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年跟拍3个牛娃,家境、性格、教育,哪个决定命运?
Tinco
爸妈营创始人CEO
第一届新概念一等奖,互联网人,白领妈妈。从1人到1个团队,专注耕耘爸妈营至今。有娃后的爱好:迪士尼、乐高、游轮、绘本、英语教育。
编辑助理:欧阳雯嫣
6月20日 晚 20:00 直播
▼
高考结束了
这两天朋友们几家欢喜几家愁
看看这篇,也许会给你更多启发
01
跟拍了10年的教育纪录片
前不久我注意到
妈妈群都在疯狂讨论一部教育纪录片
2012年开始拍摄
2022年播出,整整花了10年!
豆瓣直接8.8分
拍摄对象首先就是不同寻常的
北京海淀六小强之一
赫赫有名的十一学校
一本升学率90%以上的公办学校
本身就是很多爸妈趋之若鹜的梦校
而这个片子真实展现了这样的高中怎么上课的
高中没有班主任,竟然「走班制」
孩子自己选课,类似大学的学习方式
学校里由学生组成「学生内阁」
来自主决策学生的生活,和学校沟通
争取学生的权益
这也真实展现了中国教育中实验性的一面
整个片子只有4集,每集35分钟
可是很多人都看哭了,太感慨了
因为你就像开着上帝视角
看到在中国优秀的教育系统下
不同的孩子如何走向不同的命运
整个片子用10年跟踪了3个孩子
从高一新生入学,到最后大学毕业
三个不同背景家庭出来、完全不同性格的孩子
典型代表了三种中国孩子的未来方向
弹幕里大量的评论都是——
“天啊!这样的高中教育真正显示了地区差距。”
“老师们真的太好了!”
“这些孩子真的好优秀!”
但让我最感慨的是
导演张琳自己在豆瓣分享的
她想表达的是——
长大成“珍贵的普通人”
是的,我在片中看到3个闪亮的灵魂
但最后又无限唏嘘
3个家境不同、性格迥异的孩子在成长路上
有着奋斗、有着妥协
确实成为了“珍贵的普通人”
而老师们努力帮助他们保有自己的闪光点
又要教他们在学业中妥协,真的很纠结
他们就是成千上万或优秀、或平凡的孩子缩影
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缩影
你觉得家庭决定孩子的命运?
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还是教育决定命运?
这部片子,是一面镜子,
足以照出你心中的那些想法。
02
家庭决定了起点
在这部纪录片里,毫无疑问
原生家庭,是孩子的起跑线
高一新生,15岁周子其
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
他从小没事就看家里的书,博学多才
他的起点很高
进入高一后锋芒毕露
话痨、思维活跃、敢于挑战老师
敢给校长写信、甚至向外写信
这个孩子,是我最感慨的一个
高一一开学,这孩子就干了大事情
大多数学生讨厌军训
却只有他
写一篇关于军训必要性的万言书
阐述了军训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
后来,周子其把万言书交给了校长
学校也很民主,认真的讨论
最终决定取消初中军训,减少高中军训两天
周子其参加校辩论队
可是家里要他参加课外培训班
学校里在16:15后安排了课后考试
这都和训练时间冲突,导致他无法比赛
气愤的他,到处想办法无果
公开了一篇文章,结果引发了轰动
最终,周子其和他的同学
就再也没有被安排下课后的考试了。
你感受一下他强势的肢体语言。
在片中
他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非常有理想
他说自己喜欢宋代大儒张横渠的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说实话我听到他说这个我都震惊了
但是他接下来说的又特别让人唏嘘
他说
我看那么多东西,却只是为了应付一场考试
我觉得这是一个庸俗化的过程
所以他觉得还是需要一些让人崇高起来的精神
他说:
“我要去参与天地,
我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进入高三,他想要去读北大历史系
可是家里不同意
家里要他去读金融
“考上名牌大学,升职、加薪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
他抗争无果,最终妥协
在周子其的故事里
我还很感动的,是十一中的老师们
对于他的关心和帮助
老师们知道他的才华和能力
可是模考作文里,周子其的发挥一直不稳定
老师们劝他不要把问题看得过于深刻
因为“高考是为大多数学生准备的”
还有这位可爱的历史李老师
其实非常珍惜这个学生,希望他考北大历史系
但是他又不敢明劝,忤逆家长的意愿
只能暗暗地建议周子其,坚持一下自己的想法
周子其两次公车上书
都受到了学校的重视
这个学校的格局其实非常高
甚至老师们为了学生的教育方式
还要互相争论
有一个老师说的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
他是学校战略咨询专家李老师,他说:
“像周子其这样的孩子,批判能力一点不缺,
他为什么没有激情?
