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乡下,十几年不上班是什么体验?公众号新闻2023-08-10 13:08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住在农村废弃小院改造的家里,每天工作三小时,每年两次长途旅行,如此生活十余年。这就是 2022 年新知答主 @豆子 选择的生活。除了在知乎上科普广博的文史趣料,现实生活中的他也是面面俱到的「新职人」:读书,写作,学习做水电工、专研医学、修补老物件……自两年前搬回老家农村后,@豆子 的生活更加松弛,写作之外他就翻新老房子,村里瞎溜达,结交各种朋友。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财务自由之后的悠闲人生,实际上 @豆子 袒露他作为自由职业者的这十几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靠压缩生存成本以应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对于他而言,无论是 150 元钱的房子租了 7 年,窘迫时靠刮彩票、买临期食品和借钱生活,还是年入几十万,有了各种身份称号,都是他人生体验的一部分,也是他创作的一部分。村溜子@豆子 的一天从农家小院开启,这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两年前他刚从北京回来时精心改造过一番,现在屋子已经有了新气象。他一般会在这里工作 2、3 个小时,写写东西、对对书稿,然后随机安排一天的生活:或许是看会儿书,或许是出门溜街,亦或许是找人聊点闲天。(乡下的白天和晚上)他在村里「人脉」很广,结交的朋友下至未成年上至六七十。卖熟食的、搞装修的、做纸扎的,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 @豆子 都能聊得来。用他的话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大把难忘的故事,只需要有人打开话匣子。」而这些人的故事,有时候也会成为他写作的灵感。拥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豆子 还广泛专研起自己的喜好。他通常是想探索什么,就会集中找相关书籍研究一段时间。最近他迷上了翻新维修老物件,正尝试修复家里几十年的老座钟,整配件、上发条、对时间,一忙就是一下午。(豆子的书桌和办公伙伴)他的家乡在泰山脚下,从小他在这里生活和长大。「贫困」是贯穿他童年和求学生涯的关键词,他说小时候经常交不上学杂费,靠父母卖粮借钱读书,长大了他也是借着助学贷款才完成学业。清苦的成长经历让他对物质的期盼很低:口袋里的钱能维持基本生活即可。所以不同于村里其他赚了钱搬去县城的年轻人,他现在已经收入不菲了,一年至少几十万,却主动选择退回乡村,过上外人看似寡淡的生活。「乡村是我的归宿。」这个决定来自 2021 年,那时他厌倦了北漂生活,选择返乡。几年前,他告别济南去了首都,结果换来的是无尽的焦虑:「在北京,12 平米的单间月租 3500 元。非但交租子的时候百爪挠心,就连出门吃个饭也很费劲。去什么地方总要花一两个小时,除了走路,还是走路。」一个例子可以概括北京的「大」。有一次,@豆子 从济南到北京开剧本会,等散会后他再乘高铁返会济南,却与北京的与会者们同时到家。他不想把时间耗在这种无休止的等待中,到了第三年他忍无可忍,卷铺盖回了老家。(豆子改造前的小院)(室内改造前后)回村后的经历让他更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类三农话题,也让更多人有了共鸣。他说「当你参与其中,身为其中一员,你才能感同身受。所谓『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有了很深的感受,就不可能不去表达。」在问题小的时候农村三伏天,没有电扇和空调,是怎么熬过炎热的?下面,有他关于华北夏季农民生活的真实描述:40℃ 的夏天里,老百姓忍受着停电、酷热却丝毫不敢停歇,抢收完麦子得交粮换钱,之后赶紧补种玉米。孩子们有暑假,大人没有。偶尔的一点冰糕麻酱,却能幸福地回味好久……字里行间有他生活的经历,也有对底层百姓境遇的同情,引得评论区很多人共情,不少 80 后回想起童年,更有高赞知友评论他:不愧是「人民艺术家」——这是 @豆子 在知乎的简介。曾被职场「整顿」在知乎十年做过的 1338 个回答里,@豆子 写下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人文社科类的。很多人以为他是文史专业科班出身的大牛。事实上,他学的是园林设计。这一点可以从 2013 年他回答的第一个问题男女厕所坑位之比为多少比较合理?里找到踪迹。他坦言,当时专业也是「瞎报」的。现在大家对升学、专业看得很重,@豆子 则认为,学校专业的设置是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他上学那会儿工商管理和英语很热,这几年回看也早就不行了。选择入一行业,要尽量找到自己「擅长」与「社会需求」的交点。当年,刚毕业的豆子也经历了很多年轻人都要面对的迷茫和挫折。2010 年,他大学毕业,在山东电视台的一个外包栏目做编导,月薪 400 元。