点,使得原本受很大影响的标化考试一下子变得可控起来。
再说活动,高一下学期,学校直接停课,但Shawn认为,自己反而“因祸得福”。
所以疫情是否影响申请,Shawn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每个学生自己决定的。“如果疫情中,你能自己主动寻找资源,找一些别人找不到的活动或机会,其实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亮点。”
比如之前多地AP考试取消,对申请美国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用AP彰显自己的学术优点,那就要通过其他方面展示,像是参加一些竞赛、科研等。”
“总之疫情是一个大环境,对所有人都一样,最后你的申请是什么,还是你自己决定。”
而面对公立国际部“内卷”的竞争压力,三位学生都坦言确实有压力和焦虑,但更看到了同学之间互相正向影响的动力。
Hermia:”刚进高中时,很多活动都是在前辈和同龄人的带领下一起完成的,比如USAD竞赛、模联等,这些对自己学术兴趣和专业都有很大的正面影响。我还从前辈那里学到了如何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等。”
Guanchen:“‘卷’并不意味着就是竞争、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可以互相帮助,我自己也从一位之后录取普林斯顿的同学那里,获得了很大文书启发。”
Shawn:“虽说大家‘卷’,但这也是因为每个人都很优秀,都在做各自领域非常厉害的事情。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Q:GPA和标化高分就够了吗?
Guanchen:现在很多申请者的标化和GPA都很高,但申请形象却几乎一模一样。这不是高分的错,错在他以为自己有了高分,就可以忽略其他的活动。
好大学给offer一定是因为学生的整个申请故事都特别打动人。如果只有高分,活动却平平无奇,甚至照抄别人,就不会给招生官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我是招生官,一定不会录取两个一模一样或是非常相似的人。所以关键问题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特色,让自己有血有肉。
我在申请季就面临标化不够高的情况,当时我犹豫是不是要再考一次SAT,最后我选择好好去写自己的文书,而不是卷SAT。我的经验是,虽说分数一定是越搞越好,但只要过了一定的分数线,就不应该再成为一个限制因素。我给自己定的线是SAT1500、托福110以上就可以了。
Q:做活动应该什么都做一点,还是有特别专精的领域?
Shawn:我的建议是,要根据自己喜欢的学校对症下药,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
比如,我被鲍登学院录取,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做的体育活动。我从小学就学开帆船,高二暑假考了助理教练证,从初中开始玩飞盘,这在中国属于比较小众的运动……而像鲍登学院、达特茅斯等都是体育氛围很浓的学校。
又比如,芝大是一个非常学术的地方,如果学生本身就是追求学术的人,那可能就适合芝大。
还有杜克,我曾听过一个学长分享杜克想要怎样的学生,总结来说就是T型人才——涉猎面很广,同时也要有所专精。
每个学校都有它的性格,你想去什么样的学校,就做一下研究,看看他们喜欢怎样的活动,而不是“无头苍蝇”一样做各种各样的活动。
这里我想提一下公益活动。大家都觉得申请一定要有公益,我却觉得不一定。没有一个学校说,如果你没有公益活动,我就不录用你了。虽然美国人很喜欢你能为社区做出贡献,但这只是一个加分项,不是必须的。像我,没有公益活动,也录了杜克大学。
总之,申请没有一个万能的黄金公式或清单,只要上面的项目都打勾,就能保证藤校。申请是一个整体的评估(holistic review),要能从中看出你的个人特色,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堆一个科研、放一封教授推荐信,材料七零八落,像一盘散沙。
#02
面对激烈的申请竞争
他们都找到了不可复制的自己
虽然感受到了“卷”,但三位学生都努力让自己“免疫”,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不可复制”的自己。正如Guanchen所说,“我专注于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忽视别人的‘卷’,其实最后的录取结果并不比那些特别卷的人要差。”
那么如何找到不可复制的自己?三位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探索自己的兴趣,并且长期坚持。
拿到牛津全奖、达特茅斯等名校录取的Hermia兴趣可太广泛了:人类学、音乐、公共政策、经济……她还把不同领域融合在了一起,比如进行经济人类学、经济公共政策、音乐商业分析等跨学科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领域。
Hermia说,她对经济的兴趣源于初一阅读的一本《经济学原理》,觉得很有意思;到了高中打了很多经济相关的比赛,在IEO经济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甚至成为了国家队队员。