他是找不到他如何跟这个世界发生关系。
十一学校老师是这样的,
你教得再好,你如果没有一点社会情怀,
你实际上很没价值。
你无非就是为一些中产阶层他们的后代,
提供一个升学服务,
这是很可怜的。”
他显然想表达的,
就是像十一中学这样的好学校
不应该仅仅考虑升学
而应该考虑更高层面的教育问题
我最感慨周子其
是因为他在高中时如此意气风发
但到了大学毕业时,他说
“我大学四年,
就是逐渐发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过程。”
他说:
我本科四年终于悟到了两件事情
第一,别炒股票
第二,别学历史
在纪录片的尾声
当记者问他买了什么股票
周子其说:
拼多多,现在是拼多多
说实话,看了他的故事
我觉得他的家庭给了他很高的起点
但进入社会的毒打后
他失去了曾经锋芒,变得圆滑而世故
你不能说这不好,毕竟他已经是优秀的成年人
可是你总觉得有那么一点可惜
我们的教育,是把孩子教育成优秀的普通人吗?
这可能才是这部纪录片想要大家思考的。
而另两个女孩
不同家境出生的对比更为强烈
一个是李文婷
从山西大同那块儿的阳高县
通过中考,进入十一学校高中
她的笑容一直都很腼腆
很多时候都显得很不自信
我每次要截她的图
截出来她都经常闭着眼睛
其实是她对着镜头,经常会往下看
这是典型的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这个孩子初三来到北京,准备中考
能考进十一这样的六小强
其实已经是学习很好的了
她本来肯定已经是学校里优秀的孩子
但到了北京十一学校后,冲击巨大
这是她爸妈在北京怀柔的家
你们感受一下
这是她山西大同的家
拍摄时间是2012年
其实你完全能明白
爸妈为了让女儿在北京读书
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和牺牲
弹幕很多人在说
她能到北京读书,爸妈已经很厉害了
可是,当采访她爸爸时,
她的爸爸说自己的教育理念是——
我的教育理念是中庸的
平平淡淡才是真
正常人生活下来
不见得比那个优秀的人不幸福
这个女孩的家庭
就是典型的、成千上万的中国家庭
爸妈千辛万苦努力为了孩子
只是希望孩子拥有平平淡淡的幸福
如果说上面的李文婷
是中国孩子的A面,多数派
那么另一个女孩陈楚乔
是中国孩子的B面,少数派
陈楚乔出场的第一段话
就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她极其有观点、主见、眼神坚定
高一,她评价一门课是这样说的
“其他的课,没有一门是要求学生
有一颗对生活敏锐的心
一颗对情绪和思绪敏感的心的
这门课在这个意义上是独一无二的。
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
对一些感性情绪的捕捉和拿捏等等这些素养
一般都不是某一门课程
会明文规定你需要具备的素养
或者说考试会考到的素养
(在这一门课)具备这些素质的人被鼓励
说出心中的想法,
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而且请注意她的坐姿,非常松弛和自如,
而她评论学校里的课程,是一种评价的眼光。
再给你们看一下陈楚乔的爸爸妈妈
她妈妈去学校跟老师座谈的时候
用的词汇也是非常学术化的:
“理性告诉我她是对的。”
这足以说明了陈楚乔的表达方式
很大程度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
而她的爸爸,只在番外亮了个相,
但你看一下穿着打扮和家庭,
和李文婷家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
开篇那个学霸周子其的家庭
是他爷爷带着一家人从乡下搬到了市里
父亲再从淮安带着一家人来到北京
所以一家人希望他考金融、进入华尔街
其实也是上一代完成了李文婷家的这种努力
第一代希望第二代走出农村
第二代希望第三代走向世界
周子其说的:“家里都是书,我从小就看。”
其实他家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高知家庭
可是
周子其面临的「读历史还是经济」的纠结
在陈楚乔这里是不存在的
陈楚乔进的是出国班,不参加高考
她考虑的,完全都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
她的父亲对她的升学建议,也是和周子其家相反
本来初中升高中,她可以直升
但是父亲鼓励她冒险考十一学校。
他说:
“你十几岁的一个年纪,
你要什么兜底,你保什么险呀,
有什么险可保啊,
你就直接填一个十一学校,
你留本校多没劲呀!"
