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20年跟踪68个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抢跑赢三年,恶果输一生

20年跟踪68个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抢跑赢三年,恶果输一生

公众号新闻
在中国,超前教育已经不是新鲜事。家长们越焦虑,越热衷于抢跑。但抢跑埋下的恶果,可能最快会在三、四年级爆发。到底怎样的节奏最适合孩子成长?答案藏在几百年前数学家们的一个实验里,一起跟着家长君来看看吧。
文|立正妈妈
From 蓝橡树
微信号:blue_oak

有人说,中产阶级的娃,是中国学业压力最大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是当代最不满足于现状的群体。


经济学家德普克和齐利博蒂在《爱、金钱和孩子》一书中指出——

经济不平等、教育回报高的国家,父母可能会更专断、更“鸡血”,更喜欢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



“中产焦虑”的蔓延不无依据。

90年代以来,贫富悬殊的差距迅速拉大,“少子化”又使得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大幅度增加,一方面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孩子的期望值提高,一方面现有的地位如到手的鸭子,担心到孩子这代会飞走了,心态上更输不起。

患得患失,进退失据的焦虑下,“抢跑”就成了中产阶级父母最热衷的教育行为。


01.
中产阶级家长的焦虑
正在揠苗助长地伤娃

中产阶级的家长,是吃到教育红利的。

最早一批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进入事业单位,拥有福利房、铁饭碗的家庭,大多都是好好学习逆天改命的第一代大学生。尽管进入90年代后,工作不包分配了,但是人才市场上的“唯学历论”,依旧使得大学生身份是香馍馍。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中国家庭信奉的育儿宗旨。

鸡娃、刷题、抢学位,并不是这几年才出现的。早在二十年前,第一批高知分子就打响了学业竞赛的第一枪。只是那会的鸡娃,都是关起门来的各自努力。

而来到如今诸国混战、百家齐鸣的“战国时期”,则是因为“普通大学文凭找工作已经不管用,985、211是标配,考研读博才能出人头地”,教育的军备竞赛不再只是考,还得考得更好。


内卷卷出了天际,不仅要求成绩突出,还得多才多艺。

家长要求有多高,孩子的课业表就得有多忙。奥数、英语、国学等知识学科是必不可缺的,钢琴、舞蹈、游泳、绘画、航模、编程等才艺是镀金添彩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一代的孩子是才艺最多、知识量最丰富、眼界最宽广的一代,却也是自由最少、玩乐最少、童年最少的一代。

国内一部纪录片《起跑线》,7岁女孩汤笑嫣报了多少个兴趣班?

她身后的海淀妈妈神情疲惫,却又略显自豪地回答——“从小到大,十几个吧…… 我告诉你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从周一上到周日呢。”


“快点快点,来不及了”、“咱不能输在起跑线”。从小到大,挂在妈妈嘴边的这些话,从早上到晚,连轴转的排课表,就是女孩成长的底色。看似丰富多彩的课表,实则单调黯淡的童年。

三五好友,爬山下水,摸鱼摘瓜,跳皮绳、丢手绢、滚铁环、跳房子、捅马蜂窝,或者独自一人坐在胡同门口晒晒太阳,发发呆……这是许多70后、80后美好的童年回忆。基本撒野玩到初三、高三,才开始悬梁刺股冲刺一下。

但当70后、80后成为父母后,鸡娃的列车裹挟所有人。学位房炒到了天价、好的幼儿园、托班都要挤破脑袋,甚至动用社会关系才能进去。“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掏空这代人的钱包,牺牲掉了孩子的玩乐时间。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

现代的孩子,每天早上七八点坐到教室里,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周六、周日又被各种培训班占上了。这样的生活不是一天,而是12年!

关键是,有些家长为了抢跑,2、3岁就开始送早教、上培训班、做幼小衔接。牺牲掉孩子仅有的几年无忧时光,把这12年延长再延长。

一眼看到头的童年只有“卷”,孩子不抑郁谁抑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9-2020国民心理健康报告》

02.
抢跑为王?
催熟的尖子生,往往后继无力


抢跑、鸡娃、内卷,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杀人于无形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家长们深信只要起步够早,跑得够快,就能让孩子取得胜利,却常常忽略了用短跑的战术,指挥马拉松的比赛,注定输多赢少。


曾经80年代的上海,出过一位名叫张方的神童。13岁时就成为上海首位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风光无限。在别人刚小学毕业时,他已经来到最高学府读大学,妥妥赢在起跑线上。


但20多年过去了,这位昔日的神童却连一份正式的工作都没找到,偶尔还需要父亲的接济生活。超高的智商,滞后的情商,无法与人良好的合作,让他在工作中屡屡碰壁。


后来接受采访时,他声音哽咽地说——“我最后悔的是没按正常的年龄上学读书,也不会让儿子走我曾经的路。”



同样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他一位“神童”身上,著名的心理学博士贺岭峰说过这样一个现象——

“70年代,高考刚恢复那会儿,为了集中培养人才,中科大创立了少年班,招收了一群12、13岁的孩子上大学。


但目前过去40多年了,当初这群孩子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


“少年班”的超前教育曾经风靡一时,却在现实中培养出一群高分低能,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更是负分的“天才”。


不仅没能让天资聪慧的儿童获得平衡发展,还剥夺了他们应有的童真和快乐,带来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拔苗教育”的弊端凸显,到底是“培养人才”还是“毒害儿童”?