而打开她人类学大门的,是在高一参加的一个人文社科夏令营。那次,Hermia学习了一门结合政治经济学和经济人类学的课程“资本主义如何创造疯狂”,研究了关于金钱的宗教,比如江浙沪福建的财神、南美的金钱拜物教等等,发现这些内容对她非常有吸引力。
之后,Hermia还去贵州研究了当地的萨满的经济社会地位是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变迁的。
有了一手田野调查的经验,Hermia又进行了进一步学术探索,上了耶鲁文化人类学的夏校,学到很多前沿的理论。
就是在这样不断探索、实践中,Hermia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兴趣,最后她在美本申请了人类学、公共政策等方向,英国则申请了历史与经济或者经济史的方向。
如果说Hermia有很多横向的兴趣,并且把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相融合,从而找到独特的研究方向,那么Guanchen所做的,是在同一个领域持续纵向探索,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深度。
Guanchen对化学的热爱有三个阶段,
从初中,他就开始自主研发鞭炮,初三时,他把阳台改造成了一个实验室,在里面捣鼓各种实验。
为了了解实验背后的原理,Guanchen自学化了学理论,在初三下学期就已经把高中三年所有化学课内容全部学完了!到了高一,他成为北师大实验高考化学竞赛班的“编外人员”,旁听了一年后,又学完了大一大二的内容,还参加了化学奥赛。这个时期,让Guanchen开始对有机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在更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学术研究,Guanchen入选了“拔尖人才”计划,在专业的实验室 ,跟着专业教授做专业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我也受到一些‘世俗’观念的影响,比如学哪些专业未来更赚钱、更容易申请,但我还是坚信兴趣是最重要的,并且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我赌对了。”
👇滑动看学长学姐申请干货👇
Q:怎么寻找一流的科研资源?
Guanchen:科研项目一般分三类,一类是科研夏校,比如MIT官方推荐的科研夏校有RSI(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SSP(Summer Science Program),还有我参加的Garcia Summer Scholar等等,你在网上搜MIT Recommended Summer Program都能查到。它们的特点是,费用低,有的甚至是免费的,但录取难度大,因为这些项目都是最好的,认可度也高。像加州理工的招生官就对我在Garcia做的项目很感兴趣,可能也是它们录取我的原因之一。
第二类是盈利商业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会比较贵,含金量取决于它们的录取难度,如果是给钱都能上,一般没啥用。当然如果你认认真真去做好它们,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
第三类是中国官方组织的拔尖人才翱翔计划以及后备人才计划等,也都是免费的,并且可以做三年,非常值得参加。只是这些计划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得从学校的渠道去申请,如果学校没有提供这样的资源,可能就比较难了。
很多科研项目,你要自己判断,不能别人做什么你就也去做,也不要听到某些公众号说哪个项目好你就去做。而是要自己深入了解一下是否真的具有含金量,还是只为了赚钱。
而Shawn比较特别的是,有一个专业是法语研究,这无疑是申请中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从高一高二的法语1、2,到高三的AP法语,Shawn说他不仅学习了语言,更追着老师了解法国的文化和历史。“学习小语种虽然在申请中不是决定性的,但可以作为一个亮点。”
Hermia补充道,她也学过一些法语,做过法语人类学文章的翻译。“法国有很多非常著名的人类学家,非洲的法语区也是很热门的田野点,阅读法语原材料,而不是英语,可能会让我的申请和其他人有一丢丢的区别。”
三位学生对兴趣的探索和长期的坚持,让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一点已经超过了太多申请的竞争者。
但Hermia也指出,尽管这些经历让他们三人有机会进入名校,但千万“不要抱有任何照抄的希望,也不要尝试去复制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径。”
比如Hermia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是人类学和艺术的跨界互动展,灵感来源于她之前的田野经历——希望用艺术作为媒介,让偏远山区人们被忽视的声音能被看见、听见。
“这个活动是和我自己经历、田野活动、夏校的理论思考密切相关的,只有真正经历了这些思考,才能有这些活动;也只有自己的故事,才是真实、有深度而且连贯的。”
#03
面对美本申请“玄学”
他们用英美双申来分摊风险
近几年因为美本竞争越来越大,英美双申变成了一个热门选项。对此,同时申请英国和美国的Hermia和Guanchen有话说。
