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淀妈妈值1000万,不甘心的西城家长开始“自鸡”,中考后北京家长变了
最近,北京的两条新闻冲上了热搜。
一边,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全市所有区都将开展教师交流轮岗”。
另一边,有媒体报道:西城区2022年幼升小录取结果出炉,“7.31”之后购买学区房的孩子全部出区。用家长的话说“拿着单价19万的房子,跟隔壁学区单价12万的房子,都上一样的小学。”
一时间,家长群里炸开了锅,有人担心学区房,有人持观望态度。
今天我们不聊学区房,而是和几位海淀、西城的家长聊了聊,发现“教育均衡”的大势所趋下,“自鸡”的经济账可是大不一样了,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海淀“鸡娃妈”,至少值1000万。
#01
德胜出区后,
西城家长开始“卧薪尝胆”
在西城,从实验二小骑自行车到志成小学只要23分钟,4.6公里。然而想要追赶这其中的“差距”却需要5年甚至更久。
这种“断崖式的落差”对于手握千万德胜学区房的家长而言,已经不是新鲜事了。“7.31”德胜录取结果“全部出区”(注:2020年7月31日后在西城区购房并取得房屋产权证书的家庭适龄子女申请入学时,将不再对应登记入学划片学校,全部以多校划片方式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内入学。)之后,就有一批原本稳进“京城第一牛小”的家长被调剂到了隔壁“菜小”,“能去志成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开启了漫漫“自鸡”路,攒课外班,抱团鸡娃,组织体育训练,甚至有家长在群里开玩笑,“誓把菜小变牛小!”
这种“鸡娃”的架势之前是很少出现在西城家长身上的。毕竟,小学买的就是“入门”的资格,背后真正重要的是小学对口的中学。在过去,西城基本上都可以对口直升,初高中学位都有保障,完全可以躺平,但如今,倘若不小心“沦落”到了后20%,上职高也不是不可能。
而在海淀区,“好小学不一定可以进入好中学。”哪怕像中关村某小等顶尖小学,也没法确保孩子一定进入好初中。
“双减”之前,有海淀家长坦言“海淀几乎可以说根本没有‘学区房’,我们当时选择买万柳的房子,入读中关村三小,只是因为三小的老师比较负责,可以教给孩子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但后来孩子进入人大附中,并不依靠学校里的知识,90%靠课外补习。”
“双减”后,则又是一番景象。
西城家长兼房产专家樊先生认为,“家长鸡娃的能力是一种‘隐性价值’,比什么学区房都值钱。”几年前,他以3.5万/平米的价格买了一间“老破小”,孩子读书并没有很“惊艳”,但房子涨到了11万/平米,两三年的时间翻了两三倍。
同期,一位海淀家长选择了一所很一般的学校读书,靠“自鸡”今年中考考了651分,成功通过“校额到校”名额,以年级第一的身份进了人大附中。
“一个海淀‘鸡娃妈’,至少值1000万。”
#02
锁区、轮岗、校额到校……
教育均衡究竟怎么看?