最终,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口诛笔伐”后,13所大学的“少年班”在争议声中相继取消,只留下中科大和西安交大。


贺岭峰老师对此给出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我们老觉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学什么东西都有一个关键时期,早了也没用,晚了也没用。



你把孩子该学习这个能力的时间,用来做另一件事儿,他这方面的能力就没有了。


比如上初中,孩子们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社交。


但大人往往会跟孩子说:不要乱交朋友,你(专心)学习就行了。等他上了大学或是毕业后,父母就会发现问题严重了:这些孩子因为情商低,社交能力差,人际交往处处碰壁,最后恶性循环,慢慢把自己变成了社恐。”

大量催肥的种子虽然快速长大,但后期却可能造就“空心病”的娃。


该学生活自理能力的时期,他们忙着练琴、下棋、跳舞;该培养与人交往能力的时期,他们忙着辗转各个培训班;该培养三观和视野的时期,他们忙着升学、竞赛、抢学位。

3岁的孩子学6岁的东西,6岁的孩子学15岁的东西,何时才是头?为了取得先机而抢跑,后继无力却可能落后更多。


一辆只强调速度,忽略其他功能的汽车,在该转弯时无法转弯,在该刹车时不懂刹车,分分钟就会偏离轨道,冲出马路,掉落悬崖。

03.
超前教育:看似走捷径,实则是弯路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天上地下”,这是在小学阶段流传甚广的一句话。


事实上,越是抢跑得快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象。看似遥遥领先的一二年级,到了三年级却开始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对此,耶鲁大学曾经做过一项40多年的跟踪调研,结果显示:


人类行为的成长模式十分有规律。其中,9岁,是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年。

9岁以前,学业的难度只是逐年增加一点点,9岁以后,却是跨越式的提升。尤其进入四年级后,学习不仅难度剧增,而且要求孩子使用新的思维,新的抽象观念,去思考和运用从前的旧知识,发展新能力。


而抢跑得越早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死记硬背、提升知识储备上,对想象力、创新力、逻辑思维、阅读理解等能力的培养越欠缺。四年级后,成绩山泥滑坡般大幅下降,恰恰是因为家长早期能力培养的方向错了。



日本著名的脑科医师、作家和田秀树,曾经提出了“九岁之壁”的概念:


9岁后儿童的脑重增加就很少了,所不同的是脑细胞内部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大脑进一步趋于成熟。这个阶段,分化孩子的不是知识储备量,而是学习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养成。


美国从1976年开始,持续跟踪68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长达二十年。调研超前教育到底会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


这些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地区的孩子被分配到三种不同的课堂中:

A.传统型:这类课堂不提前教授任何书面知识,以游戏和实践为每日教育与孩子互动;


B.混合型:拥有一套成熟的教育理念,选取美国高瞻型课程High Scope,在课堂中会做作业;


C.学科教授型:直接传授知识,作业量大,有考试和分数区分,这就有些类似国内的课堂。


研究结果表明:4-10岁期间,A与B组的孩子学习水平差不多,而C组孩子有明显优势。超前抢跑为他们带来了学业成绩上的领先。


但提前学的优势仅仅保持了几年,当来到15-23岁期间,这三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已经看不出区别。


但研究结果最颠覆我们教育观的还不仅仅是抢跑优势的有效期短暂,更重要是,只专注于学习和写作业的C组孩子(超前教育那组):社交能力更弱,情感能力更低,更容易叛逆,抗挫折能力更差。


实验的数据显示:只进行学科教育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与人产生摩擦,患上情绪障碍。他们的犯罪率也比学龄前只游戏,或者综合学习的孩子高3倍。



无独有偶,早在50年前,德国组织过一个大型追踪研究:挑选50个以游戏为重心的幼儿园,50个以学科训练为重心的幼儿园作为对比样本。结果发现——


超前学习的孩子优势只能维持在4年级,之后就开始直线下滑,从成绩到心智,远不如同龄的孩子。


为此,德国制定的《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幼儿园不准进行教授专业知识的原因。因为他们深信,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好事情。


如果孩子的大脑接受过多的填鸭式教育,就会变成电脑存储器,丧失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了。


那德国的幼儿园学什么?