这份工钱不仅要交公交月卡费、床位费、还得顾自己每日的吃喝拉撒,实在入不敷出,他只好另寻他路。后来他在省体育馆的招聘会上寻觅到一份 1500 块的工作,欣喜若狂,到了才发现是被忽悠去卖膏药,而且根本没有所谓的底薪,他又立马撤退。兜兜转转,2011 年他才找了份相对正经的工作——帮朋友所在的公司做出国留学图书翻译,没多久,公司老板突然要转行做外卖,身在编辑部的文字工作者们被迫送起了盒饭。@豆子 送了几天之后觉得这么干可不行,他决定辞职,至此再没有工作过。他从小就喜欢古典小说,在中学时代,《水浒传》、《三言二拍》、《阅微草堂笔记》等经典古籍看得如痴如醉,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和文学积累,他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大大提升,写作能力也很好。所以离职后,他决定靠写作为生。「从那(2011 年)以后,我再也没有在任何单位和公司工作过,至多是合作过。」「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不上班的这十年不上班,意味着没有收入。而高昂的生活成本会吞噬掉普通人的机会和耐心。为了能在写作上持久的走下去,@豆子 决定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销。为此,他和朋友合租在济南的老破小区里,自己住最小最差的一间,月租仅 150 元,一直持续了 7 年。他全心写作,每日花 2、3 个小时在知乎回答人文科普类的问题。偶尔也能接到一些外站的约稿,可回款周期太长,他会经常性陷入这个月饭钱有无着落的焦虑中。报喜不报忧的他从不和父母求助,实在周转不开了才向朋友开口借几百元度日。朋友见 @豆子 迟迟不挣钱,担心他就此消沉,便拉着他一起摆摊卖猪头肉。别说,生意还不错。他们每天在人家下班点忙活一两个小时就有上千元收入。只可惜很快整条街道挤满了竞争者,@豆子 也发现这营生实在耗人——虽然卖就俩小时,但备货、处理、收拾却很耗费精力,经常搞得他睡眠不够、无力写稿,「这样是得不偿失的」。他研究过可以为生活托底的手艺,比如开淘宝店铺和做水电工。「它们不需要天赋,只需要勤学掌握技巧。比如(店铺)如何正确地引流,如何达到阅后很高的下单率;(水电)如何走线,如何用最省力的方法搞定复杂的问题,如何发现故障的真实原因等」。有了这些技能做支撑,豆子觉得起码饿不死了,还是专心回了写作上,暂时没收入也不再焦虑。济南最低工资标准 1710 元,他每个月只花不到三分之一。即便如此,还常常入不敷出。最窘迫的时候,他全身上下只剩几毛钱。还有一回,只剩下 20 块,他打算买一箱临期方便面度日,可这钱连整箱面都买不到。他索性拐进了彩票站,研究了一把彩票规律就投注了,买了两把,中了 100 多元,这才有了填补欠费手机卡和午饭的资金。好运从这一刻开始,等他扛着方便面回到出租屋,编辑来了消息。第一笔 10 万块的稿费已经到账。「我想庆祝一下,想吃炸鸡,喝饮料,就去找麦当劳或者肯德基。结果附近没有,一路就这么走,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地方。」除了这笔大额稿费和某个网站的万元奖金,2016 年以前 @豆子 再无其他收入来源。好在他对生活的欲望极低,心态也乐观「几千块钱就能过 2 年,更何况我有几万块」。2016 年之后,他的写作事业终于进入了稳定期:能陆续接到包括《中国国家地理》、《国家人文历史》等杂志以及一些平台的约稿。彼时知乎也邀请他开通了盐选专栏,只要他认真去写,「差的时候两三万,好一点的时候十多万」,这让他彻底摆脱了之前朝不保夕的生活。有了收入,@豆子 才敢告诉父母他之前一直没工作的真实情况。「多数农村父母深知自己懂得不多,没理由对孩子的人生指手画脚,便放手让子女闯荡。」@豆子 很清楚自己能力在哪里,直言他「一直没有把力气放在挣钱上,相信只要火候到了,钱会自己找上门来」。他推却了很多书稿,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更有必要的事上,比如写历史故事、做文史科普、研究诗歌等「利人且让自己精神愉悦」的事情。(豆子在知乎上的高赞回答)离开职场十多年,他其实并没有和社会脱节。相反,他热衷于体验、采访、实践,「和医生聊病人,和警察聊案件,和工人聊生活」,他一直紧密关注自己所处环境的变化,并实时记录着。在知乎的十年,也见证了他人生轨迹和思想的变化。在充斥着年轻人对未来焦虑的互联网上,不少人发起了「攒够 xxx 万就回乡/躺平」的挑战。如果以此为标准,@豆子 也算功成身退——他收入不错且不负债,无详细职业规划,对生活充满松弛感。他不认为回乡就是躺平,而是找到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正如他现在的日子里,没有什么着急的事,觉得「一天能看 5 页书」也是满足。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平和,至于人们为了留在高楼所追寻的「更好的生活」,他说「人潮汹涌而去,奔赴理想之地。一时间,你会分不清这究竟是生活的囚笼,还是思想的囚笼。」 作者:韩瑞雪题图来源:《山中的汤姆先生》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