“我房子花了700万,同样的房郊区300万到头了。如果你让我拿出400万给孩子请家教,我们的分数也不会差。但我看中的是过程,也不想跟郊区生源PK,我觉得这样挺好。”
不久前,“八少八素”(注:西城的北京八中超常教育实验项目)锁区消息一出,海淀妈妈小颖就敏锐地加入了各种信息群。“我不一定参加,但我不能不知道。”小颖平时在大厂做技术工作,特别擅长搜集各种信息,她从生意角度做了一些分析。
“假如用一个亿投资教育,你会投什么学段?我肯定猛砸高中,高中才看‘清北率’。”有了好高中,就不愁好苗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各个区都要倾斜优质资源给本区,形成“聚集效应”,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小颖认为“八少八素”锁区只是一个开始。
“有人说不公平,但站在海淀、西城妈妈角度看,我们觉得很公平,因为我们的确牺牲了很多。同样,站在郊区学校角度看,好苗子终于不流失了。
反过头来,也能让海淀西城更加注重自身幼小的培养,毕竟不能再吃别人的果子,只能自己种花了,肯定还是会好好反思一下,把原来外区孩子的比例补上来,谁都不忍心均线一直掉。”
事实上,这也是世界各地“学区房”最真实的写照。
学区房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基本上按照城市和邮政编码来划分。隔着一条街,房价可以差5倍。学区好的地方,聚集着比较体面、富有的家庭,不好的学区,整个条件都比较差。
当然,“在好的学区读书”与“成绩好”或者“孩子能够成功”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随着校额到校的推广,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打起了“教育移民”的主意。
有人说,“如果在东西海(注:东城、西城、海淀)享受9年高质量教育,中考再根据孩子情况考虑是否“移民”,这条路看上去更理想,也更讨巧。”
不过,未来校额到校的比例会到多少,每所学校又会如何分配,都是未知。今年6月北京突然宣布所有中学都有校额到校的指标,但整体比例不到50%(浙江省部分城市达到了100%),而且一部分学校因为整体成绩不够分数线,出现了校额没有用完的情况。
至于说教师轮岗,小颖也认为,从这两年的具体推广来看,多半为学区内轮岗。“让海淀的老师去怀柔教书的可行性不高。”与其比较师资力量,不如更多地关注硬件和生源,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樊先生坦言,西城区年年扩招,有些所谓牛校的硬件水平已经明显跟不上了,学生下课连上厕所都要排队,其他的教育资源更是难以更新,这些都会制约孩子的发展。
而生源,往往是会变的。
#03
生源才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从人口数量角度来看,2016、17、18年京籍出生人口是高峰,这批孩子在2022年、23年、24年将面临幼升小,竞争激烈,这时候想要靠学区房入读名校,“赌”的成分要更大一些。
但对于有韧性的北京家长而言,完全有实力“逆风翻盘”。昌平二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人说,是回龙观第一代码农的孩子,生生把教育洼地考成了学区房。
无论是出于对教育的重视,新移民想要扎稳脚跟的需要,还是自身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能够担得起“鸡娃”重任,总之如今回龙观的房价已经飙升到了8万/平米。
每年昌平二中都会有好几个北大、清华,985、211,回龙观也再也不是那个“不配有六年级”的教育洼地了。
回头看海淀、西城那些够买学区房的家长,多半也是极其重视教育的一群人,“无论是掏空了6个钱包咬牙买下学区房,还是家里有‘矿’,能够有这一举措的家长多半是对教育有要求、比较上进的,这样一茬一茬的‘洗’,最终就把生源‘洗’出来了。”樊先生说。
家长有这样的“上进心”是好事,但千万不要过于焦虑了。
樊先生表示,对于学区房最执着的人群集中在(孩子)学龄前,因为一旦上了学,最晚到4年级,家长就很清楚孩子是不是这块料了。“父母多半是出于补偿心理,想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好一点的起点,少部分是为了面子。”
也正因此,陆续有不少家长从热门学区退出,在学校和生活之间选择了后者,当然也有不少人依然在观望,从数据上来看,变化最大的并不是学区房的价格,而是成交周期变长了。当然了,之前价格“畸高”的奇葩学区房也恐怕将成永远为历史。
说到底,上千万的买卖,考验的还是心理素质。
正如媒体报道所说“当前的学区房,既要面临全国楼市下行的风险,还有‘双减’政策之下教育大变革的风暴。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如果试图在学区房上孤注一掷,需要充分考虑到名校梦想落空,以及投资大幅缩水的双重打击。”
前阵子,我在和一位顺义妈妈聊天的时候,她偶然提到一向走国际化教育道路的她,也悄悄在海淀给还在读幼儿园的老三置办了一套学区房,只是随着学区房一同到来的“令人窒息”的海淀妈妈鸡娃浪潮,让她有些望而却步。
“谁知道将来会怎样呢?2岁当务之急是要先搞好体育,将来还指望他给我养老呢。”妈妈们在笑声中结束了谈话。
本期福利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下助手,回复【北京地图】,领取真榜·北京最全2022年版本的国际化学校地图福利,内含各学校课程介绍,可以免费领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