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瓣3.3到9.2,这次她彻底翻身电视剧2023-08-10 15:08最近几个月,许多大热欧美剧接连扑街。已经很久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剧了。《偶像漩涡》自带流量,但因为情节争议,在豆瓣上只有3.3分。《黑镜》第六季的回归也反响平平。只有7.1分。而一部原本冷门的新剧,却高开炸走。豆瓣评分从8.7升到9.2。人设则让人梦回《东城梦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戴洛克小镇》第一季 Deadloch Season 1 关于连环谋杀案的影视剧非常之多。而这部剧的设定新颖,十分颠覆。一方面是人设上的颠覆。在许多影视剧中,负责破案的警察都是男性。而女警更多时候是在处理日常文书工作,或者打辅助。这部剧就点出了其中的成见。局长一听是谋杀案,就直接决定派一个男警探。就连受害者家属也默认负责谋杀案的警察是男性。在女警官给她做笔录的时候。她会不耐烦,觉得都是无用功。「真正的警探什么时候来?」而这部剧跟《东城梦魇》一样,大胆地将女警探设为主角。双女警的设置不断展示着女性力量。在受害者死在警察局门口的时候。许多警察都手忙脚乱。局长直接崩溃,无能狂怒。而女警官情绪稳定,冷静应对。问受害者问题,思路十分清晰。另一方面,是案件的颠覆。在连环谋杀案中,女性受害者占大多数。剧中的警察局局长,提到谋杀,就默认受害者是女性。但其实,剧中讲的是针对男性的连环杀人案。而且非常诡异。在戴洛克小镇里,正举行冬日狂欢节。镇民们都在庆祝,参加各种节庆活动。看展览、看电影、品酒、做冥想......玩得非常尽兴。但在繁荣之下,却是血淋淋的谋杀案。警方总共发现了12具男性尸体。而且受害者都赤身裸体,被割掉舌头。有的还被绑在十字架上。更惊悚的是。一个受害者还赤身裸体,狂奔到警局。好端端的节日完全变成了谋杀狂欢节。但镇长明知谋杀案频发,却没有暂停狂欢节。唯一的行动就是把镇上的公共健身房和厕所以受害者的名字命名,以表纪念。这操作都可以入选迷惑行为大赏了。让人一脸问号。案件疑点重重。而在破案过程中,则不断反转,同样十分颠覆。开始时,警方认为凶手是女性。一方面,这些受害者都有一个相似点,他们都曾虐待女性。有的家暴。把妻子殴打到血肉模糊,不成人形。而且还诱奸15岁未成年少女。他实施精神操控,强迫未成年少女跟他谈恋爱。每当女孩提出分手的时候,就会威胁说要告诉女孩男友。直到他被杀害之后。他留下的阴影依然没有消散。导致女孩形成了畸形的恋爱观,误以为家暴、强奸、性骚扰都是男人爱的表达,更说明了彼此是真爱,还指责别人不懂异性恋。有的骚扰女性。一个受害者生前十分猥琐变态。在镇上举办行为艺术的活动,参与者全裸躺在沙滩上时。他就躲在树丛里,边看边自慰。而且,不断骚扰上司遗孀。一夜之内,打了三十通电话。还曾偷走上司遗孀的照片板,然后将里面的照片贴在自己的房间里。他们无恶不作。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正符合了女性凶手为了逃离压迫而复仇杀人的心理。另一方面,受害者都被下毒。在意识不清醒的情况下,被杀死。这也是女性杀人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作案手法。正如日本有个「老公去死」的网站。因家暴或受到压迫,许多家庭主妇在网站上诅咒丈夫。还会交流杀人手法。甚至真的有人杀死丈夫。似乎一切线索都让真凶身份指向女性。但反转来了。剧中的连环杀手不是女性,而是一个男性。他跟这些受害者无冤无仇。只是觉得自己觉醒了女性主义思想,认为自己是女性的盟友。于是,决定杀死这些伤害女人的男人。建立一个「没有顺直男的乌托邦」。但讽刺的是,他只是自诩正义。他的想法其实十分虚伪。根本没问过女性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也没给女性选择的权利。只是要当救世主,满足自己的杀人欲望。而归根结底,他所谓的「杀男人以解救妇女」,潜台词依旧是女性要依靠男性,要被男性拯救。