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青年电影展第一次邀请我们前往,是在 2017 年。导演梁四宝怂恿当时我们的剪辑师耗子带上自己的剧本去卖卖看。定制了红毯礼服,采访完自己喜欢的导演,再递上自己的剧本,旁听了创投,最后,耗子在酒会上从酒后畅言到最终陷入 emo 。事隔 6 年,我们请耗子来帮忙拍摄别的聚会,即使剪了头发也瘦了,他还是被人认了出来,问他后来拍电影了吗?没喝酒的耗子腼腆回应,“后来我去拍广告了”。这段对话之后,耗子猛干了 shot 若干。在这几年间,我们依然送了不少朋友去 FIRST ,完成一种局外人的体验。青年导演,变成一个不合身的身份,他们在那里围观他人,看向自己。- 短视频平台让越来越多人举起手机拍摄;
- 每个人更懂得自己拥有话语权;
- 当你想要好好讲述这个故事以前,这个故事已经被看过很多次了;
- 假如一次拍摄几乎是有交换条件的,我们从“真实影像”里所看到的东西,到底如何判定其真实性呢?
- 真实还重要吗?
困于钱,且困于什么值得去拍,是我们与想要拍片的年轻人交流时,时常感受到的问题。于是,当我们和今年去 FIRST 的导演李玥开启对话,第一个想要讨论的,就是钱:如果把电影工作看作一种交换财富的劳动,这个讨论会褪去理想主义的光环,接近更实际需要面对的问题吗?然而这个问题最终被扩展开来,变成我们期待的,你此刻将看到的“电影”:从草稿纸里开始的那个创作念头,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我们,什么又是自己非说不可的那个故事呢?李玥温柔地收起挑衅问题,爱护着镜头里的人,回到与自己的对话,并把摄像机递给每一个好奇的人。找到自己的提问,并且用摄像机去与周遭对话:只有你才会看到的世界,提出的问题,体验周遭的方式......把这些拍出来,拍了才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