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避坑”比“培优”重要
广告
广告
摘 要
成为完美父母,成本太高了,收益只比“足够好”高一点点。在成为完美的路上,父母很可能犯错,忽略孩子某一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忽略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那一点点收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风险,我们能承受吗?
如今,网络上育儿焦虑的内容屡见不鲜,出于对孩子未来的忧虑,父母也总是担心自己的培养是不是不够。各种育儿理论越学习,越觉得胆战心惊:既要关注语言发展,又要关注数学思维,还要进行英语启蒙,还要发展音乐技能,并且给予无条件的爱……生怕哪里做漏了一些,就耽误了孩子。
但是,在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候任主席罗伊·鲍迈斯特教授,和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约翰·蒂尔尼看来,对“坏”结果的过度关注,让父母们都忙于拔苗,却忽略了避坑更重要。
作者罗伊·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提出了一项“负面黄金法则”——记住关键不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没有对别人做什么。
这个法则对父母来说,还挺有挑战的。
不妨看看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桑德拉·斯卡尔的一个发现:父母只要避免暴力、虐待,不要漠不关心就可以了,除此以外,父母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付出越多,孩子成长得也越好。但事实是,差劲的教养方式无疑会伤害孩子,可是极其认真负责也未必就能让孩子更快乐更健康。
有好几项研究都表明,恶劣的环境会压制优秀的基因,比如孩子如果生活在低收入家庭,父母也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成功的事业,那么孩子就不太可能充分实现智力潜力。
但是反过来,生活在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中的孩子,智力几乎完全取决于基因。只要养育中没有低于阈值的明显短板,不管父母是什么学历,是中产还是富人,事业是马马虎虎还是风生水起,都不会对孩子的智力产生明显的影响。
回过头再想想那些充斥着网络的教育焦虑,就会发现,我们常踏入一种逻辑的误区:研究表明,缺少xx条件,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给孩子越多xx条件,他们就发展得越好。
这个逻辑放到孩子学习上也是一样的。孩子有薄弱的学科,想补习,没问题;孩子特别有兴趣的爱好,多投入,也没问题,这些都是根据孩子和家庭的情况来的。
但如果一心抓孩子的学习,不惜牺牲掉孩子的玩耍、社交、锻炼,那与此相关的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运动意识和能力,一旦降到必要的范围以下,那负面影响就很大了。缺失某方面的养育,影响远比支持大。
在书中,两位作者结合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几个很有参考意义的步骤:
1. 我们是希望孩子消化不愉快的情绪,还是希望他们做出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安吉拉·莱格和凯特·斯维尼就发现,先听到“坏”话再听到“好”话,受试者会以较好的心情结束实验;先听到“好”话再听到“坏”话,受试者充满忧虑,但同时也更想要自我完善。
这就意味着,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行动起来去改变,那么在表扬之后,可以明确地提醒孩子,哪里有问题,可以怎么改正。
2. 批评和改正很重要,但也别忘了表扬
虽然批评和改正是首要目标,但是前面该有的表扬也不能漏掉,毕竟批评这样的“坏”消息对大脑的刺激非常显著。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差不多要4个“好”消息才能压倒1个“坏”消息带来的影响。这就产生了“四比一定律”——要抵消一件坏事,需要有四件好事。
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克里福德·纳斯也提出,要平衡一些负面评论,应该准备一长串正面评论。他鼓励大家成为一位“金牌推销员”,多开发一些有新意的表扬,花式夸人。
他还有项很有意思的研究。他请两组学生猜一种他提前想好的动物,电脑会判断学生猜对与否。一组学生被告知,电脑会评价他们的游戏表现,另一组学生被告知,电脑只能提供与游戏表现无关的评价,在游戏过程中,两组都会收到“聪明”、“巧妙”等评价。
结果呢,后一组学生虽然嘴上说着“傻瓜才会相信电脑的表扬”,但还是给电脑的准确度打了同样的高分,即便他们知道那些表扬是假的,也还是挡不住被花式夸奖的美好体验。
3. 不要一味的指责,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
最后的重点,肯定是怎么让孩子行动起来,去改正错误,去做得更好,这就特别考验说话的技巧。
威斯康星大学的社会学家道格拉斯·梅纳德在研究医生和患者的对话的时候,发现“病床礼仪”最好的医生和患者沟通很有一套方法。
他们不是单向地告知患者,今天情况怎么样,应该怎么做,而是会让患者参与进来。让患者说说自己的感觉,对病情的了解和看法,和患者一起看检验报告。
在告诉患者坏消息后,医生也会用语言循循善诱,了解患者最想怎么做,鼓励他们接受应该接受的治疗,而不是生硬地给患者下达指令。
这样的方法放在孩子身上同样有效。如果有成绩单、作业,完全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让孩子先评价一下自己的学习状态,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后,父母也可以跟着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当然,最重要的是怎么补救。如果是孩子时间观念比较弱,经常拖延,那么接下来可以试着树立几个小目标,把时间管理能力提一提;如果是某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可以看看怎么弥补上来……
关于“坏”在生活中的影响,罗伊·鲍迈斯特和约翰·蒂尔尼还提到了很多,关乎如何看待社会新闻,怎么看待各种潮流言论……
想要不注意到“坏”消息,可以说是反人类本能的。但在育儿这个问题上,父母能做的,就是意识到“坏”消息有哪些影响,做主动运用这些影响的人,而不是被影响的傀儡。
更多文章推荐
广告
广告
版权声明:若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小编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今日加拿大严谨负责的新媒体
微信号: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