说实话,如果不是我给你这样总结
你在4集片中,可能会忽视这样的对比
导演可能为了避免冲突,伏笔埋得非常深
可是当你看了我给你整理出来的对比
你就会发现,
家庭是孩子的起点
爸妈是孩子的肩膀
孩子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这就是真实的现实
这三个孩子的爸妈,都在为了孩子努力
但他们的建议,就已站在3个不同的维度上
其实已经决定了孩子的命运,是不是?
03
成熟,区别主要在思维
由于这三个孩子在同一个教育环境里
所以三个孩子接受的高中教育是一致的
但是,你从三人的思维中
已经能明显看出思考深度的差异
周子其是最异类的
他会单挑学校,凭一己之力改变学校决定
而另两个女孩,差异就比较有趣
我不想说什么“贫富差异在思维”
这绝对是鸡汤,很Low
真相是,这三个孩子,成熟度不在一个层面。
当然,家境的不同,
确实也带给了2个女孩不同的成熟度,
但这也是和性格有关的。
比如,说起没有班主任
陈楚乔说,
“这很好,没人在你面前晃来晃去。”
李文婷说,
“以前成绩如果突然下降
都有老师来找你谈话,把你说哭了那种
然后你成绩就上去了
现在都没人管了,就是这样。”
再比如,十一学校采用「学生内阁」
让学生自己参与手机使用、食堂饭菜等规章制度
我自己去过北大附中等学校
亲眼目睹过高中生能有多自主和独立
其实在北上广深一线学校中
这样的学生组织,已经非常接近大学的管理方式
这些学生的表达,真的比很多成年人都要优秀
主持人问李文婷,
你觉得学生内阁怎么样
她说:“什么?我不知道。”
后来问她,你觉得学生决定规章制度怎么样,
比如学生内阁觉得学生应该可以使用手机
可以向食堂饭菜提意见
她说:
“我觉得就应该适应,
而不应该去挑刺,
这种事情我不太喜欢。
然后同样的问题,问陈楚乔
她说:
“(学生内阁)是个很好的组织
很负责,很深入人心吧。”
然后采访者问
“你会去参加吗?”
陈楚乔说:
“我可能不会,我嫌占用时间。”
从知道、到评价、到是否参与
陈楚乔的思维认知已经比李文婷高了2个等级
但她选择了不参与
我觉得,她清醒地知道
自己有一种自由选择的权利
陈楚乔从高一开始就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
主持人问她,你有什么困惑吗?
她说
“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我不知道自己以后靠什么吃饭
我到现在选哪个专业
去哪个大学都没有定。”
主持人说,这才第一个学期啊
她说
“我希望早点定下来,
这样觉得自己有个奔头。”
她在高一第一个学期已经在焦虑这些
自然没有心思去关注别的
而同样的问题,问李文婷的时候,
她说,
“我倒是觉得上完高中就好了。”
这两个女孩
无论是家境、性格、成熟度
都是如此天差地别
她们就像硬币的两面
都是这样美好、积极的孩子
是我们今天中国教育的缩影
而这个纪录片
只是把这样的差异,摆在了我们面前
作为家长,看到真的是很感慨的
03
什么是好的教育?