安排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工作,如何为市民服务;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安排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在瓜果收获的时节,跟老师去采摘……



这恰恰是教育的本心:培养一个健全的人,而不是培养一台高分机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曾说——“我人生最主要的东西都是幼儿园学到的。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道歉,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04.
最快的成长捷径: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人生,有没有最快的赛道?


“直线最短,是否预示着跑直线最快?”


这个答案看似一目了然的问题,在当年曾经数学届引起过纷争。1696年,瑞士数学家约翰.伯努利向全欧洲发出公开挑战,解决伽利略当年留下的世纪难题“当一个球,从同一高度的斜坡滚落下来,什么样的坡滚得最快呢?”


包括牛顿在内的几位大神都加入其中,最终给出的答案颠覆普通人的认知——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 “两点之间,直线最快。”



简而言之,让球滚得最快的,不是直线那个坡,反而是走了些弯路的曲线。


这个划时代的隐喻,恰恰揭晓了“人生无捷径,越快捷的路线不代表越顺坦的人生。”


当家庭条件差不多时,大家为了孩子都愿意倾囊而出,那么孩子基本在同一高度。于是,为了跑得更快,许多家长只能选择跑得更早,抢占斜坡上更靠前一点的位置,希望借着高处的冲击力领先于人。


可是,跑得早,是否就能跑得更快更远呢?



让我们来看看,最终,斜坡上哪个球最快到达终点?


不是黄球。没有最快。


伽利略用“四球落地”的实验揭露了抢跑真相:四个球会同时到达终点。


也回答了“抢跑的出路在哪?”这个问题。


人人都越爬越高,越跑越快,最后却往往殊途同归。



中产阶级跟风式的鸡娃,源于内卷。


而科学家们曾经用水稻的种植来解释“内卷”这个词:


有限的土地,出现越来越多的人耕种时,耕种模式就会转为精细化。但是精细化耕作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无论人们怎么拼命努力,水稻产量都无法增长了。


简而言之,内卷带来的“精细”地机械化重复,并不能够再产生新的创造力和多样性。


当前排的人都着急站起来,当身边的人都在加速度,如何保持住自己的教育节奏,是每个家长都要修炼的一课。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比较,扛得住诱惑,等得起花开。相信孩子,相信厚积薄发的力量,更要相信生命的多样性。


养育孩子犹如种树,允许他经历一些风雨、走一些弯路、有一些留白,让他有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追求自己的个性,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才能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扎心!科学家发现:工资收入低,死亡风险高35%,更易患老年痴呆!涨工资或可缓解......打酱油5年跟踪北京上海名校62个牛娃,现状令人唏嘘:清华学霸失业、复旦女孩碰壁、活得最好的……七年跟踪拍摄,新“城里人”的酸甜苦辣40年过去,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多数沦为普通中产:抢跑的危害一旦爆发,会毁掉孩子的人生揭秘学校心理学:比临床心理更注重教育,比教育心理更注重实践(上) | 对话心理人为什么孩子越来越难管?心理学家:打少了!(附“五打五不打”法则)对谈心理学家武志红:原生家庭分5个层级,你给孩子的是哪一级?热搜外的章泽天,躺赢三十年2023过半,你甘心再输一次吗?花10年跟拍3个牛娃,家境、性格、教育,哪个决定命运?美国心理研究:孩子悲观还是乐观,8岁之前已形成,父母有重大影响!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23版重磅发布!全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稳中向好 | OCC 2023被催熟的“尖子生”,正沦为牺牲品:抢跑的恶果,或在10年内大爆发贝勒大学,提供全奖PsyD的大学(上) | 临床心理学PsyD、教育心理学(通用/ABA)硕博介绍第一百零九章 惩恶少女遭亲妈绑架失踪6年,最终靠纪录片找回。女孩和亲生母亲失踪6年,一名热心人士看网飞悬案纪录片,最后意外破案!20年跟踪68个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催熟的尖子生,后继无力输一生哈佛研究发现:孩子一生有3次变聪明的机会美国心理学家:除了强迫孩子,其实还有其它办法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十六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征文通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校园外就是海岸线 | 心理学博士/认知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博士项目介绍好惨,投降输一半?如果输掉战争普京会怎样?俄罗斯将会面临何种结局?美国心理治疗师:孩子出现这些情况, 就说明你管太多了心理学家贺岭峰炮轰当代父母:你们非常不合格, 拖了孩子后腿!凭什么?妈妈要当业余儿科医生、心理学家、营养学家、教育家......(专家观点)如何让孩子更自信?心理学家告诉你,从有限的选择做起(深度好文)!【教育】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避坑”比“培优”重要外派故事 (29) 放荡不羁小六郎《一首桃花》&《云水难记》这个世界有两种人,懂点心理学vs不懂心理学|seed入门明日开课5年跟踪62个北京上海名校牛娃:清华学霸失业、复旦女孩碰壁、活得最好的……第一百一十章 恢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