Hermia诚实地表示:选择英美同申,是为了降低风险。“我很早就知道美国申请非常‘玄学’,英国申请更加注重学术实力。而我的学术是有可能申请到较好的英国院校的,所以从策略上来讲,我选择了英美双申。另外我是学IB的,本身就是英国和美国都比较认可的课程体系,不申白不申,不能浪费了,哈哈。”
而最终到底选择英国还是美国,Hermia和Guanchen都认为,必须要了解英美两个国家本科教育的区别。
在Guanchen看来,美国大学在本科阶段着重培养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就是所谓的博雅教育;而英国大学培养的是专业能力。
而在这三位中,Shawn是唯一没有申请英国学校的,他的考虑是,“我不喜欢英国的学制,虽然牛津剑桥很厉害,但我不想把三年都拴在一个专业上面,我自己的爱好还是很广泛的,不想只学经济学,还想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公共政策的内容。美国开放的学制更适合我。”
Hermia说,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家庭情况、专业选择,来决定到底是去美国还是英国。“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你必须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可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比如,如果你喜欢自由、喜欢探索新事物,可能美国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这个决定只有你自己可以做出。”
👇滑动看学长学姐申请干货👇
Q:是否要找留学顾问?
Hermia:留学中介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帮助,是梳理故事线。因为我是一个想法特别多也特别发散的人,我不知道哪个想法是比较好的,也不知道该怎么清晰地把想法呈现出来,这时,顾问就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会批判我一些过于不切实际的文书想法。
我觉得留学顾问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顾问,更多的是一个社区,通过他们,我才能认识像Guanchen和Shawn那么多优秀的同学。
Q:有没有一些推荐书目?
Hermia:我推荐的这本书是《Pedigree》(《精英谱系》),关于精英大学生如何找到精英的工作。这本书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去到了很多顶级投行、律所等公司,从它们的招聘过程中看美国的精英大学生以及他们文化,是如何被资本主义以及律所、投行等公司所塑造的,大学的教育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运作是如何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的。
我推荐给大家的原因是,大家所处的申请季,某种程度上是阶级再生产过程的一环,过程中会有很多体制强加于个人的焦虑和观念。读了这本书后,大家会更加清楚自己身处的学校体制、大学申请的体制、未来找工作的体制等背后的逻辑。
Guancheng:我推荐的是《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揭露的是一些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为什么会迷茫,有助于我解决一些美本申请时的误解,包括美国大学真正想要什么,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以及上大学之后是否也会遇到类似的迷茫。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于很多大学生、高中生,都是一种提前警示。
Shawn:我想给大家推荐的是加缪的《局外人》。读完这本书我有种顿悟的感觉,教会了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整个世界,或去想一些问题。
「 写在后面的话 」
听完这三位北京顶尖公立国际部学生的分享,我深深体会到了国际化教育在这些学生身上留下的烙印。
面对一些成人可能都无法排解的不确定和焦虑,他们学会给自己减压,从乌云中看到金边;
面对漫长的申请季的压力,他们会不断反思、总结,在对自我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独立做出选择和判断;
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而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坚持下去,打造独一无二的个人故事。
正如何帆所说,多年之后,当“新三届”回首2022年,他们或许会感谢2022,因为“没有疫情带来的苦难,难有后来作为这一批人特质的韧性、胆量和勤奋”。
这一群“新三届”学生,未来可期。
*本文感谢AcadeMe德明教育体验的大力支持
本期福利
👇👇添加小助手,回复关键词「书单」,免费获取清华附国际部、鼎石、朝阳凯文、耀华、德闳、惠灵顿、新府学、王府等北京14所学校,全学段200+本最全寒假书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