这个纪录片格外感人的一个原因
因为它反馈了我们教育中
“有教无类”的公平性一面
十一学校一视同仁所有的孩子
给予了孩子们自己想要的不同指导和帮助
比如李文婷,她很努力
高二时获得了最大进步奖
老师让她上去讲话,她非常高兴
她说
“我代表的,就是一些普通的学生
我觉得最简单的就是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认为自己做够了,做好了就够了
就不用太想着自己的结果是什么
就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回报的
无论它的时间或长还是或短
只要有这个信念
我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像我一样
有一些进步的。”
而陈楚乔,因为写了一篇优秀的小说
得到了学校内比赛的一等奖
奖品是一套《冰与火之歌》
高一时还迷茫自己的选择
到了高二,她选了理科,发现自己不擅长
然后她参加了微电影社团
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由于拍微电影要资金
她和同学们必须一起筹款
此时的陈楚乔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高一时
不想参加学生内阁时说的“我没时间”
其实只是因为她对那个没兴趣
而她愿意对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投入时间
甚至忽视了出国考试考托福的进度
她非常投入,四处筹钱
学校也非常包容,她一路找各种老师支持
最终见到了校长
校长特别特别开明
对他们说:
“资金不会支持你们
就是叫你们想办法怎么能筹到资金
就是磨练你们。”
可是学校其实给了各种支持行动
比如支持他们办义卖
还帮他们对接了校外的赞助商
让他们自己争取Pitch客户
最后他们的微电影非常成功
哪怕是校园僵尸剧这么小众的题材
学校都给予了这么大的宽容度
我觉得这真的很棒!
而这份宽容与支持,
最终也影响了她的学校专业选择,
决定了陈楚乔的命运。
而高一时候那么腼腆的姑娘李文婷
一开始除了做题,什么学生活动都不参加
几乎躲避在自己的舒适区内
本来一开始我很担心她成为“小镇做题家”
可是在环境的影响下
她也开始潜移默化地转变
她开始变得敢于直视镜头了
她甚至去参加了学校的社团
想要学习韩国女团舞
一开始肢体很不协调
但最终,
她穿着黑色紧身衣、超短裤、高跟鞋
在大家面前自信地展示了女团舞
好的教育
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流水线上
一模一样的产品
而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
找到他们最大的可能,变得更好
当我看到片中
学生们上课睡觉,老师说脸皮要厚
学生们调皮捣蛋
用老师电脑打游戏、点外卖
学生可以走进校长办公室
请校长穿上人偶服装,帮助宣传一个活动时
我都想起了我自己的高中
也是这么友好、宽容和民主的环境
谁说中国的教育就是刷题、机械、功利呢?
当看到他们的老师给他们讲作品
穿针引线,激发每一个学生去思考
弹幕一片都在说:
“用最慈祥的笑容,抬着最深的扛。”
“我好喜欢这老师啊!全程吃瓜模式。”
老师们为了学生的教育方式争论不休
对于教育改革也有水土不服
物理老师觉得,
为啥体育课都一周六七节了我物理课才3节
还有老师觉得,
以前有班主任,我们还能抓学生
现在「走班制」了,学生都抓不住
更有老师觉得,
理科学生你让他们背什么历史事件?
你让他们自己读书,小组讨论不就好了?
而历史老师觉得,
历史事件难道不是公民基础素质吗?
我就发小纸条给他们看,让他们记住。
上面这种种讨论
连带我前面写的那个战略老师
都让我看到了,这一群老师们
在为孩子们思考,在探索中国教育的改革
这个片子里呈现的老师们虽然风格不同
无论是严肃、还是幽默、还是慈祥
却都如此鲜活
比如这个历史老师非常自豪地说:
我这批学生非常厉害
他们能改变学校食堂的价格
(校长带头夸说,服了服了)
他非常开心地说:“我也服了!”
很多家长自己当了家长以后
成天只想着骂学校骂老师
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完全想不到自己读书时
是不是也有遇到过好老师?
而这部纪录片
也许就能让你想起,那么几个
04
什么是幸福感?
其实这部纪录片的结尾是高三毕业
刻意没有去揭示他们的走向
因为导演觉得,他们的人生还很长
大学只是一个阶段,并不是全部
但是在【番外】里
我还是看到了3个孩子大学毕业时的样子
也知道了他们毕业于什么学校
但你猜猜,谁的幸福感最强?