在警察的助手和未婚夫之间发生矛盾时。这个连环杀手直接将未婚夫的舌头割断了。觉得这样能帮助警察助手解脱。但殊不知,警察助手早已清醒,发现未婚夫是在PUA她。而这时,凶手还十分惊讶地反问。可见,他根本没觉得女性可以靠自己获得美好的未来。而且,他之前还杀死了一个女性工作者。如果按他的逻辑来算,第一个死的应该是他自己。但他却始终为自己脱罪,辩解说是因为当时没「觉醒」。这都说明了他的道貌岸然。归根结底,他只是一个连环杀手。不难发现,这部剧借连环杀人案的外壳讲述了女性话题。而不同于许多剧中从受害者的视角出发,控诉压迫女性的大环境。这部剧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小镇的众生相。还从男性的视角出发,讽刺他们的滑稽。在真相还未查出之前,男警察局局长就武断地认为,受害男性都是好人。因为在他眼里,小镇里有很多女同志,是一个极端厌男的环境。所以,他要求女警们找出女性嫌犯。而小镇上的男人们只靠性别站队,开始了一场猎巫行动。他们对着媒体大声疾呼,仿佛小镇已经玩完。而在警方把女性嫌犯抓去审讯,但还未定罪的时候。直接认定女性嫌犯就是凶手,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用砖头砸窗户玻璃,给房子喷漆,扔鸡蛋。集体孤立女性嫌犯的儿子。为了让警方尽快处理掉女性嫌犯,还拿着武器,上街喊话。「我们希望她们死。」但女警当然不可能在事实尚未查清的情况下,直接给人定罪。两方的谈判破裂,气氛开始剑拔弩张。看上去一场冲突在所难免。但下一秒却发生反转。他们的大招只是聚在一起唱歌。非常离谱。这并非是鼓吹暴力。只是很难相信,他们觉得唱歌能解决问题。之后,为了躲避追杀,又坐上大巴,一起逃跑。这时,还不忘撂狠话,贬低女警察。没想到,真正的凶手来了一招瓮中捉鳖。这些男人全都被抓了起来。他们只是纸老虎。而关于「厌男」控诉只是在扣帽子。实际上,镇上的女性居民从没有说过厌男。还十分有格局。当过医生的女市长,在发现瞧不起女性的受害者受伤时。会上前帮助。而且最后是女性将男人们解救了出来。女警官顶住压力,准确分析出凶手是男性。找出了凶手藏匿男人们的据点。而随后赶来的女镇民们一起救出了那些曾指责她们的男人们。在这种情况之下,男人们的抗议只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宣泄情绪,根本不是为了真相。最终,只被人利用,成为攻讦女市长的工具。就如《我,厌男》中所说,对「厌男」情绪的控诉是一种噤声机制,目的是阻止女性表达愤怒。这并非是制造男女对立。也不是蔑视男性。而是更深层次的诘问——为什么在女性运动中,没有男性身影的出现?其中的缘由或许正如上野千鹤子在《始于极限》中的思考。「如果没有与女性运动相匹敌的男性运动,原因只可能有两个,要么是男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害性,要么就是他们从中受益。」剧中的小镇男性就是一个缩影。在这样一个熟人社会里,邻居们都知根知底。自然也清楚受害者的真面目。但却不约而同,选择隐瞒。以此威吓女性,稳固自己的主导权。事发后,只字不提受害者的错处。反而认为这场谋杀是针对所有好男人的。他们颠倒黑白,缺乏同理心。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年龄小的男孩更是口无遮拦侮辱女性。包括他们最亲近的妈妈、外婆和老师。现在的舆论场,跟这起连环杀人案发生后的争议相似。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对抗是鸡同鸭讲。最后,都变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这并非是因为信息茧房,大众只能看到跟自己一致的观点。而是如巴普洛夫的狗一样,出现了条件反射,总是情绪先行。看到相同的观点就无脑赞同,遇到相反的观点就坚决抵制。或许只有克服这种心理,才能不再纠结男女之分。而是关注具体的困境。全文完。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