曾经那么羞涩的李文婷
在大学里演讲的题目是
“我,一个在芸芸众生之中,
而又与众不同的我。”
她依然时时刻刻强调自己是普通的
可是她非常满意自己的状态
她现在会用完全放开的姿态去面对镜头
她回到学校教高中生们捏小人
那一刻我觉得她是真的有满足感的
她和周子其的落差感完全不同
她就像大部分踏实、努力的孩子们
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感
再回看一下她爸爸的教育理念
我觉得李文婷已经实现了自己爸爸的梦想。
“我的教育理念是中庸的
平平淡淡才是真
正常人生活下来
不见得比那个优秀的人不幸福。”
而周子其的经历很凡尔赛
他说自己“考得不好,去了北大”
由于“考得不好”,反而真的去了北大历史系
其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爸妈的意见,并没有阻碍他的人生。
可是他却不快乐,
这才是我们爸妈要关注的教育问题。
我觉得周子其的落差感,是他自己的问题。
他在对于世界的认知上
已经开始走入了“成年人的困境”
他看似极其犀利和民主独立
比如给校长写信之类的
但本质上,其实并不够独立
他说
“从十几岁开始
我爸妈就让我学这个学那个
就一直觉得特别累
现在尤其到考试前
早上一睁眼就跟欠了别人钱一样
我今天要复习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真的跟欠了别人钱一样
然后就特别反感这种感觉。”
剧组问了三个孩子同一个问题
有压力的时候你通常会干什么
A 听音乐
B 逛街
C 睡觉
D 吃
李文婷回答:
睡觉
周子其回答:
什么时候能不欠钱了
不欠钱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而陈楚乔的回答是:
我好像从来都没有过
就是有压力的时候都是想着
怎么去解决问题
把问题解决了就没有压力了
所以,
周子其的落差在于
他没有意识到,
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其实是在自己手上
从术的层面上,周子其非常有能力
从道的层面上,他还不够强,没有看穿
他并没有欠谁的
哪怕高三时因为自己没有想明白
听了爸妈的,志愿填的不是自己想要的
这也是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
因为爸妈都是从自己有限的认知出发
怀着最大的期望与善意,建议孩子填志愿的
要不你就不听,听了你就要认怂
而无论后来关于读历史、还是买股票
都是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结果
真正为自己负责的人
只去想解决方案,不去抱怨外界
无论外界如何,选择都是你自己做的。
就像我自己,也是听了爸妈建议填志愿的
也曾好几年无比后悔过,可是今天觉得
这个选择也带给了我无限机会
也是我人生的一个宝贵经历
我后来一直努力争取自己的选择,不抱怨任何人
而我当然更欣赏陈楚乔在高三时就明白的
“只要把问题解决了,就没有压力了。”
她比高三时的我牛多了
人生的一切问题,不过是解决问题。
今天,教育界一致公认的理念就是——
孩子最需要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现在一直和斯嘉丽讲
“你最重要的就是练习2个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可是,这三位年轻人依然是非常优秀的
而且,关键是,
他们都只有25岁!
今天依然非常年轻,还有无限的可能!
我由衷地希望
这三个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感。
我们都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珍贵的、不同的普通人」
在看这个纪录片时,
我们羡慕他们的校园生活
是羡慕他们的青春、他们的鲜活
因为他们都已经超越了中国大多数同龄人
我们在纪录片中
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青春
而当音乐响起
让我们泪流满面的
是我们自己青春的回忆
那样的天空,那样的课桌,那样的校园
甚至是那些校服、那些书本和试卷
我非常喜欢我的编辑助理欧阳写的结尾
同样是一个20+姑娘写的文字
也非常适合高考开考的今天
所以原文使用如下——
高考的最后一天
下雨了
家长们一如既往地在考场外等待
伴随着周深《白墙》主题曲的音乐
雨中的人,建筑的喧嚣
都被冲淡了,变得宁静祥和。
然后是空荡荡的走廊
空荡荡的椅子
还有互相道别的毕业墙
墙上的时钟忠实地流淌着
走廊和教室又一次被填满
书写着新一届学生的青春岁月
感谢你的阅读,7600字
给真正一起关注教育的你
如果要看的,腾讯视频有播。
你好,我是Tinco
▼
最后,我们还有
往期福利好物 推荐
点击 ☞ 我给10岁女儿买了一个报恩手机,立省了一个电话手表和一个学习机,哈哈哈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